广西发展林下经济,在全国独树一帜。走马百色、河池,林下作物千姿百态又成为一道争奇斗艳的风景线——有的直接收获果实、花朵或皮叶,有的利用林木附生物大做文章,有的连林木残留物也“化腐朽为神奇”。置身“风景”之中,发现“丰”景更好!
山中野果林下栽
在百色市右江区百城爱新农场,一片80亩的芒果林间,8800多株稀缺药材鸦胆子果实挂满枝头,密密麻麻犹如串串翡翠。
这是当地农民林立存2012年3月种下的,从去年9月挂果起,只要枝头上有果实颜色变黑,他就要采收。除了记得第一批果卖了6万多元,他已经记不清大半年来采了多少批果。他粗略估算,每亩每个采收季的售果收入最低有6000元,最高可达1万元。
鸦胆子又名“苦参子”,是多年生苦木科植物,以果实入药,广泛用于生产药物及消毒产品。鸦胆子主产自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等地,年产量只有约300吨,普遍为野生果。鸦胆子大多散生在小乔木或灌木林中,右江区的农民每年都上山采摘野生鸦胆子果,拿到市场上卖。近年来,鸦胆子需求量剧增,价格随之暴涨,由几年前每公斤10多元提高到现在50多元。
右江区的山区盆地气候非常适合鸦胆子生长,林下种植这种稀有药材,在右江区已经成为新兴特色产业,两年来面积已达5000亩。农民种植鸦胆子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直接采挖野生植株集中管护,有的采取传统播种方式育苗移植,有的则采用实生与嫁接相结合的方式。
清明前后,林立存本想放松一下。可他发现,去年已经采收的枝条上开出了簇簇小白花,嫁接时节又到了。他以嫁接方式增加鸦胆子枝条数量,取得很不错的丰产效果。同时,他每年要除一次草,施一次肥。之后等果子成熟采收就行了。鸦胆子从根系到果实的味道都很苦涩,虫子不喜欢,基本不用特别防护。
林立存告诉记者,没有种植鸦胆子之前,脑海里只有芒果。在芒果林下种植鸦胆子后,每年6~9月采收芒果,收完芒果紧接着采收鸦胆子,一年双丰收。
右江区已经成立第一个林下种植鸦胆子专业合作社,建立230亩的示范区,采取统一生产、管护、采收和销售的方式。目前合作社已有社员42户,2013年销售收入达到180万元。
编织富了一村人
从都安县城出发,车行一小时后,在大定村见到地苏乡党委书记黄仁敢,听他介绍了“藤王”的故事。
大定村人均只有6分旱地,没有水田,过去村民主要靠种玉米谋生,即使丰收之年也不够糊口。村里没有河流,缺水是最大的问题,一遇大旱,用水必须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如今,大山依旧,全村年人均收入却突破万元,昔日的低矮泥屋不再见,一栋栋钢筋水泥小楼房拔地而起,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许多农户还买了小汽车。生活在如此环境中的村民,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都说起源于村里出了个“藤王”。
“藤王”名叫莫家丰,如今办起了公司。在一间宽敞明亮的样品陈列室,摆满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玩具动物,用藤篾或草芒编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显示了独特的艺术功力和精湛的工艺技巧,既是儿童玩具,又是居家摆设。一面墙上挂着各种各样的鸟巢,有的像小屋,有的像吊篮;墙下地面上摆放着一批直径40多厘米、形似无足乌龟的动物巢穴。莫家丰介绍说,这些可挂在树上或放在地面的精美玩意,可不是儿童玩具,是鸟类和其他小动物的“小家”,专门为外国动物慈善家定做的。
莫家丰儿时家境贫寒,13岁读完小学后辍学。有一天,这个失学少年在屋后看着山上竹子发呆,心里反复琢磨:如果用竹子编织成生活用具,不就是一门生存手艺吗?他灵机一动,把家里一个旧簸箕拆开,再照着竹篾上的痕迹原样编回,反复多次后终于摸清了其中技巧。接下来,他从编织新簸箕开始,逐渐扩大到编织其他竹器,第一次拿到街上,就卖了个好价钱。再后来,山上看似不值钱的野藤、芒草,甚至地里的甘蔗叶子,经他巧手摆弄,居然都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编织品。
10年艰辛磨练,莫家丰长大成人,编织技艺变得炉火纯青,从屯里、村里到乡里、县里,“藤王”的名声越来越响。
莫家丰成立了编织品公司,组织村民从山上采回野藤、竹子、芒草,编织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公司统一收购集中对外推销。这样,村民足不出户,人人有事做,家家有钱赚。去年,公司产值3600多万元,缴税600多万元。
“藤王”说,林下、山上的野藤、芒草用之再生,取之不尽,编织产业还可以做得更大。
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利用竹木及林下藤草资源发展编织产业的公司还有两三家,县林业部门下一步准备把这些企业联合起来,抱团闯市场。
残留树桩栽茯苓
右江区农民种植鸦胆子直接采收果实,都安农民搞藤草编织采收的是林木附生物,而田林农民则在林木采伐后仍利用残留树桩大种茯苓。
古老的定安镇外,美丽的驮娘江在高大的孔少山下静静流淌。山上是2012年采伐过的松林,一蔸蔸日渐腐朽的树桩间,整齐地长着1米来高的桉树林。
这片500多亩的林木有“双重主人”,其中一位叫陈阵。春雨连绵,泥土湿软,他拿起锄头,不费多少气力就在一个松树桩下刨出一个状似薯类的东西——茯苓。
茯苓是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也可作食材用。陈阵介绍说,松树采伐之后,茯苓菌种埋在树桩下面,依靠松树桩的营养沿着松树的根系生长,一根树桩可以种一次收两年。两年之后,松树桩上茯苓所需要的营养消耗得差不多了,就要转移到新的松树桩上栽种。
陈阵经营茯苓的方式与众不同:他租的不是林地,而是林地上残留的树桩,一点不影响林主继续使用林地。租一个松树桩平均一元多钱,一亩山地一般有100多个松树桩,林主额外多收入100多元。
陈阵也有他的赚头。种植茯苓每亩成本约500元,春秋两次采收,每个树桩单产茯苓平均有5公斤,收入70元左右。
陈阵种植茯苓已有7年时间,从最初200亩扩大到现在近万亩,“租桩”租到了云南省富宁县。2013年,陈阵采收茯苓达25万多公斤。
田林县政府对茯苓产业大力扶持,投入资金支持陈阵培育菌种,鼓励他领办合作组织,带领农民扩大种植规模。
鸦胆子种植大户林立存从去年9月起,一直忙着采收鸦胆子果,清明前粗略一算,亩收入已有6000-1万元。
田林农民利用采伐后残留的松树桩种植茯苓,最大单株产量3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