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凌云县沙村得到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定点帮扶后,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善,村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加,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有了新提高。
自治区扶贫办重视地方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与河池市签订《核桃产业发展框架协议》,2012—2015年每年支持500万元作为核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竹子产业丰收,图为融水苗族自治县农民砍竹场面。
社会各界帮扶的天峨县三堡乡纳岜屯新貌。
平果市“十百千”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积极整合资源,努力打造本县的支柱农业产业。
天峨县纳直乡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成效显著。图为龙里村农户采收珍珠李。
凌云县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上下努力 成效显著
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全区扶贫成效显著,为实施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顺利完成新10年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不断减少。按2300元新的国家扶贫标准,2010年、2011年及2012年我区的贫困人口分别为1012万人、950万人和755万人。二是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不断增加。2012年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3000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长34.3%和37.4%,增幅分别比全区水平高2.1个百分点和5.2个百分点。三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区1.4354万个建制村已有1.0857万个通上沥青(水泥)路,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率由2010年底的58.5%提高到75.6%;解决750.34万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为3.05万个已通电自然村安装59.32万套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接收设备,解决近200万各族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成为全国第一个提前完成“十二五”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的省(区);扶持49.05万贫困农户开展危房改造并全部竣工,其中有4万多户是居住茅草树皮房的特困群众;在农村建成24万座沼气池;实施扶贫易地搬迁5万多人;库区移民的路、水、房等项目建设也得到大力推进。四是扶贫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规模逐步壮大。通过实施扶贫到户产业开发项目、“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项目以及科技扶贫综合试点项目,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经济作物87.98万亩,进行低产改造56.52万亩,养殖家畜23.78万头,饲养家禽335.65万羽,水产养殖590.6万公斤,并发展了一些小规模特色项目,覆盖2103个贫困村,65.42万户贫困户,约250万贫困人口,为促进贫困农户稳定增收发挥了显著作用。其中,“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增加至40个项目县。五是贫困群众综合素质有了普遍提高。完成短期职业技能培训7.2186万人次,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65.93万人次,扶持贫困农户家庭子女接受职业学历教育6.8242万人次,支持2000名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进入大学就读。六是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98.89%,将距陆地边境线0-20公里范围内农村居民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范围;绝大部分中职学生免除学费,41个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区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全区3000个贫困村有2986个村设立了卫生室,有1234个村建有文化活动中心,村村通广播电视,部分贫困村设立了幼儿园。总体来讲,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顺利,进展良好。
不断创新 亮点纷呈
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中央、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组织实施《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及28个配套文件,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团结协作,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扎实推进我区扶贫开发的深入开展。
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全区各级各部门努力实践,积极探索,创造出许多新的工作思路,工作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一是及时调整充实了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自治区党政一把手任组长,自治区四家班子领导成员担任副组长,53个区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成员,规格之高、力量之强前所未有,各市、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也参照进行调整充实。二是自治区党委把扶贫开发工作和促进农民增收纳入市县党委、政府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三是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专项督查,除了党委、政府牵头组织之外,人大、政协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常委专题视察内容中。
——强化保障措施,加强顶层设计。一是制定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办法》、《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以及28个配套文件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从社会保障、劳动力培训就业、基础教育、卫生医疗、产业开发、重点区域扶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建设等多方面统筹安排,强化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二是实行“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挂钩联系扶贫工作责任制度,推进区内、市内对口帮扶,切实推进扶贫工作。三是选派3000名干部到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选派3万名干部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力量。
——突出重点,加强协调指导。一是突出重点区域,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村为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扶贫资金、项目坚持向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贫困村倾斜。二是突出工作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扶贫产业发展、贫困群众能力培养为工作重点,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加强对基层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围绕工作重点,深入基层调研跟踪项目,对基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协调、解决。
——强化创新,突破难点。
1.探索扶贫模式创新。一是河池市探索“整乡推进”扶贫新路。在总结“整村推进”经验基础上,针对“整村推进”投入少、建设标准不高、产业带动能力不强等实际情况,河池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展了“整乡推进”的探索,以一个乡为单元统一规划,更大程度整合资源,更广范围发动群众,更高规格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能力培训、易地安置等,解决全乡贫困问题。率先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探索实施“整乡推进”。目前,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二是防城港市探索“整市推进”扶贫开发新模式。围绕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突出重点,瞄准对象,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强化统筹协调,创新扶贫机制,整合全市社会力量和行业资金,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整市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努力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2013年至2020年计划投资4.5507亿元(其中,2013年计划投资9963万元),用于村屯道路建设、安全饮水工程、危房改造、村屯绿化、扶贫培训等方面,同时加大产业开发、转移就业、扶贫搬迁工作力度,确保到2020年使贫困村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以上,11.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2.推进工作机制创新。一是顺利实施“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是我区发展扶贫产业的一项创举。工程计划到2015年末,建成10片以上产业化扶贫示范基地,扶持100家以上扶贫龙头企业,带动1000个以上贫困村成为产业化扶贫示范村。截至今年6月底,该工程已集中扶持了油茶、核桃、茶叶、竹子、百香果、罗非鱼、蛋鸡、肉兔等40个项目,成效初显。如融水苗族自治县是传统毛竹大县,但绝大多数农户都采取粗放型的管护方式,产值较低。在实施“十百千”毛竹低改项目后,普通毛竹林每亩增产商品竹40-60条,冬笋增产20-30公斤,平均增收可达700元。二是争取各方支持,加强部门合作,自治区政府与国务院扶贫办签署了关于加快推进广西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进程的合作协议,自治区扶贫办与河池市政府签署了关于支持河池市发展核桃产业的合作协议,与自治区水产畜牧局签署了关于加强扶贫特色养殖业发展的合作协议,这些协议的签署将使扶贫开发的资源整合走上机制化的轨道。
3.金融扶贫模式创新。一是与自治区农村信用联社鉴订合作框架协议,正在与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起草谋划合作协议。二是与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初步达成三项合作,第一是把专业银行支持的民贸民品县企业贴息贷款与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贴息贷款相结合,提高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贴息贷款的贴息率;第二是把小额创业担保贴息贷款与扶贫到户贴息贷款相结合,提高贫困户扶贫贴息贷款贴息率;第三是把专业银行扶持的产业政策与扶贫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大扶贫产业项目整合资金力度。三是积极推进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项目。2011以来,全区在51个县、410个贫困村开展互助资金试点,投入资金1.7119亿元,为贫困群众提供了一条便捷有效的融资渠道。2011、2012年累计入会农户2.9939万户,其中贫困户2.0567万户。四是积极探索扶贫小额贷款奖补试点,目前在10个县先行试点。五是百色市建立产业扶贫担保专项资金。为解决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村经济合作组织贷款难的问题,百色市开展了建立产业扶贫担保资金的探索,首期投入担保资金800万元,为有市场前景和扶贫效应的扶贫龙头企业以及贫困村经济合作组织向金融部门的生产性贷款提供担保,给予贴息政策。最近,百色市获得香港金利来集团公司曾宪梓先生捐款1000万元港币,也用于设立“曾宪梓产业扶贫专项担保资金”,支持涉农企业和扶贫龙头企业发展。百色市通过产业扶贫担保资金的建立,拓宽了扶贫融资渠道,增大了产业扶贫的投入。
异地扶贫 广西做法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我区在通过开垦宜农宜园荒地进行搬迁安置、调整现有耕地进行搬迁安置等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积极推进无土易地搬迁移民扶贫与城镇化结合试点工作。在有条件的地方引导扶贫对象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移民,通过创造二、三产业就业机会,让农民从事城镇二、三产业为主,劳务输出为辅的就业方式,逐步摆脱对土地的依赖。2012、2013连续两年“易地搬迁无土安置”被列为自治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目前,已在河池的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柳州的三江侗族自治县3个县启动试点工作,并积极推进河池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来宾的忻城县积极开展试点前期工作。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来宾市积极探索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五种模式”。一是依托工业园区进行搬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二是依托城市建设进行搬迁,满足新时期农民进城的需要。三是依托小城镇进行搬迁,走出一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四是依托旅游线路进行搬迁,走出一条特色扶贫道路。五是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搬迁,探索新农村建设新模式。从2004年以来,共实施项目113个,因地制宜搬迁了172个村屯,安置农村贫困人口共4680户2.2264万人,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的目标,促进了群众脱贫致富。
目标明确 扎实推进
自治区扶贫办主任吴宇雄认为,目前,广西要实现“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目标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二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仍很薄弱,发展条件差。三是产业扶贫难度大,贫困农户稳定增收的支撑力不强。四是贫困地区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滞后,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五是扶贫资金投入、项目管理等机制有待完善。我区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广西要实现“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目标,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落实好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确保扶贫开发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自治区、各市和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建立扶贫开发考核评价制度,要按照“两个重中之重”的要求,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加大投入,确保完成扶贫开发既定的目标任务。
(二)进一步加大扶贫投入。国家扶贫开发纲要要求中央和地方财政要逐步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建议自治区本级预算建立起逐年增长的机制,确保扶贫投入与现实需要相适应。各市、县要增加本级财政预算中扶贫专项资金的比例,真正建立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扶贫投入增长机制。
(三)进一步加大行业扶贫力度。各行业部门要把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完成本行业的扶贫任务,真正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四)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扎实推进我区新一轮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进一步提高扶贫精准度,确保扶贫对象得到有效扶持;深化社会扶贫,继续抓好“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挂钩联系扶贫工作责任制度;推进金融扶贫,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投入。
(五)加强和创新扶贫资金项目管理。确保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和减贫脱贫的“助推剂”,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高压线”。完善项目公示制,规范项目公示的内容、方式,实现阳光操作;强化监管,发挥扶贫资金效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完善县级财政报账制度;创新机制,提高重点村建设水平;逐步探索村屯道路后续管护机制;完善瞄准机制,确保扶贫对象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