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深”加工是跳出“果贱伤农”怪圈的关键

    新华网南宁7月12日电(记者梁思奇)进入农历六月,已是岭南佳果荔枝“大市”季节。今年荔枝丰收,记者在广西北海市看到,市场上的零售价仍然保持在每公斤两元以上。而去年这个时候,记者看到的却是令人心酸的一幕:在广西通往广东公路旁的果摊上,竟插着“每斤二角”的招牌。果农说,由于价格太低,还不够从山上采摘运到山下的成本,不少人干脆让荔枝烂在树上,还有人用荔枝喂猪。 

    同样是丰收,缘何去年的惨象不再重演?记者了解到,当地有一家果汁生产企业,研制出了一种可以将荔枝剥壳脱核的机器,可以大批量加工荔枝生产浓缩果汁,这种新产品受到国外众多饮料企业的青睐,订单源源不断,企业以每公斤两元收购鲜果,附近的果农吃了“定心丸”:如果鲜果卖不动,他们可以卖给厂里。 

    一个看似普通的荔枝剥壳脱核机,起着这么大的作用!没有这个机器,农业产业化被“卡”住脖子“化”不起来,有了这个机器,农业产业得以进入“化”境,对农民增收起到了保障作用。记者了解到,广东一些果酒生产企业,由于荔枝剥壳脱核机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加工能力,“消化”了比往年更多的荔枝。果农喜出望外,认为种植水果不用再为“丰产歉收”担惊受怕。 

    浓缩果汁也好,果酒也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对水果的“深”加工。相比较初加工的制成罐头或荔枝干,它们是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与国内农业龙头企业的概念不同,国外认为只有深加工企业才称得上农业龙头企业,而衡量的标准,就是看企业加工农副产品的制成品保存期的长短,“寿命”越长,越符合农业龙头企业的特征。举例来说,奶粉生产企业比鲜奶生产企业更符合农业龙头企业的概念,因为奶粉的“寿命”要比鲜奶长得多,而正是因为有了奶粉生产企业,有效地帮助养殖户规避了风险,避免发生将牛奶倒进水沟的现象——这恰恰是龙头企业应起的作用。 

    水果“深”加工被普遍认为是水果种植业的根本出路。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号召和引导农民搞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水果的规模化种植成绩斐然,涌现了各种各样闻名远近的“水果之乡”。但相比之下,水果的深加工却成为“跛足”,导致经常性出现“丰产不丰收”、“果贱伤农”的悲剧。以荔枝为例,主要产地的广西有超过300万亩种植面积,由于解决了轮流出现“大小年”的难题,实现了连年丰收,但相比之下,深加工却没有得到相匹配的发展,目前只有少数地方生产数量不多的罐头和荔枝干,大部分荔枝仍旧以鲜果销售,市场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很大。 

    记者在北海市那家生产浓缩果汁的企业看到,生产原料除了荔枝,还有菠萝、西蕃莲、木瓜、杨桃等热带水果。令人惊奇的是,工人们正在削皮的菠萝大部分都只有拳头大小,这样的水果在市场上肯定卖不出去。一位负责人说,水果零售价格最高,果农都是把好的鲜果上市销售,次果才卖给加工企业,这样对深加工浓缩果汁的质量并没多少影响,由于企业以保护价大量收购,现在周边地区这种以前被丢弃的小菠萝都被收购一空,水果深加工成了农民收入的最后一道防线。 

    剥皮脱核机的问世,使荔枝实现了大批量机械化加工。一项技术的发明,在它本身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却对某项产业起到意想不到的功效。这种机械的姗姗来迟同时也提醒人们,科技应该更紧密地与生产结合,更加深入地为农业服务,对于农业产业化,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对它的服务始终是至关重要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