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年来,武鸣县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种养成了受到更多人关注的增收途径。一些城镇失业人员也纷纷将自筹的资金或银行贷款投入到种养业中,转为“新型农民”,成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可以说只要转变观念拓宽就业渠道,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一样大有可为。记者近日在武鸣县采访到的几户从城镇转到农村创业的“新型农民”就给人诸多的启示。
把荒地变成“聚宝盆”
走进田头创业
见到樊华勇的时候,他和妻子李宁正顶着烈日在木薯地里除草。几年来,主动放弃了“城里人”生活的这对夫妇一直在营造这样一幅实在的劳动画卷。
樊华勇曾是武鸣卷烟厂的职工,2001年被卷烟厂列入分流下岗的名单。当时只有三十多岁的他在迷茫了一段时间之后,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开了一间小饭馆。可由于不熟悉饭店的经营,樊华勇的小饭馆开了没多久就因严重亏损而关门了。
2002年,樊华勇在进行市场调查时发现,农村的种植业其实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于是,他和妻子在多方收集了有关果树、木薯的种植资料后,向亲戚朋友筹集了资金,在宁武镇培桂村附近租用了400多亩的荒地,开始了“新型农民”的生活。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从来都没有当过农民的樊华勇夫妇俩面对着这400多亩的荒地,一开始确实是“不知从何入手”。樊华勇的妻子李宁告诉记者,上过大学的她从来都没有做过农活,甚至连锄头、铲子怎么用都还要向当地的农民请教。一开始,他们尝试过种植甜南瓜、西瓜、黄豆等作物,由于不懂种植技术,常常弄出“竟然在不合适的季节里下种”等一些在当地农民眼里属于非常低级的错误和笑话。“当初选择做‘新型农民’以为下地种种东西难不倒我这个大学生。可是真正干了农活才知道,把书本上的种养技术搬到现实中还真有一定难度,自己也才亲身体会到了当农民的艰辛。”李宁感慨地说到。
困难并没有把樊华勇夫妇吓倒,他们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反复的“实验”,还经常向当地农民虚心讨教,终于“入了农活的门”。2004年,他们种植的二百多亩木薯连同种植的水果有了收获,一下给他们带来了十多万元的收入。今年,夫妇俩除了把这些收入全部投入到种植业的发展中之外,还向信用社贷款5万元,用于购买化肥、改良品种的投资。此外,他们还专门请了2位种养技术员来帮助他们管理田地。
互联网助致富
采访中,李宁告诉记者,除了向当地的农民请教外,他们夫妇还有秘密武器,那就是互联网。虽然李宁读的不是农业专业,但是她知道可以利用网络“充电”并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他们夫妇俩就是通过网络学到了如何使木薯高产和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种植技术,去年种植的二百多亩木薯也得以增加到四百多亩。有时,当他们在田头碰到一些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回去在网上“发帖”后,就能收到全国各地朋友的帮助……如今,尝到甜头的夫妇俩无论一天再怎么忙,都要抽出一个小时来上网学习。
当年的一大片荒地,今天已成了满眼绿色的“聚宝盆”。谈到于今后的发展道路,樊华勇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个“新型农民”他是“做定了”。下一步他打算把木薯地旁边的那个近10亩大小的鱼塘发展起来,等到资金周转合适的时候,还打算发展养猪业……
养猪事业红红火火
谢文花原为县城厢镇供销社职工,3年前下岗分流以后,自己到该镇大皇后村租地建猪舍,办起无公害猪场。如今猪场越办越红火,目前年出栏肉猪和仔猪纯收入达二十多万元。
刚下岗分流时,谢文花曾经东拼西凑办起了一家饲料店。因为饲料行业的激烈竞争,她只能将大量饲料赊销给客户,因此换来越来越多的白条。有一次,欠了谢文花9万多元饲料款的一家单位倒闭,欠款一分钱都拿不回来,谢文花无奈之下,只好领回270头用以抵债的小猪,在城东猪场租用了场地,开始了艰辛的养猪之路。
几个月后,谢文花养的猪开始出栏,此时猪肉市场也行情看好,270头猪居然让她几乎收回了9万多元的债款,尝到养猪甜头的她决定继续发展养猪事业。渐渐地,谢文花的养猪场规模越办越大,办成了无公害猪场,并开始自己饲养品种优良的母猪,还卖起了仔猪。
现在,谢文花的猪场里有母猪250头,公猪10头。记者走进这个远近闻名的无公害猪场,体验了一次猪场对外来人员严格的消毒处理:先进行20分钟的紫光灯消毒,然后换上白大褂和水鞋,再将双手放入消毒水中清洗后,才可以走进猪场。记者了解到,由于谢文花猪场饲养的仔猪品种好,成活率高,往往还没到出栏时间就被客商预订一空,有的甚至远销广东。仅去年一年,谢文花就卖了3600多头仔猪,收入十分可观。
已经52岁的谢文花如今回首几年来走过的路,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幸福生活就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转变观念当“新型农民”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尽管谁也无法预测市场风云将如何变幻,但谢文花乐观地说:“不管将来会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豁达地迎接市场的机遇和挑战。我相信自己的猪场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政府鼓励自谋职业
据了解,武鸣县“新型农民”至今已发展到八十多人。他们除承包土地种植木薯、甘蔗、果树外,还租用场地建猪场、鸡舍、鸭棚,对猪、鸭、鸡进行科学养殖……这些“新型农民”到农村发展种养业,不仅开创了他们再创业的广阔天地,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发展科学种养。
李斌原来是武鸣新华书店的职员,几年前下岗后,在家人的帮助下也当起了“新型农民”,种上了三十多亩果树,养了10头猪,虽然到现在还没有得到丰厚的回报,但是对于未来他还是充满信心。
近年来,在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武鸣县劳动局副局长黄有洪告诉记者,县劳动部门以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为工作主线,以解决政策落实的困难为突破口,全面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投入58万元由劳动部门组织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免费劳动技能培训,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168人接受了免费技能培训,让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学习电脑、烹饪、裁缝、电工等专业技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并对一些自谋职业的下岗失业人员,经过审批合格后可以给予减免税费。劳动部门还协助信用联社,为下岗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进行审核,到目前为止已经发放了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同时,劳动部门还对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武鸣信用联社的办公室主任陆天伟告诉记者,他们信用联社主要是为“农民、农业、农村”服务的,在这方面信用联社对“三农”的贷款有着优惠的利率。从申请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只要通过信用联社的审核,申请人拿着审核鉴定和相关证件到信用联社申请贷款,可以在15分钟内完成。
对于“新型农民”这一“新兴职业”,黄有洪说:“一些下岗失业人员选择这样的职业,说明他们思想观念转变了。从城里到农村去当农民,既实现了再就业,又把资金和技术投入到农村,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这其实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今后劳动部门也将进一步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改变就业观念,从而拓宽就业渠道。”
在木薯地里忙活的樊华勇夫妇。
谢文花和她的无公害猪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