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阳光已有些刺眼。
闻讯赶到的金光农场青年分场职工黄立友,在套种的西瓜里走着找着,要给记者挑几个最熟的西瓜尝尝。
按照分场的规划,他种了10亩多红江橙果树。今年他在地里套种西瓜,卖出的西瓜已收入1万多元,这一茬估计能收两万元。他笑哈哈地说,下半年还种西瓜。站在黄立友的坡地边,放眼望去,远近的田野浓绿如墨,成片的甘蔗地在自动进行喷灌。
距南宁市近70公里的金光农场,是自治区农垦局下属的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规模种植、养殖使金光农场的职工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说起金光农场这几年的变化,陪同记者采访的农场党委副书记徐坤说:“回过头来看,局党组当初推行的改革措施是正确的,农场职工们现在说起来,心服口服。”
艰难的抉择
2000年初,当蒋济雄上任自治区农垦局党委书记一职时,他对自己所面临的局面并没有更深的了解与认识。
然而,当他和局党组成员花了6个月时间,跑遍了全农垦的90多个农场及企事业单位后,他才深深地感受到,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连续5年亏损累计7.6亿元,不良负债近10亿元,农垦企业亏损面达84%,资产负债率高达92.9%,负债率超过100%的企业达40%以上,拖欠离退休职工养老金9000多万元,有10个农场被列为国家扶贫农场。领不到工资的职工,上访、贴大字报……从一个农场跑到另一个农场,蒋济雄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农垦没搞头了,等着自生自灭吧!”新一届局党组成员心里沉甸甸的。
农垦今后向何处去,事关18万名职工的切身利益,事关农垦这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的稳定,局党组有责任带领大家振作精神,团结奋斗,走出困境。
新班子上任后的首要任务,是要解决农垦人的吃饭问题。然而,局党组认为,只有从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农垦的未来,全面规划农垦长远的发展之路,才是解决农垦人吃饭的关键。
分布在全区13个市39个县(区)的43个农场,有16.6667万公顷土地,70%靠近城市;农垦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农垦人主要由转业官兵、归难侨、知青和库区移民组成,素质相对较高;相对独立的农垦系统,管理措施容易实施。许多曾经严重制约农垦经济发展的因素,如果转换角度,面对国际市场,可能变为优势。
2000年8月,局党组顶着压力和骂声,花10万元从中国社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请来了一批专家学者。
18天时间,专家们对广西农垦经济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与规划,与此同时,局党组召开了一系列的农垦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农垦“资产重组、结构调整、资本运营”的“三步走”战略举措,实现农垦吃饭、发展、为广西经济作贡献的三大目标,要让农垦人重拾信心。
思路渐渐变得清晰起来,局党组先从内部管理开始,启动了农垦系统自上而下的改革。把农垦局的职能与广西农垦集团的职能分开,建立了30多项管理制度,统一管理标准。几年来,调整处级领导干部180多人,调整面超过60%,各农场干部进行交流。通过调整,使农垦各级领导干部从过去习惯于行政管理转换到进行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上来。
农场推行地面长期作物产权制度,职工家庭农场自主生产、自负盈亏;5小企业由租赁承包改为股份制,盘活不良资产;学校、医院内部剥离,3年过渡,集中财力发展;优势产业、优势资产重组,工厂从农场剥离,优良资产从不良资产中剥离,工业核算与农业核算剥离。
许多农垦人对资产重组所带来的阵痛仍记忆犹新。现在已是金光农场党办副主任的吴声瑞,1996年刚到金光农场场部工作时,连续4个月没领到工资。菜市场上,金光糖厂的职工可以买鸡买鸭,而农场职工几个月才买一次肥肉,瘦肉都没人要。糖厂并入农场后,农场职工的日子明显好过多了,一样可以买鸡买鸭了。如果再把糖厂从农场剥离,别说领导了,就是一般的干部职工也不愿意。
由于涉及农场、工厂、地方各方面的利益,糖业集团重组时,制定改革方案花了8个多月,实施起来进度更慢。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农垦内部的抵触情绪,局党组对下属8家糖厂中的7家领导班子全面调整。
2001年6月,广西农垦糖业集团破茧而出,剑麻、茶业、畜牧和生化股份淀粉5个专业集团相继成立。
围绕5大集团所形成的产品和产业链,局党组开始对农垦产品、产业结构和工业、农业布局进行战略性、跨区域调整;实施“双百千”人才工程,为产业化经营提供人才支撑;通过土地、产业资源招商引资,引进一大批项目,整合农垦土地、产业、产品资源,推动农垦迈出艰难却蕴孕生机的一大步。
希望的田野
改革使农垦走出低谷,也使农垦的党员干部重新成为职工的一面旗。立新农场45名管理人员多数是党员,在进行果树经营权转让中,最差、最偏、最没人要的果树岗位由党员、干部购买。现在农场各队果树岗位管理最好、科学种果走在先、上交费用最早、执行各项管理措施最快最坚决的基本上都是党员、管理人员。近几年,无论是评比优质高产岗、水果销售能手还是评选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90%以上是党员。前几年连工资都发不出的立新农场,现在成了以脐橙品牌扬名区内外的专业化水果生产农场,是广西目前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和出口企业之一。
从2000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农垦扭转了连续6年的亏损,经营总收入年均增速超过30%;资产负债率由2001年的93%下降到去年的34.2%,职工人均年收入去年达到1万余元,年均增长25.5%。
糖业集团重组后,发展成为全国第三大、全国农垦第一大的糖业集团,拥有9家糖厂、58万公顷蔗区,日榨能力3.7万吨,4年累计实现利税8.5亿元,进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仅柳兴糖厂,重组前每年亏损2700万元,重组后连续3年盈利,3年累计实现利税3亿多元。
农垦系统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策划和立项的项目有16个列入自治区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10个列入国家级项目,连续两年列入自治区200项重点开工项目4个。到农垦投资办企业的125家,与农垦合作的科研院所46个。
5个专业集团经济总量占农垦经济总量的80%,农垦主导产业带动20多万户农民发展专业化生产,户均增收近600元。
带动近40万户农民实现收入数十亿元,平均每个职工带动5户农民增收。更为重要的是,5大集团跨区域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集团化管理,整合了广西相关产业资源。
从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到边调整边发展,从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到整合整个社会资源优势,农垦局党组一班人迎难而上,带动整个农垦18万名职工,融入到广西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之中,找到了自己位置,找到了农垦的未来。
6月的一个早晨,坐在农垦局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回眸刚刚走过的路,蒋济雄平和地搓着自己厚实的手。他说:“落后不怕,要不甘落后,要有一种奋斗精神。奋斗就有希望,奋斗就会变困难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打拼出一条活路来。”这是一条已被许多人证实了的真理。
当越来越多的广西人、越来越多的广西企业迎难而上、埋首奋斗时,一个个希望会从广西的每一寸红土地上升起!
点评:还是那些地,还是那些人,仅仅因为换了一种思路,原来被称为包袱的资源变成了财富,催生了我区农垦系统的二次创业。
思路决定出路。面对经济几近瘫痪的困难和阻力,新一届农垦领导班子转变思想观念,理清发展思路,组建5大集团,整合资源,促使农垦从低迷走向辉煌。
奋斗激活能量。农垦局党组重拾农垦人的信心,提出的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集团化管理战略举措,不仅解决了18万多名农垦人的吃饭问题,还使农垦经济不断发展,成为国内同类企业的龙头,两家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挑战需要实干。在农垦经济走出低谷并开始发展的这几年间,从农垦局党组人员到基层农场的党员、管理干部,知难而上,埋头苦干,使农垦走上了广西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的位置。在农垦的历史上,经营总收入突破20亿用了50年,短短的几年间,突破40亿用了两年,突破60亿用了1年。这些数字,是农垦人面对困难奋斗不息的真实写照。
遇到困难,是理清思路迎接挑战,还是逃避退缩坐以待毙?农垦局党组一班人用农垦的崛起作了最好的回答。主动融入市场、融入广西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之中,知难而进,开拓创新,这是农垦走出低谷的根本,也是农垦给予我们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