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今天,《经济日报》刊发了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题为《推进区域合作 加速富民兴桂》的文章。文章指出,“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我们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把发展县域经济与加强“三农”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以此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点,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了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业的稳步增长。全文如下:
推进区域合作 加速富民兴桂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 曹伯纯
提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和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使广西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广西紧紧把握这重要机遇,确立了“东靠西联、南向发展”的战略。“东靠西联”,就是发挥广西作为粤港澳通往西南地区的通道作用,加强与粤港澳的合作,促进华南经济圈与西南经济圈的对接互动;“南向发展”,就是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连接中国-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作用,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广西积极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把加强与广东的经贸合作作为重点,两广党政代表团实现了互访,签署了全面加强合作协议,双方共签订105个有代表性的经贸合作项目。同时,把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作为加快全区改革开放和发展步伐的大事来抓,于2004年成功承办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
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区域合作的重要环节,依托区域合作和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进一步推进“百企入桂”工作,使其成为我区发展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的品牌工程。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广西是西部大开发12个省市区之一,经济总量不大,质量和效益不高,人民生活还不富裕。根据这样的区情,面对全国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新形势,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强调在保证质量和效益以及结构合理的前提下,围绕实现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建立、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稳步推进,特别是从2004年起每年在南宁举办一次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历史机遇,全力加快推进广西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去年的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的突破,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重要指标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现在,广西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加快、结构优化、质量和效益提高相统一的良好态势。这是我区经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表明我区在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优势产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把工作着力点放到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深入实施工业兴桂战略,大力发展有市场、有效益、有资源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一是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努力培育优势产业。广西有丰富的水能、矿产、农林、海洋、生物和旅游资源,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必须培育一批优势产业。我们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培育并初步形成了以制糖、有色金属、冶金、水电、汽车、机械、建材、食品、烟草、医药、林浆纸一体化等为主的一批优势产业。全区优势产业对工业增长的支撑力明显增强。制糖、冶金、汽车、电力等优势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6.8%,所创造利润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比重达到75.1%。出现了柳州钢铁(集团)公司、广西电网公司、玉柴机械集团有限公司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另有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和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这对于工业基础薄弱的广西来说,是个历史性的突破。
二是加快优化工业布局。在振兴柳州老工业基地的同时,加快建设桂林和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百色铝工业基地和沿海重化工业基地以及全区41个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业发展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局面。
三是加大传统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坚决压缩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动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科技创新为工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近两年全区开发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工业新产品增加值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大幅度提高。
四是不断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自治区先后颁布了深化企业国有产权改革和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文件,2004年又出台了我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增强了全区的经济活力。
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广西把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和区情相结合,以交通、水利、生态为主要切入点,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
首先,加快推进出省、出边高等级公路以及铁路、沿海港口、内河港口建设:一是公路建设初步构建了东承广东、西启云贵、南连越南、北接湖南的出省、出国的高速公路主骨架。二是与铁道部签署加快广西铁路建设的计划已经实施,洛湛铁路广西段以及黔桂、广西沿海、南昆铁路扩能建设改造工程开工建设。三是沿海港口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74个,总吞吐能力2700万吨,内河港口吞吐能力3123万吨;同时,钦州港10万吨级和防城港15万吨级航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实现新开工。目前,西南出海大通道和对接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已初步形成,并已发挥作用。
其次,加强水利和能源建设。广西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先后建成大化、岩滩、天生桥水电站等一批大型水电站。在西部大开发中,龙滩电站以及百色水利枢纽、长洲水利枢纽等在建工程进展顺利,西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正在抓紧实施,北海、田东等一批火电厂和火电厂改造工程也正在紧张建设之中。
再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广西全面实施“绿色工程”,把生态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推进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从而使石山地区石漠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初步形成,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三、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与发达地区相比,广西的差距在对外开放,优势也在对外开放。为此,我们制定了开放带动战略,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和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不仅从国家战略高度使广西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前沿,而且把广西推向了国际舞台。广西紧紧把握这重要机遇,确立了“东靠西联、南向发展”的战略。“东靠西联”,就是发挥广西作为粤港澳通往西南地区的通道作用,加强与粤港澳的合作,借粤港澳兴桂,同时巩固发展与大西南的合作,促进华南经济圈与西南经济圈的对接互动,推进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南向发展”,就是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连接中国-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作用,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重要平台,促进泛珠三角地区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往来、企业合作与相互投资,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这一战略构想,就是在继续扩大和深化与西南经济区合作的同时,以对粤港澳和东盟开放为重点,通过完善政策、优化环境、上下联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拓展加快发展的新空间,从而为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首先,积极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泛珠三角各方共同签署了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广西把加强与广东的经贸合作作为重点,两广党政代表团实现了互访,签署了全面加强合作协议,双方共签订105个有代表性的经贸合作项目。其次,广西把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作为加快全区改革开放和发展步伐的大事来抓,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强与全国各省市区及东盟各国的全面经济合作,于2004年成功承办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大力打造中国与东盟的交流合作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广西的进出口贸易。博览会期间,各方共签订投资合作项目271个,合同金额1000亿元人民币。再次,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区域合作的重要环节,改革招商体制,创新招商机制,依托区域合作和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进一步推进“百企入桂”工作。我们通过集中邀请一批有实力的国内民营企业到广西投资考察,无障碍引进和发展民营企业。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市区632家民营企业的940多位企业家应邀来广西考察投资,引进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合作项目271个,一批著名企业落户广西。“百企入桂”活动不仅结出累累硕果,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我区发展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的品牌工程。如今,广西已成为西部地区的投资热点。
四、统筹城乡发展,切实抓好“三农”工作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近几年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自治区党委确定了新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发展思路,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全面推进“三田工程”、“科技工程”、“绿色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目前,全区“吨粮田”、“吨糖田”和“万元田”三田建设分别达到880万亩、150万亩、65万亩,并初步建立了自治区、市、县三级果树良种无病毒苗孕育体系,建设314个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全区农民人均水果收入达到260.7元。同时,我们突出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将农业优势农产品进行强势布局,致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立了蔗糖、水果、蔬菜三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现在,我区蔗糖面积、产量均占全国的50%以上。水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排在全国的第3位和第5位。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我们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把发展县域经济与加强“三农”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以此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点,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了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业的稳步增长。2004年广西的粮食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21.9万亩,扭转了近年来较大幅度减少的势头。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养殖,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打造企业品牌。同时,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少取、多予、放活”的方针,去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增幅创近10年新高。全区89个县域单位去年生产总值增长11.5%,工业增加值增长18%,县域经济正逐步成为广西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工作思路,切实做好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新世纪扶贫工作。广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在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上下功夫。全区先后组织开展了以改善贫困地区开放、开发与发展环境为目标的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普遍得到实惠,实现了贫困地区开放发展的历史性跨越。2000年至2002年,广西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开展了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1.6亿元,建成项目1.8万个,极大地改善了边境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03年,又在革命老区东兰、巴马、凤山三县(自治县)开展了基础设施建设,动用了包括准备兴建自治区政府新办公大楼的资金,总投资22亿元,完成交通、教育、水利和人畜饮水等12大类34个大项目和75285个小项目,为改变革命老区贫困落后面貌创造条件。2004年又全面启动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沿海基础设施状况,为沿海地区加快发展奠定基础。近3年,广西还筹措财政扶贫资金、贴息贷款、社会帮扶资金,在贫困村建成沼气池40多万座,修建人畜饮水工程2000多处。
二是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2004年,全区又有15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两基”达标验收,全区76个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债项目全面开工。广西在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的基础上,去年又开始高起点高质量实施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为此,今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在广西召开“村村通”广播电视现场工作交流会。
三是进一步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积极创造公益性岗位,切实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和大龄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做到应保尽保。建立了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工资支付预警机制和监测制度,做好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
四是兴建“五保村”,切实解决农村五保户的供养问题。从2003年起,广西开始五保村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将全区需要集中供养的20万农村五保对象全部供养起来,使他们居有其屋、食有其源、乐有其所。目前,入住五保村的人数已达6.8万多人。这项社会公益工程被誉为“创建中国农村社会福利新模式”。
(原载3月25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