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时评】按综合发展能力分类管理县域经济

  广东现有76个县(含县级市),县域经济在全省的地位大致是:人口占全省的73.8%;创造GDP占全省总量的38.3%;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占全省总量的1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23.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全省的32.6%;土地面积占全省的88.1%;耕地面积占全省的86.2%。广东要在全国率先建成小康水平基础上的和谐社会,从这样一种省情出发制定战略与策略,从而有效地壮大县域经济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需从宏观战略上把握,也要从县域经济的实际出发。目前广东省县域经济的结构差异相当大。在76个县中,GDP突破1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超2亿元、储蓄存款余额超50亿元的县(市)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另一方面,分布在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的16个贫困县的经济状况却令人堪忧,GDP、地方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分别仅占6.2%、4.8%、6.3%,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仅在3000元左右,不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1/5。这表明我们对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不能搞一刀切,而需区别对待,分而治之,这样才能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县域经济基础保障。
    为此,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宜采取按综合发展能力进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初步设想是对全省76个县(包括县级市)现有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等)、潜在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等)、特色经济增长点、劣势、中介组织发展水平、就业吸纳能力等,按好、中、差三档打分评级,然后以计算得出的综合分数依次排列。在此基础上确定县域经济综合发展能力等级,实施分类管理:首先,对县域经济综合发展能力强的县市,要激励其做好两件事。一是在全球化视野下进一步优化自身经济结构,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开拓新兴产业与市场;二是将需要更新换代的产业链条部分环节对口转移到适宜的县市中去,使之对相对落后的县市形成传帮带的产业联系。其次,对能力一般的县市,重点是扶持其培育产业或行业中的龙头企业,着力帮助其把特色经济培育与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以培育特色经济和高附加值产品为动点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主线。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心在于加强龙头地位,构建起有自己优势或特色的产业、产品,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此外,对能力较弱的县市给予资金和技术或信息的重点支持,培养其造血机能。即把资金、技术的重点支持与依托当地林业、矿业、水及水产、旅游等资源发展有较高附加值的特色经济结合起来。通过内外链接,利用地理独特、气温气候、政策优惠、人力资源丰富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形成制造业基地。 

                《华南新闻》 (2005年03月29日 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