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劳务经济“下山进城入谷”为农增收


     
    广西百色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农民“下山进城入谷”工程,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004年,全市累计在外务工农民55.3万人,劳务输出收入达到18亿多元。劳务输出已成为该市农民增收、实现再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按照“下山进城入谷”工程设想,在未来5至10年内,百色15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从生存困难的石山地区转移到河谷平原。百色市委书记梁春禄说,这一规划融服务、培训、异地安置、劳务输出于一体,将从根本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战略“横空出世”

    百色是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12个县(区)都是贫困县,山区占总面积的95.4%,属于典型的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三难”地区。近年来,百色连续开展了人畜饮水、村村通公路、茅草房改造、村村通广播电视等10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并且提前两年完成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然而,百色边远山区的整体状况还相当困难,难点在贫困山区,焦点在100多万剩余劳动力。如何使这10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致富大军,是百色市扶贫攻坚战中最难攻克的“堡垒”,不攻克这个难点,就难以打破“输血—脱贫—停止输血—返贫”不断循环的怪圈。2003年3月24日,百色市召开实施农民“下山进城入谷”工程电视电话动员大会,提出用5至10年的时间,彻底解决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所谓‘下山’,就是鼓励受过培训的山区农民下山谋出路;‘进城’,就是到本地和外地城镇,进行落户就业或寻找临时工作;‘入谷’,就是到右江河谷地区落户和劳务”。市委书记梁春禄说,实施“下山进城入谷”工程的目的,就是运用劳务输出和异地安置的办法,引导农民到右江河谷或区内外城镇落户就业,让农民向非农地区、非农产业转移。
    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有效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百色市先后下发了一批政策性文件,就技能培训、培训方法、劳动力转移措施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实行党政“一把手”工作责任制,实行领导挂县、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工作制度,把农民“下山进城入谷”的效果作为考核党政主要领导和挂点联系单位主要负责人政绩的依据。

政府积极引导

    为确保“下山进城入谷”工程顺利推进,百色市委、市政府推出了劳务信息、技能培训、劳务市场、政策保障、管理服务“五大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劳务信息体系。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劳务信息网,为用工单位和农村富余劳力提供信息;在珠三角、海南、南宁等地建立务工信息联络机构等。现在,百色已建成了百色市、田阳、田东、田林、右江区、平果6个劳动力市场。隆林、凌云、靖西、那坡、西林、乐业6县的劳动力市场正在建设当中,部分乡镇也建设了劳动力市场。2004年,百色市劳动力市场已有近300个区内外单位进场招工,提供就业岗位1.5万多个。
    二是建立健全技能培训体系。构建市、县、乡三级培训基地,实施“农民技术员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实用技术、政策法规培训等。百色市委、市政府还专门组织专家编写了18万册《就业综合技术读本》,用于农民工输出前技能培训。全市建成了培训基地200个,确定培训兼职教师332人。去年来,全市共举办农民工技术技能培训班2432期,培训18.7万人。
    三是建立健全劳务市场体系。构建市、县、乡以及各生产区域各种劳动力市场,打破城乡界限、所有制界限,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劳务市场等。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广东省,特别是与广州市的对口帮扶劳务协作,与广州市签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两市劳务合作的协议》,明确规定百色民工不受广州市用工条件限制,广州市企业招用外来工优先考虑安排百色劳务工,共同建立两市劳务合作远程见工系统和劳务输出工作站等。同时,拓展劳务输出地域,实现向长三角地区扩展。与宁波、泉州等市签订了《劳动保障工作合作的协议书》,明确两市不定期通过各种途径互通用工和求职信息,建立两市互访制度等。去年8月,百色还采取补贴全程路费的办法,组织了第一批农村青年奔赴福建省泉州市务工,从而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开辟了新的劳务输出基地,进一步拓宽了劳务输出渠道。
    四是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深化户籍改革,实行城乡居民身份平等,为农民进城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保障务工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外出劳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百色市公安局出台了简化农民进城落户就业审批手续的文件,减少收费项目,简化办事程序,打破了阻碍农民进城落户就业的壁垒。实行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农村劳动力只要在城市有相对稳定的岗位或在城镇买了房屋,子女入学、招工招干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五是建立健全管理服务体系。成立市、县、乡、村四级服务机构,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融为一体;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定期走访用工单位,协调劳资关系等。靖西、隆林、右江区、凌云、那坡等县(区)先后成立了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百色市及各县(区)驻广东劳务输出办事处或联络工作站不断为外出务工的农民提供各种服务。田东县对输送的每一批员工,都派专人直送工厂并办理手续才离开,还指定两名务工人员担任正副组长,协助处理日常事务和反馈信息。

多种模式实现转移安置

    经过多年的实践,百色已经有效地探索出了多种模式,从而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异地安置进行移民开发百色的石山地区,缺土、缺水、资源贫乏,交通闭塞;而右江河谷地带和河土地区,可开发利用的荒山荒坡较多。2003年实施“下山进城入谷”工程以来,百色移民安置基本达到了自治区规定的“一簿(户口簿)、二证(宅基地证、土地承包证)、三通(通路、通水、通电)、四有(有管理机构、有主导产业、有学校、有卫生室)”的要求。据百色市市长刘志勇介绍,在金沙、那沙、江山、六鲁等10个规模较大的异地安置开发区,安置石山贫困群众就有1.68万户8.4万人。田林县采取“公司+基地+异地安置农户”的模式,成功地创建了六隆20万亩八渡笋扶贫异地安置开发基地,安置了百色市7个县大石山区的贫困人口近两万人。从2001年起,靖西县的劳务收入则连续4年突破1亿元。
    到城镇经商、居住和创业对富裕起来的农民,百色市划出一片地,兴建农民街,鼓励他们到县城或小城镇买地建房。对外出务工经商富裕起来的农民,则欢迎他们返乡创业,在建厂用地、用电、规费收取等方面给予优惠。田东县义圩镇原来破烂的赶集场,如今已变成了农民进城经商创业的一条街。该镇农民罗国武进入农民街从事山茶油加工后,现在已在街上投资40万元建了小洋楼。
    从事短期劳务百色河谷特色农业的规模发展带来了大量劳务需求,一种利用农闲时间临时到河谷从事劳务的就业现象应运而生。去年以来,在德保县每天从周围乡村屯到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做生意和建筑的农民就有1000人左右。
    到河谷长期承包土地从事特色农业经营田阳县头塘镇就有3000多山区农民长期承包田地,常年种植甘蔗、芒果、反季节蔬菜等。当地移民户翟明亮则承包了6亩土地,种植香米和蔬菜。在石山地区时,他年纯收入仅为300元,现在年纯收入则达到5000元至6000元。

                 《华南新闻》 (2005年02月24日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