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农村工作会议:发展六大产业

  为期两天的全区农村工作会议1月13日在南宁开幕。会议传达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总结了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对2005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着重研究了加快发展优势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问题。区党委副书记马铁山、自治区副主席孙瑜出席会议并作了讲话。

  会议肯定了2004年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的成绩。灾害频发的2004年,也是近年来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力度最大的一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地各部门相继克服了禽流感及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目标任务,为实现全区经济“三突破”作出了贡献。粮食安全的基础得到巩固,水产畜牧业保持快速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基础设施等各项工作不断加强,农民收入扭转了多年来低速增长的局面,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200多元,增幅约9.5%,增速为1997年以来最高的一年。会议同时指出,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仍存在农民收入总量不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强,农民从落实中央支农惠农政策中受惠不多而农资成本不低,城乡统筹发展的力度不够等突出问题。

  会议提出了2005年全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深入实施“1234610”工作思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业投入和农村改革力度,继续保持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全年主要预期目标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5.5%,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5.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56万人。

  会议认为,加快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新增长点,将重点培育和发展6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大力培育桑蚕、食用菌、烟叶、中药材、香料、花卉特色优势经济作物产业群,继续壮大水产畜牧业,劳务产业,商品林产业和农垦经济。会议强调,加快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的关键是依托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带动,进行产业化开发,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格局,促进优势产业的规模化、区域化、品牌化。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高度重视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切实找准农业产业化与县域工业化、农民增收与财政增收的有机结合点,坚持用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用产业化的办法提升农业,努力实现工农业互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

  会议要求,要突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是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其重点在6个方面:围绕百色水利枢纽等10大工程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狠抓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产业化,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打造龙头品牌,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广泛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突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会议进一步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中央关于“重中之重”的要求和“两个趋向”的论断,真正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自治区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坚持统筹发展的方略,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林业改革及基层供销社改革等各项改革,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协调、强化督查,解决广大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

  马铁山在会上就如何提高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问题作讲话。他提出,要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提高落实政策、开拓创新的能力;提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能力;提高化解矛盾、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能力;提高两手抓、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培养出一支靠得住、有能力、拿得下的农村工作队伍。

  与会代表将于1月14日就《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的通知(讨论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讨论稿)》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