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创新强产业扩需求 “四新经济”活力迸发

 一部手机“管”20多座花卉大棚。在日照市东港区,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到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管理。“自动控温、电动覆帘、微喷滴灌等设备一应俱全,拿着手机就能远程操控,省时又省力。”长年从事鲜花种植的魏丽说。

14秒下线一台笔记本电脑!走进深圳一家自动化率高达60%的智能制造基地,268台机械手臂和自动导航小车在生产线上高效协作,一台台崭新的笔记本电脑及服务器快速下线……

9372条基本信息,15196次助餐、助洁、助行、助医、助浴等服务,40万人次定期回访……在泉州市泉港区智慧养老信息化服务中心,一块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入驻老人的各种信息,居家养老服务在这里有序开展。

如今,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在一二三产业中广泛覆盖,融合深入推进。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中央和地方各部门持续鼓励创新经济发展,培育出一大批朝气蓬勃的创新主体,正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四新经济”蓬勃发展

乘势而上谋划未来空间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四新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以数字经济为例,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蓬勃兴起,网上购物、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非接触经济”全面提速。

与此同时,我国已经形成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高地和数字产业集群。在安徽合肥,智能语音产业快速崛起;在浙江杭州,数字安防产业崭露头角;在江苏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壮大……

“我国在数字经济层面具有规模优势、技术优势,数字经济能够驱动创新,是中国实现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认为,在数字经济的赋能下,将会有更多日新月异的创新场景出现,在提高人们生活便利性的同时,也能激活新经济、带动新业态。

着眼未来,多个部门及地方密集谋划,于近日陆续发布一系列旨在推动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目标。

工信部、教育部等五部门前不久联合发布的《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明确提出,到2026年,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总体规模超过3500亿元,培育100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骨干企业。

在江苏,智能建造按下加速键。近日,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推进江苏省智能建造发展的实施方案(试行)》明确,到2030年末,智能建造适宜技术在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中应用占比70%,培育100家智能建造骨干企业。

在成都,多部门印发《成都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指出,到2025年,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百亿级产业集群数量达到5个以上,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以上。

创新主体活力迸发

培育打造新经济增长极

新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企业则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新设“四新经济”企业2545.4万户,占全国新设企业的41.7%,并且呈逐年上升态势。

眼下,在浙江省杭州市,绵延39公里的城西科创大走廊串起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和创业热土,林立的楼宇间,物流人流信息流高度汇集,创新动能澎湃。

9年前从德国学成归国的胡辉,带着团队回到家乡杭州创业,主攻安全物联网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以及硬件设备研制。“虽然创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一系列政策给予我们有力支持。”胡辉说。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只是我国千千万万科创“新力量”的一个缩影,创新型企业在全国遍地开花。依托创新基础优势,各地正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加速培育新经济增长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这表明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上升到新高度。”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近日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科技部将采取有力支持举措,突出企业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过程的主体地位。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底,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6%,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57.2%,智能制造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对经济发展的“倍增器”作用加快释放。

“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对推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面向未来,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和创造新需求,释放巨大内需潜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认为,接下来要继续加大投入尤其是科技创新投入,推动创新要素向“产学研用”一体化和技术领先头部企业集聚,加快推进在“卡脖子”技术、非常规资源勘探开发技术等方面的攻关。

顶层设计加速构建

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而新经济的发展则更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要素。当前,相关顶层设计正加速构建,不断激发创新澎湃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纵深发展,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潜能。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从国际竞争角度来看,当今时代,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的竞争。可以说,创新和科技进步是决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够实现高质量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冯俏彬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我国有超大规模的市场支撑,有产业优化升级的迫切需求,有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这些都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王一鸣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注重优化供给结构,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形成扩大内需的持续动力和长效机制。

充足的政策工具、高效的政策实施,为我国经济履险如夷、化危为机提供了坚实支撑。展望未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将不断催生出新经济增长点,助力中国经济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读懂中国经济大势”系列报道:

之一:持续强化产业链供应链 中国经济动能更稳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