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广西凸显生态效益

  近年来,广西一手抓生态环境保护,一手抓生态经济发展,着力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彰显金山银山的价值。仲春时节,看壮乡大地谱写生态惠农新篇章。

  一朵花两代人三兄弟的生态缘

  金花茶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茶族皇后”,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防城港市作为金花茶的发现地,在1986年建成了国内唯一的单一植物命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珍稀濒危金花茶物种资源,以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系统。

  3月15日,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廖南燕沿着“村村通”蜿蜒的水泥路,驱车向十万大山腹地行进。此行,她是专程到防城区华石镇那湾村壮族护林员黄载年的“金花茶回归种植点”了解情况,开展春耕技术指导。

  他们徒步向当地一处名为“那湾山”的深山走去,一路溪水潺潺,虫鸣鸟叫,花香沁人心脾。野生金花茶就生长在这“世外桃源”中。

  “老黄,你看,这株已经有红斑病的苗头了,要看病的程度剪枝或打点药。”廖南燕说。几十年前,那湾山遍地都是野生金花茶,村里人把金花茶叫做“牛尿草”,村里生病的牛会跑到山里吃野生金花茶,有些牛吃过后病就好了。老中医告诉黄载年父亲,金花茶清热解毒,作为中草药人工种植有很好的经济价值。从那时起,黄家两代人三兄弟十几口人就开始种金花茶,目前已有上千亩的规模,开办了金花茶产业公司,行情好时每年有数百万元的收益。

  “廖主任,你看,这是春节期间我们摘的花,收成品相很不错。”黄载年打开公司的冰柜,一包包金灿灿、形态丰润娇俏的冻干金花茶映入眼帘。黄载年介绍,采回来的鲜花经过急冻、真空冷冻干燥等工序,大概21个小时能出炉。虽受疫情影响,时下金花茶行情不如从前,但一年下来通过卖花、加工和林下养蜂等相关产业,兄弟每人年收益也可达近20万元。

  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金花茶变成当地致富的金元宝。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21年,仅防城港市防城区金花茶种植面积就达5.9万亩,鲜花年产量约150吨,鲜叶600吨,育苗20万株,产值2亿元。

  “差别考核”让农民捧牢“生态碗”

  “喜良哥,你家的八角苗长得还可以吗?”3月15日,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罗香乡罗运村驻村第一书记郭劲松来到罗运村六俄屯脱贫户张喜良的育苗地,为农户排忧解难,指导八角矮化推广及低产改造等春耕备耕生产工作。

  近年来,为让村民能“靠山吃山”,立足良好生态禀赋脱贫致富,各级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积极推进罗运村万亩八角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在该项目辐射带动下,农户热情高涨。

  张喜良抓住机遇,在自家八角苗基地育苗4.5万株,目前长势良好。时值春耕,他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已售出1.5万株,收入4万多元。他喜滋滋地说:“剩下的3万株将在明年卖完,预计收入翻倍。”

  金秀拥有广西最大的水源林保护区,是珠江流域重要源头。2011年3月8日,金秀通过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确立生态立县,实行“差别考核”,不以GDP增长和工业发展为考核指标,设立生态考核指标,利用独特生态优势,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体,以农、林、牧、副、渔业和生态工业为两翼的特色产业链。

  经过多年努力,金秀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先后挂牌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中国最美县域、广西高质量发展进步县。2021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36元,同比增长8.3%。

  发展生态特色产业脱贫致富

  立春过后,钦州市灵山县各茶叶基地的茶树开始吐出鲜嫩的新芽,广大茶农们抢抓农时,纷纷背起茶篓走进茶园,采摘今年的头茬春芽。在连绵数百亩的茶园里,层层叠叠的“茶梯”秀丽又缠绵,翠绿的茶芽鲜嫩,茶香沁人心脾。

  灵山县平南镇古寮村茶农李旭说:“原来古寮村很少有人种茶,现在90%的群众种植茶叶。我在2009年加入合作社,现在既是社员,也是古寮村茶叶收购点的负责人,一天能收购茶青1000多公斤。2021年的茶青收购价是每公斤8-12元,我全年纯收入有16万元。”

  灵山是“中国名茶之乡”,也是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茶叶种植已有500多年历史。多年来,灵山县委、县政府把茶叶生产作为一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特色产业来抓,茶叶产业已成为该县“特色农业提升工程”十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

  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7.15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茶园面积1.31万亩,有机产品产地认定茶园面积324亩,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茶叶企业10个),位居广西第六位,预计今年茶叶产量为1.39万吨,总产值6.14亿元。

  产业旺,发展稳,农民富。2020年和2021年广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9.4%,居全国第4位。生态广西逐步实现生态致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多元化路径。(记者 余 锋 通讯员 昌苗苗 黄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