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才能形成集聚发展的活力,才能构建奋发前行的整体格局。
我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各市围绕区位资源、产业基础、比较优势等因素打造3—4个主导产业,引导重点产业合理布局,初步形成“龙头带动、区带支撑、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北海市铁山港区,载满集装箱的货船徐徐靠岸,巨大的龙门吊不停作业,运转车辆来回穿梭;与码头相连的工业园区,生产车间机械轰鸣,项目建设现场数千工人同时施工。以产业集群为抓手、促进要素集聚,铁山港区正加速形成石化产业、新材料产业、玻璃产业、林纸产业等四大临港大产业。
3年前,北海市在全区率先编制完成《七大产业树全景图》,3年来,通过挂“图”作战,北海共引进工业项目382个,合同投资额7447.9亿元,全市工业投资年均增长率达34%。
经过十数年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已成为广西工业新的增长极。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北钦防一体化战略,在沿海布局一批重大项目,推动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北部湾经济区近3年投资是前3年的2倍。
北海市深入推进惠科电子产业园、信义玻璃产业园建设,加快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高端玻璃生产基地;钦州市成功落户华谊化工、恒逸化工、桐昆石化等一批龙头产业项目,加快形成全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防城港市加快推进钢铁核心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先进水平的高端金属新材料生产基地,冶金产业二次创业“一核三带九基地”的总体布局扬帆起航。
首府南宁,强工业正成为强首府战略的重要支撑。
2018年首次落子南宁布局产业园后,短短两年时间,全球精密制造龙头企业瑞声科技不断增资,频频与南宁“牵手”:投资项目从1个增加到7个,投资额从10亿元增加到175亿元,达产后销售收入将从50亿元增加到565亿元。目前,以瑞声科技为龙头的智能终端产业链关键环节及配套企业有50家。
“以瑞声为龙头的智能终端产业链初具规模,以合众、天际等整车带动零部件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加快形成。”据南宁市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南宁实施“双百双新”项目64个,数量居全区第一,新兴产业正引领首府工业加速前行。
在老工业基地柳州、桂林,老树正焕发出新的青春。
工业重镇柳州市工业总量占全区比重达四分之一。既要做大“块头”,更要“强健体魄”,柳州市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条主线,推动工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集聚化发展:现代制造城建设全面推进,上汽通用五菱跨十工程项目竣工投产,一汽解放柳州项目落地实施,柳州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文旅装备制造、家用康养机器人等新兴产业萌芽发展,推动柳州工业重振雄风。
桂林市坚持新型工业化主战略,加强湘桂产业合作,深科技智能制造、坤弘量子等项目陆续投产,三大园区、四个工业重点县、五个生态功能区县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345”工业发展新格局逐步显现。
从全局谋一域,以一域融全局。借助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桂东南工业东融的脚步一刻未停。
玉林市积极发展新兴临港工业,机械制造、新材料、服装皮革等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效应显著增强,铜基新材料、不锈钢、新能源材料等临港产业链初现雏形,“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作为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贺州市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先进技术和优势产业,引进中资控股、北新建材等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梧州市特色园区加快形成承接产业转移“强磁场”效应,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粤桂盈田声谷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户。
齐头并进,却不千篇一律;各具特色,却又协同发展。如今,全区各市正形成赶超跨越、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贵港市加快打造广西第二汽车制造基地,3年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累计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6家,居全区首位;崇左市依托优势资源,加快推动糖锰“二次创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12.95%;百色市加快铝产业“二次创业”,国家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基本建成;来宾市积极推进三江口港产城新区建设,汇元锰业成为全球单厂二氧化锰产能最大的生产企业;河池市全面实施千亿百亿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培植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区将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在全区加快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发展定位清晰、特色优势明显、集群效应突出的工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