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治理有效是重要的内在保障。我区突出党建引领、人才引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凝聚起党群同心共建新家园的强大合力,绘就一幅幅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农村社会新画卷。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确保乡村社会活力蓬勃、安定有序,就需要打造坚强的基层党组织。
我区健全逐村排查、逐村整顿工作责任制,对660个未摘帽村全面实行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乡镇排查、逐村“过筛子”,认真落实整顿措施,着力解决管理混乱、矛盾问题突出、服务群众能力不强等干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问题。
推出一系列加强基层党建的有力措施:通过落实发展党员专项计划、指派党员帮扶等方式,提高自然村屯党组织覆盖面和建设质量;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和联络员,突出抓好38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组织的规范运行;加大在边境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发展党员力度,确保每个贫困村每两年至少发展1名青年农民党员,持续壮大脱贫攻坚最前沿的“红色力量”……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聚焦少数民族贫困县的68个易地搬迁安置点,统筹选派122名党员干部驻点开展工作,充分发挥63个安置点党组织、122个自治组织和189个群的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当好搬迁群众的 “主心骨”“贴心人”。
“证照城里办、补贴柜台领、矛盾社区调、信息窗口问……办事不出安置点,我们搬来这里心里安、住得稳!”在百色市田阳区五指山老乡家园社区生活的老卢说起易地安置点的“农事城办”窗口,竖起了大拇指。百色市积极探索易地安置点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并推选两委班子,建立完善团委、妇联等组织和专门委员会,健全楼栋长等网格服务队伍,群众迁到新家园后就有了坚实的依靠。
引领群众唱好“大合唱”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关键在人,要充分发挥好农民、党员、村干部的作用。基层党员干部会唱“独角戏”不是本事,带领群众唱好“大合唱”才是真能耐。
我区注重选优配强带头人,进一步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的整体素质和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黄文秀为典型代表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坚持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充分发挥了人才引领发展的重要作用。
自治区政府办公厅选派到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河乡丹桂村的第一书记马腾,是一名90后干部。面临自然条件恶劣、语言沟通障碍等困难,他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变形记”,从机关干部转变成为既熟悉村情民情又熟悉农村产业的乡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桑蚕、七百弄鸡等产业,找准了稳定脱贫路子。“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做基层工作要用心用情、动员群众要入脑入心、发展产业自己先要搞懂弄通,自身群众观念也得到了提升。”马腾说。
广泛发动群众,扩大有序参与,加强议事协商,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蒙山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自发自愿成立村民理事会,创新机制、制订村规民约、善用乡贤资源,盘活土地资源,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可复制、可推广的村民自治体系,营造了文明乡风的浓厚氛围。恭城瑶族自治县积极探索建立起“村民说事室”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把群众言行规范到法治轨道,促使社会治安秩序向好,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强化综治创建平安乡村
今年第一季度,我区群众安全感突破98%,再创历史新高。
“精准化、精细化的基层治理,助推全区平安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自治区党委政法委二级巡视员肖永华表示。
近年来,我区因地制宜,分层次、分类别、分地域科学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提升平安乡村建设水平。
“群众门前理政,百姓身边服务”,我区通过社会治理网格化,建立包括公共视频、电子警察、智能卡口等系统在内的社会治理信息综合指挥平台,整合公安、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工作内容,实现数据资源一处办公、多部门共享、工作“整体下沉”。公安、信访、司法行政、农业农村、民政等与民生相关的七站八所,直接把服务带进行政村,面对面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普法做得好,乡村纠纷少。玉林市推动政法工作重心下移,全市先后选派247名法官、223名检察官、283名警官、221名律师或法律工作者组成“三官一律”工作队,进驻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低、社会治安问题突出的283个重点村屯(社区),调研掌握社情民意和突出问题,着力化解矛盾纠纷。
以城中村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切入点,南宁市多元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目前,该市城中村综治中心建设全覆盖,综治中心融合综治“三网”、智慧云眼、门禁系统等终端,标配了网格化、消防、保安、警务巡防四支队伍和政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所有城中村全部实行网格化管理团队责任包干,实现“大事全网流转、中事区域处置、小事格内解决”的目标。
据统计,目前全区1.77万个四级综治中心的综治信息系统共录入各类数据7700多万条,处理各类事件271万件,办结率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