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初冬,寒意渐浓。对于已经在市场“寒流”中奋力前行了近一年的广西汽车产业而言,今年的冬天带着暖意。
统计数据显示,10月我区汽车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5.1%,扭转了连续12个月负增长态势;11月,全区汽车产量19.7万辆,同比增长27.38%。
在低潮之时积蓄力量,于困境之中力求突围,在逆势之下保持昂扬之姿,经历了严冬的洗礼,广西汽车产业在行业拐点中寻找新的起点。
下行时积蓄“向上”新力量
2018年行业产销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后,2019年,汽车市场的寒流来得更为猛烈。
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短期消费持续低迷,加上国内十几个省区市提前实施国六排放标准,自主品牌国六产品准备不足,终端库存消化压力过大……各种不利因素的交织,让2019年成为汽车业内专家口中的“严冬”。
以中低端市场为主攻方向的广西汽车业,对于市场的寒意感受得尤为深刻。最“煎熬”的时期,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的乘用车产销量同比均出现20%以上的下滑;与整车企业唇齿相依的广西汽车集团发动机业务量从2017年最高峰的每月5万台,下降到低潮时的月产不足5000台。
“经历了长达28年的爆发式增长后,汽车产业进入了结构深度调整期。”东风柳汽总经理唐竞表示。与中低端汽车市场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国内高端汽车产销量以两位数的增速持续升温,“市场竞争加剧、利润空间进一步挤压,单纯打性价比牌,走低端市场路线,已经很难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升级。”
越是身处寒冬,越要苦练内功,抢抓市场新机遇。
上汽通用五菱,新宝骏二期总装车间,一辆辆搭载着全新“钻石标”的新宝骏走下生产线,驶向市场。今年4月,上汽通用五菱发布新宝骏品牌,先后推出了4款全新车型,迈出了“跨十工程”的重要一步。“11月,新宝骏品牌销量突破2.4万辆,成功抢占智能网联市场。”车间工作人员介绍。
看似品牌符号变化,实质是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市场进入低潮期,许多同行在硝烟四起的价格战上进退维谷,上汽通用五菱却沉下身心,建设研发和认证中心、打造“新四化”团队,建立和完善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整车性能开发体系,赋能新宝骏品牌向上发展。
广西汽车集团柳东工厂焊接车间,林立的机器手臂快速旋转、对位、焊接,在飞溅的火花中,有条不紊地作业。据广西汽车集团运营管理部总监沈斌介绍,“智”变推动零部件产业升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国五切换国六政策的当口,广西汽车集团及时推出国六发动机,快速填补市场需求,今年发动机业务从6月起重新迈上月产2万台的台阶,预计发动机业务全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
市场的博弈归根结底是技术的较量、质量的竞争。作为广西第一家汽车企业,东风柳汽投入研发资金18.74亿元,其中用于汽车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的研发达15.74亿元。
危中求机、机中求变,积蓄力量、奋力前行——度过这个冬天,春天不会太远。
困境中开拓未来新蓝海
大浪淘沙的行业竞争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又孕育着转型升级的无限希望。在市场的严冬之中,新模式、新业态、新市场却在令人惊喜地茁壮成长,开辟出行业转型新的蓝海。
新的模式悄然兴起,为百年产业扩展新内涵——
点击APP,就可以远程启动汽车,打开车上的制冷制热装置;在车上,人车可以实现流畅地“对话”,通过语音操作发微信、抢红包,在54秒内可完成语音导航19次……在上汽通用五菱新宝骏生产基地,记者亲自体验新宝骏车联网系统带来的便捷和乐趣。
“智能化、网联化正在深刻改变汽车传统的产品形态、服务方式和使用模式。”上汽通用五菱销售公司副总经理韩德鸿介绍,上汽通用五菱正加快由传统汽车制造商向汽车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变,以新的模式塑造市场竞争力。
新的业态日益成熟,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汽车工业重镇柳州,轻巧可爱的新能源汽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已经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贵港正加快打造广西第二汽车(新能源)生产基地,随着华奥、腾骏等一系列项目落地,汽车城初具规模;
在南宁,广西申龙将分步建设国内全铝车身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打造一个涵盖汽车全产业链的汽车文化小镇。
2019年,传统车市遇冷,新能源汽车市场却很“热”。1-10月,全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5.3万辆和4.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56.39%和151.01%,转“新”催生了可持续发展动力,正成为广西汽车新的竞争力。
新的市场开疆拓土,构筑了发展新空间——
上汽通用五菱在印尼“造船出海”,已成为印尼最大的中资整车制造企业,实现了全产业链在东南亚的“开疆拓土”;广西汽车集团先后在国内柳州、桂林、青岛、重庆、贵阳建立汽车与零部件制造基地,在印尼、印度设立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初步形成了“多点联动,跨省出海”的国际产业布局。
政企联手构建产业发展新生态
两年前,政企联动的新能源推广与应用模式在柳州率先试验,形成了全国首创的“柳州模式”。两年来,柳州新能源汽车推广量超过5万辆,柳州电动化率即新能源车销售占比达到27%,位居全国首位。
如今,柳州模式正上升为“广西模式”。今年10月底,《广西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攻坚行动方案》印发,通过专用停车位建设、充电设施建设、审批提速行动、执法便民行动、示范单位建设行动、绿色小区创建行动、共享绿色出行行动和企业服务行动等八大攻坚行动,力争到2020年底,全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比攻坚行动前增长100%,达到14.6万辆以上。
“推动产业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需要企业自我提升和不断创新,也需要政府厚植发展土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一位汽车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汽车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一成以上,对于广西工业稳增长的意义举足轻重。在今年的汽车产业逆势突围之战中,自治区以及各市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措施成为汽车产业“破冰”的重要支撑。
在全国汽车产销量持续下滑的严峻形势下,柳州市出台了《柳州市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十条措施》,扶持汽车转型升级、零部件配套体系提质和开拓外地市场;自治区工信部门先后开展广西汽车下乡专项活动以及“以旧换新”促销活动等。活动期间,全区汽车生产企业共在区内销售汽车7.36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11.7%,同时带动我区汽车企业在国内销售46.85万辆。
既要立足当前稳增长,更要着眼长远促转型。
今年8月,我区成立广西汽车工业转型升级工程指挥部,以创新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按照市场导向、技术导向制定精准有效的支持政策,加快汽车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全力以赴推动我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关专家表示,进入第四季度,广西汽车产业出现了向好的迹象,但并不意味着市场的调整期已经结束,产业结构不优、中低端车型占比过大、产业创新能力弱、品牌建设滞后依然是当前我区汽车产业升级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企业要加快调整产品结构、精耕市场,持续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大‘政企研’合作力度,以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打造高端乘用车为方向,打造汽车工业转型升级标志性工程、标志性项目,推动和引领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相关专家表示。(记者 骆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