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钦防一体化发展规划 (2019-2025年)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发展背景

  第一节发展基础

  第二节主要问题

  第三节机遇挑战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第三节战略定位

  第四节发展目标

  第三章推动形成协调联动空间布局

  第一节构建一廊三区多点两屏障空间格局

  第二节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深度联动发展

  第三节协同推进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建设

  第四章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

  第一节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门户港

  第二节加快建设特色现代物流体系

  第三节构建“1130”快捷交通网

  第四节建设智能绿色交通系统

  第五章合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第二节共同打造产业集群

  第三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第六章推进高标准协同开放

  第一节开创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

  第二节全面提升开放平台能级

  第三节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第七章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第一节统筹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第二节加强医疗卫生联动协作

  第三节推动社会保障和就业合作

  第八章加强生态环境齐保共治

  第一节共建滨海景观生态廊道

  第二节共保重要生态系统

  第三节加强生态环境协同防治

  第四节推动生态环境协同监管

  第九章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第一节协同优化营商环境

  第二节提升园区功能水平

  第三节探索协同发展机制

  第十章推进规划实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建立健全实施机制

  第三节强化政策支持

  第四节抓好督查考核

  第五节加强舆论宣传

  前言

  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港(以下称北钦防)是我国最早开放的沿海区域之一,是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北钦防空间相连,联系紧密,历史上曾为一个地区,具备一体化发展的独特优势。推进北钦防一体化发展是新时期自治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北钦防实现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门户枢纽,有利于建成我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对加快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开放发展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统筹推进北钦防一体化和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北钦防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重大专项规划、行动方案和政策等的重要依据。规划范围包括北钦防,陆域面积2.04万平方公里,海岸线1629公里。2018年,北钦防常住总人口593.7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202.08亿元。规划期为2019-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发展背景

  第一节发展基础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实施了一系列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推动北钦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北钦防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从2006年到2018年,北钦防地区生产总值从538亿元增加到3202.08亿元,增长了5倍,占全区的比重由11.3%提升到15.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9612元增加到53928元,增长了4.6倍;地方财政收入由50.9亿元增加到456亿元,增长了8倍;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7.6亿美元增加到191.8亿美元,增长了9.9倍,占全区的比重由26.4%提升到30.9%。

  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北钦防出海出省出边综合交通网络基本成型,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北部湾港集疏运体系加速构建,吞吐能力快速提升。从2006年到2018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由0.49亿吨、20.92万标箱提升至2.4亿吨、290.1万标箱,分别增长了3.9倍和12.9倍。

  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石化、冶金、食品、建材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物流、商贸、金融、旅游、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取得新突破。从2006年到2018年,北钦防工业增加值由160亿元提升到1300亿元左右,增长了7倍多。

  开放平台不断壮大。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开创“两国双园”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不断完善。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等一批重大平台建设有序推进。钦州保税港区全面建成运营,北海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防城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准设立,保税物流体系日益完善。

  改革创新成效明显。北钦防港口整合为北部湾港,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户籍、通信、交通、金融、社会保障、教育等领域同城化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推进钦州保税港区、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等园区体制机制创新,有效激发了园区发展活力。建成西部地区首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生态环境保持优良。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功能规划,严守项目和产业准入“底线”,加强沿海生态系统建设,基本实现发展和环保共赢。近岸海域水质状况总体保持良好,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水质比例为90%以上,红树林、金花茶、白海豚、白鹭等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达50.9%。

  第二节主要问题

  综合实力依然偏弱。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低,创新能力不强,新旧动能转换亟需进一步加速。城市化水平整体不高,城乡融合发展不足,公共服务水平偏低,一体化建设发展缺乏体制机制支撑。

  产业协同发展不足。北钦防产业结构趋同,尚未形成产业链分工协作机制和错位发展格局,区域产业集群尚需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整体竞争力不强。

  交通设施联通不畅。交通体系不够完善,区域之间交通存在不少断点,港口集疏运体系不完善,多式联运发展不足,区域一体化运输服务质量不高,智能化短板较为明显,对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支撑保障能力不强。

  开放带动作用不强。与东盟开放合作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面向全球开放的路径有待拓展,对西南中南开放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加强,以开放带动开发的成效不够显著。经济外向度不高,融入全球供应链、参与国际资源配置的程度不高。开放平台功能未能充分利用,缺乏共建共享有效机制,部分平台建设推进缓慢。

  资源要素支撑不够。发展必需的资源要素总体不足。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有待完善,公共资源配置亟需优化。生态环保面临较大压力,区域承载空间日趋收紧。

  第三节机遇挑战

  重要机遇。“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产业和我国东部产业加速转移,为北钦防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国家加快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称大湾区)、设立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为北钦防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北钦防一体化深入推进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着力点。全区深入贯彻国家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北部湾城市群发展战略部署,加快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为北钦防一体化发展注入全新动力。

  主要挑战。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经贸摩擦升级,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亟待深入,周边区域发展明显提速。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发展不平衡挑战明显,对北钦防一体化发展和提升整体竞争力提出了更高更为迫切的要求。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抓历史性重大战略机遇,以深入推进一体化发展为导向,以优化发展空间布局、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现代临港产业体系、形成大开放合作格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为主抓手,加快破除制约北钦防协同发展的瓶颈,着力做大经济总量、做优质量效益、做强综合竞争力,建成引领广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作出重要贡献。

  第二节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协同发展。强化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强规划衔接和政策协调,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合力加快发展,构建共商、共建、共赢、共享发展共同体。

  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改革创新,开放带动。深化改革创新,构建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培育壮大新动能,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立足沿海沿边独特区位优势,推进陆海统筹,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形成陆海联动、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节战略定位

  西部陆海新通道门户枢纽。发挥“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作用,着力推进以大港口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打造西部最佳出海口,促进交通、物流、商贸、产业与国际供应链深度融合发展,增强服务东盟国家和我国中西部地区能力,加快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

  与大湾区联动发展的沿海经济带。依托铁路、高等级公路和港口,提升与大湾区互联互通水平,深度融入大湾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共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合作平台,引进大湾区先进管理模式及现代服务业,有序打造“飞地经济”,促进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实现与大湾区联动发展,打造沿海开放合作、产业协同引领区。

  引领广西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强创新开放合作,提升科技创新与优势产业融合发展能力,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对全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持续提高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打破行政壁垒,突破思维定式束缚,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在空间、交通、产业、开放、公共服务、生态等领域先行先试,探索一体化发展新路径和新举措,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改革创新经验。

  汇聚创新资源的科创成果转化区。充分发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等跨区域合作平台作用,对接“一带一路”国家和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全面深化与东盟的知识产权合作,大力引进科技创新要素,强化产业科技创新,坚持前端聚焦、推进中间协同、注重后端转化,全面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宜居宜业宜游蓝色生态湾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优化社会保障服务和营商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加强环境共建、生态共治,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康养胜地,打造生活品质优良、经济充满活力、生态环境优美的蓝色生态湾区。

  第四节发展目标

  到2025年,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改革创新示范效应进一步显现,交通物流、产业发展、开放合作、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基本形成综合实力强、发展活力充沛、要素流动顺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

  ——一体化发展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北钦防实现协调有序、错位分工、集约高效发展,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联动发展和北部湾城市群协作水平明显提升。

  ——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铁路密度、高速公路密度大幅提升,智能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和物流体系基本形成。

  ——一体化现代临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七大产业集群扩量提质,临港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数字经济快速增长,产业整体竞争力明显升级,联动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一体化大开放合作达到较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构建,进出口总额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开放平台全面升级,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一体化沿海生态屏障筑牢向好。生态环境协同防治水平进一步提高,联动监管机制有效运行,重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蓝绿生态屏障作用有效发挥,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一体化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大力提升教育、科技联动发展水平,推进文化设施共建共享,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整合优化,建设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民生得到显著改善。

  到2035年,北钦防一体化新格局全面形成,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西部陆海新通道门户枢纽基本建成,现代临港产业体系富有竞争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宜居宜业宜游的蓝色生态湾区全面建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现,经济综合实力强劲,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重要增长极。

  第三章推动形成协调联动空间布局

  统筹考虑北钦防比较优势、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空间布局,提高空间集聚效应,提升北钦防整体功能,打造北钦防一体、城乡融合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构建一廊三区多点两屏障空间格局

  打造向海经济走廊。充分发挥沿海沿边优势,以东兴-防城港-钦州港-铁山港高速公路、滨海公路和东兴-防城港-钦州-合浦-湛江铁路为主干线,以北钦防主要城镇和开发区为载体,大力拓展向海空间,统筹边海联动,坚持发展与保护、分工与协同相统一,对标全国一流品质,打造城镇串珠分布、基础设施高度联通、产业体系现代化、港口高质量一体化、生态环境优美、横贯北部湾经济区的向海经济走廊。

  建设三大海湾片区。推动钦州和防城港深度融合,加强港口分工协作和交通互联互通,打造临港经济发达、边贸活跃、港产城共荣的钦州湾-防城湾片区。统筹北海主城区、北海工业园、合浦县城发展,打造城区品质升级、产业高端、产城一体的廉州湾片区。推进龙港新区、铁山港(临海)工业区联动发展,打造产业集聚、园区互动、港产城融合的铁山湾片区。

  构建多点支撑城镇发展体系。着力打造北海海湾新城、钦州港新城、防城港海湾新区,吸引要素集聚,增强服务功能,提升发展品质。北海海湾新城重点与北海工业园、合浦工业园融合发展,建成以滨海居住、现代商贸和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海滨新城区。钦州港新城集合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钦州保税港区和钦州港经开区三大国家级平台优势,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创新型国际化新区。防城港海湾新区重点统筹各片区融合发展,建成具有江海山风光、东盟风情、宜居宜商的城市新区。支持北钦防各县(市、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强化与中心城市联动,带动周边城镇发展。创新“滨海+旅游+城镇”、“口岸+边贸+城镇”等特色发展模式,打造一批特色小城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乡村发展品质,统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共筑蓝绿生态屏障。依托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旅游区、山口红树林保护区、三娘湾、茅尾海国家海洋公园、北仑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改善大风江口、钦州湾、廉州湾和防城湾生态环境,加强北钦防海洋资源管理,强化海洋生态整治,持续保护海岸线资源及海洋生态环境,构筑北钦防一体化发展的蓝色生态屏障。依托十万大山南北麓及金花茶自然保护区,钦州灵山县平山镇、佛子镇等,浦北县六硍镇、平睦镇、官垌镇等以及钦南区和钦北区部分区域,发挥生态保障、水源涵养、绿色产品供给等功能,构筑北钦防一体化发展的绿色生态屏障。

  第二节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深度联动发展

  加强北钦防紧密对接和分工合作,强化北钦防与南宁首府、玉崇两翼的对接联动,开创“龙头昂起,三市一体,两翼齐飞”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新局面。

  全面提升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北海发挥电子信息和海洋产业基础扎实、立体交通完备、丝路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打造高新技术与海洋经济示范区、生态宜居滨海城市、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文化名城。钦州发挥港口集装箱运输集聚、开放合作先行、生态旅游景观优美等优势,建设“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港、区域性产业合作新高地、现代化生态滨海城市。防城港发挥沿海沿边、大宗散货运输发达、口岸经济活力强劲等优势,建设面向东盟的国际枢纽港、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生态宜居海湾城市。

  深度对接强首府战略,主动融入南宁都市圈。联动首府向海发展,以连接南宁和钦州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325国道为主要交通线,大力推动陆海联运,以沿线主要城镇、园区为载体,建设若干创新基地、合作示范区、产城融合区,打造南宁-钦州经济走廊。积极推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绿色食品、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旅游、科技、金融、会展等产业合作,共同建设“南宁-北钦防”城镇发展轴,形成引领全区发展的龙头。

  强化与玉林联动发展。连通对接大湾区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网,打通玉林出海通道,实现陆海联动发展。共同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加快推进龙港新区建设,加强装备制造、冶金精深加工、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产业合作。

  强化与崇左联动发展,连通崇左出边的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沿边公路网,深化北钦防口岸与崇左陆路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协作联动,加强加工贸易、跨境物流、跨境旅游等方面合作,实现边海协同发展。

  第三节协同推进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建设

  加快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协同广东、海南推进北部湾城市群发展,并与周边城市群互动发展。加强与广东、海南产业合作,构建跨区域产业协作平台,集聚产业高端发展要素,推进城市群产业联动发展,共建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构筑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北部湾城市群内外联通水平。全面对接大湾区建设,主动接受大湾区辐射,借力大湾区发展。推动城市间生态共治、环境共建。共同将北部湾城市群打造成为面向东盟、服务西南中南华南、宜居宜业的蓝色海湾城市群。

  第四章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

  以支撑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目标,以“补点、连线、构网、提速、增效”为导向,消除瓶颈断点,补齐关键短板,坚持通道与枢纽并举、内联与外通并进,增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连接性贯通性,构建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一节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门户港

  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门户港建设,形成以北部湾港为陆海交汇门户,连接中国-东盟时间最短、服务最好、效率最高、效益最优的国际贸易大通道。

  强化三港域分工协作。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进一步强化三港域功能定位。钦州港域以集装箱和石油化工运输为主,着力打造国际集装箱干线港;防城港域以煤炭和矿石等大宗散货运输为主,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宗商品集散枢纽,拓展粮食运输,积极发展集装箱运输;北海港域主要发展国际邮轮旅客运输、商贸运输,加快铁山港综合航运港和国际邮轮码头建设,提升服务临港产业和腹地货运需求能力。加强港口资源管控,完善沿海岸线和涉海规划协调会商制度。

  提升港口基础设施能力。适应港口大型化、深水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集中资源加快推进一批深水泊位、深水航道及自动化码头建设,提升港口综合服务能力,满足接纳最大集装箱船和散货船靠泊接卸条件,全面提升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能力。重点建设钦州港东航道扩建工程、北海铁山港航道三期工程、钦州港大榄坪南作业区9-10号自动化集装箱泊位和7-8号泊位自动化改造、防城港赤沙作业区1-2号泊位工程等项目。规划建设钦州2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及航道、防城港30万吨级散货码头及航道、北海铁山港30万吨级航道及码头等项目。大力发展邮轮经济,加快打造北海国际邮轮服务业集聚区,建成北海国际邮轮码头及配套设施,完善防城港马鞍岭旅游客运码头功能。统筹布局建设空间,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强进港铁路、进港公路、港口物流园区、货运站场、管廊等建设。

  完善陆海运输网络。织密面向全球的航运网络,重点开辟欧洲、非洲、美洲等远洋航线,培育水果、生鲜冷链运输等特色精品航线,加强与大湾区、海南和越南等集装箱中转业务合作。大力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加快无水港建设,巩固渝桂、川桂、滇桂双向“天天班”,加快实现黔桂、兰桂等班列双向“天天班”。积极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与中欧班列相衔接。发挥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作用,深化与新加坡港、马来西亚关丹港、文莱摩拉港等港口合作,积极融入全球物流网络。

  推进码头共建共营。引入国内外知名企业,重点合作连片开发运营钦州大榄坪集装箱码头、防城港赤沙作业区大型散货码头和北海铁山港东西港区码头,高标准提升港口综合服务水平。加强与临港产业企业合作建设运营,保障重大产业项目使用码头需求。

  提升港口运营水平。深化北部湾港一体化运营,统一三港域服务标准,实行集装箱运输“同港同价”。实施北部湾港优服降费行动,规范港口及口岸收费,进一步降低北部湾港集装箱进出口环节成本和中介代理服务收费,给予西部陆海新通道集装箱港口作业费用优惠支持。优化口岸服务质量,完善口岸通关基础设施,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推行“货运一单制、信息一网通、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实现集装箱业务办理100%无纸化、危险品作业100%网上审批、重大危险源100%网上备案。缩短船舶在港非生产性停时,提高码头装卸平均船时效率,提升北部湾港生产组织管理水平。

  专栏1港口一体化重点项目

  钦州港域:东航道扩建工程,30万吨级油码头,大榄坪南作业区9-10号自动化集装箱泊位、7-8号泊位自动化改造,大榄坪作业区1-3号泊位工程。

  防城港域:30万吨级码头配套航道工程,渔澫港区第五作业区进港航道、第四作业区401号泊位、第五作业区513-516号泊位工程,企沙港区赤沙作业区1-2号泊位、潭油作业区进港航道工程。

  北海港域:铁山港航道三期工程,国际邮轮码头及客运中心配套设施,铁山港东、西港区港口泊位。

  第二节加快建设特色现代物流体系

  推进北部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一体化建设,打造布局完善、便捷高效的“枢纽+通道+网络”型特色现代物流体系。

  建设钦州-北海-防城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依托北部湾港,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对接国内国际航线和港口集疏运网络,强化港产城联动发展,大力推进陆海联运、水水中转,为全区、中南西南地区及东盟国家提供货物集散、国际中转、转口贸易、保税监管等物流服务和其他增值服务。

  建设防城港(东兴)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依托东兴口岸,以东兴市为核心载体,建设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推动云桂沿边铁路、东兴通往越南铁路、东兴铁路口岸建设,对接国内国际边海物流通道,为国际贸易活动提供一体化通关、便捷化边境运输、保税等综合性物流服务,为口岸区域产业、跨境电商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航空运输水平。加快北海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密客运航线,培育国际国内货物运输,打造区域性航空枢纽。加快推进防城港机场前期工作。推进涠洲岛、钦州主城区、防城港主城区通用机场和北部湾水上飞机起降点建设,大力发展通用航空观光旅游、体育休闲、短途运输、公益事业等服务。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网,加强与南宁吴圩国际机场的对接合作。

  构建多式联运一体化网络。统筹北钦防铁路、公路、港口、航空建设,加强各类交通基础设施有机衔接,实现海港、公路港、铁路港、空港和信息港联动发展。加强港口与铁路运输衔接,以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北海铁山港进港铁路专用线等项目为重点,发展海铁联运。充分发挥玉林至铁山港铁路联通作用,联动北部湾港和西江,发展江铁海联运。规划建设平陆运河,发展江海联运。

  培育壮大物流企业。引进国内外物流企业,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整合区内物流资源,探索引入民营资本和资源,由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共同参股组建混合所有制物流集团,重点推动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广西物资集团发展成为物流龙头企业。

  专栏2综合物流枢纽、站场、货运铁路重点项目

  场站:铁山港第二货场、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钦州港鹰岭铁路分区车场、防城港企沙支线云约站等。

  货运铁路:云桂沿边铁路、广西沿海铁路钦州至防城港段扩能改造、铁山港1-4号泊位铁路专用线、合浦至铁山港铁路、铁山港至石头埠铁路、铁山港至啄罗铁路、沙河至铁山港东岸铁路、钦港支线扩能改造工程、防城港茅岭至皇城坳铁路、潭油作业区铁路、云约江作业区铁路、企沙南港区铁路。

  【注:以上均为自治区规划(含在建)项目。】

  第三节构建“1130”快捷交通网

  加强北钦防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加快大通道、大枢纽建设,提高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的路网密度,打造以“1130”快捷交通网为核心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与南宁、湛江等周边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北钦防主城区1小时通勤,北钦防主城区与相邻园区、港区30分钟通达。

  构建内联外通快速交通网。规划建设“两纵一横”骨干轨道交通网和“七纵三横”高速公路网,提升出海出边出省通行能力,重点建设连通大湾区的高速公路,争取国家支持规划建设南宁-合浦-湛江高速铁路,加快北部湾城市群主要城市间快速通道建设,

  实现与南宁、湛江等周边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建设北海北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等铁路综合客运枢纽项目,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

  打造主城区1小时交通网。加快北钦防间动车公交化运营,建设东兴-防城港-钦州港-铁山港高速公路,尽快打通龙门跨海大桥、大风江跨海大桥等关键节点,实现北钦防主城区1小时通达。

  建设北钦防主城区与相邻园区、港区30分钟快速通道。建设钦州海棠至勒沟疏港高速公路、上思至防城港联络线、钦州北过境线、广西滨海公路等区域快速公路,实现主城区与相邻园区、港区间30分钟通达。

  专栏3交通网重点项目

  一、轨道交通网重点项目

  纵1: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铁路,由南防铁路、钦北铁路、钦防铁路、邕北铁路组成,重点推进广西沿海铁路钦州至防城港段扩能改造☆。

  纵2:玉林-北海城际铁路★。

  横1:东兴-防城港-钦州-北海-湛江铁路,由南宁-防城港铁路、合浦-湛江高铁、防城港-东兴铁路、钦州-北海铁路、邕宁-北海铁路等组成,重点建设合浦-湛江高铁☆、钦州-钦州东联络线、防城港-东兴铁路☆。

  二、快速通达公路网重点项目

  “七纵三横”高速公路网络:

  纵1:南宁-上思-峒中★;

  纵2:南宁-钦州-防城港-东兴;

  纵3:南宁(上林)-钦州港;

  纵4:横县-灵山-钦州港★;

  纵5:南宁-北海★;

  纵6:浦北-合浦-北海;

  纵7:玉林-铁山港;

  横1:东兴-防城港-钦州港-铁山港(重点加快龙门跨海大桥、大风江跨海大桥建设)★;

  横2:合浦-钦州-上思;

  横3:南宁(大塘)-灵山-浦北-北流(清湾)★。

  区域快速联通公路:海棠至勒沟★、上思至防城港联络线★,钦州北过境线★,广西滨海公路★等。

  三、综合客运枢纽重点项目

  北海北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公铁联运、日均上下车及换乘旅客在2万人以上的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站。

  【注:标“★”号为自治区规划项目,“☆”为国家规划项目,其余为在建或已建成项目】

  第四节建设智能绿色交通系统

  构建北钦防智能交通体系,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广泛应用于区域协同运输、安全保障、智能服务。建设数字化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探索建立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协同管控系统,提供一体化智能交通服务。加快港口5G系统和北斗卫星系统基础设施、北部湾港口服务系统建设,完善多式联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实现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港口基础设施智慧化、运营管理智能化。加强港口节能减排,大力推动船舶靠港使用岸电,打造绿色港口。实现北钦防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建设公交都市示范城市。

  第五章合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优布局、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强产业统筹布局和分工协作,打造“三带七集群”,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构建临港优势产业带、临港新兴产业带、旅游康养带,强化产业分工,突出北钦防产业发展重点,推动产业合理布局。

  一、构建三大向海产业带

  临港优势产业带。依托北海铁山港(临海)工业区、钦州港经开区、防城港经开区等一批临港工业园区和北海诚德新材料、钦州华谊化工、防城港钢铁基地和红沙核电站等一批重点项目,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冶金及有色金属、林浆纸、食品加工、能源等产业,加快建设北部湾石化基地、冶金及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林浆纸一体化基地、食品加工基地、能源基地,打造临港优势产业带。

  临港新兴产业带。积极推进以“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为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产业迈向中高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发挥北钦防地缘优势和资源禀赋,共同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北海市依托北海工业园区、北海高新区、北海综保区等园区,加快发展智能终端及新型显示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支持钦州市依托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钦州保税港区、钦州高新区等园区,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支持防城港市依托防城港高新区、东兴跨合区、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等园区,推动发展生物制药、跨境产品精深加工、国际医疗康养和医疗制造等产业。依托北海京东云、钦州华为数字小镇等,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形成数字产业集群,共同打造数字北部湾。

  旅游康养产业带。全面提升北钦防旅游休闲基础设施水平,深入开展旅游休闲提质升级行动,大力推广北部湾全域旅游,合力打造旅游康养产业带。依托北海银滩和涠洲岛、钦州三娘湾、防城港江山半岛和京族三岛等一批滨海旅游资源,挖掘海滩、海岛、海洋文化等要素,积极发展面向东盟的海上旅游、海岛旅游和边境旅游,鼓励发展自驾游、邮轮游艇旅游、低空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引进国际知名康养机构,加快发展以养老、医疗、运动、旅游、食品等为重点的北部湾康养产业,建设一批国际健康养生基地,把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二、明确北钦防产业重点

  发挥北钦防比较优势,强化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提升北钦防发展整体水平和效率。支持北海市重点发展智能终端及新型显示为主的电子信息、丙烯深加工为主的精细化工、不锈钢制品为主的新材料等产业。支持钦州市重点发展乙烯及芳烃为主的石油化工、高档纸板为主的林浆纸、海洋装备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支持防城港市重点发展中高端钢制品为主的冶金和铝铜镍加工为主的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核能为主的新能源、大豆菜籽加工为主的粮油加工、跨境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等产业。支持北钦防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节共同打造产业集群

  实施产业发展倍增计划,加快推动临港优势产业和临港新兴产业发展,打造临港产业集群。促进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升级发展,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一、共同打造七大临港工业集群

  推动优势工业升级发展,打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冶金及有色金属等3个3000亿级产业集群,食品加工、林浆纸等2个2000亿级产业集群,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2个1000亿级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以北海工业园、北海综保区、北海高新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钦州高新区等为载体,以惠科、三诺、京东、合丰泰等企业为龙头,推动智能终端及新型显示器、人工智能设备、新型电子、计算机整机、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北斗信息、光通信及微波通信设备等集群化发展,加快推进5G技术产业发展,扎实推进5G标准化、研发和应用。

  石油化工。以钦州港经开区、北海铁山港(临海)工业区等为重点,依托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上海华谊、广西投资集团等龙头企业,推进炼化一体化和煤基多联产,完善炼油、乙烯、丙烯、芳烃等“油头化尾”环节,发展煤制甲醇、醋酸、乙二醇等系列产品,提高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精深加工能力,不断延伸产业链。

  冶金及有色金属。以防城港经开区、北海铁山港(临海)工业区等为重点,依托广西钢铁集团、盛隆冶金、金川、诚德等龙头企业,围绕精品化、链条化,重点发展建筑、汽车、船舶等用钢产品,延伸镍铁、铬铁合金等冶金新材料产业链,促进钢铁产业与造船、汽车、家电、金属制品等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食品加工。加快建设沿海粮油加工基地,完善产业服务体系,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构建种养、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北海市重点发展水产品、粮油、饮料、乳制品、果蔬等食品加工业。钦州市重点发展粮油、果蔬和肉制品等食品加工业。防城港市重点做大油料和生态食品等加工业。

  林浆纸。以金桂浆纸、斯道拉恩索等企业为龙头,完善林浆纸产业链。推动建设钦州、北海林浆纸项目二期工程,促进林纸产品加工从低级粗放型向高级精深型转变,重点发展液体包装纸及其他高档纸板产品,提高林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

  能源。依托北部湾沿海区位优势和能源产业基础,优化布局建设核电、火电、可再生能源项目,实施一批热电冷联产、煤电一体化、气电一体化、油气接收和加工转化、沿海港口煤炭油气储运等项目,推进建设北海神华国投电厂二期工程、防城港红沙核电站二期工程。完善能源输送管网设施,力争把北钦防建成生产体系完备、储运通道通畅、清洁安全高效的综合性能源基地。先进装备制造。坚持扩量提质,实施重点突破,以智能制造、精密制造、绿色制造为发展方向,构建优势突出、配套完善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北海市依托北海工业园区、综保区、高新区和海洋产业科技园区等,大力发展海洋新材料、现代远洋船舶修造、海洋装备零部件和配套设备制造。钦州市以中船等企业为龙头,积极发展船舶制造及船用柴油机、海洋工程装备、港口物流机械、新能源汽车产业。防城港市重点建设云朗科技园和集装箱制造、大型钢结构制造等一批产业基地。

  二、共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发展短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软件信息、滨海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打造一批高水平服务业集聚区。

  现代物流。建设北钦防“临空、临边、临港”现代物流集聚区。北海市重点完善福成机场货运功能,拓展航空货物运输业以及航空第三方物流、快递物流、保税物流,建设区域性航空物流集聚区。钦州市充分发挥国际集装箱干线港优势,大力发展近远洋运输,重点建设集装箱进出口物流集聚区,依法依规适时建设北部湾航运交易所,培育航运交易、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经纪和航运信息等高端业态,延长、升级航运业价值链。防城港市充分发挥散货集散港优势,建设大宗商品和重要原材料物流基地,依托陆路口岸为国际贸易和口岸产业提供物流服务。

  金融服务。率先建成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立现代金融的政府监管体系,监管以执法、重在划底线和红线、重在防范系统性风险为主,给予现代金融机构足够经营和服务自主权。全面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引入和培育金融服务机构,打造完整高效的金融服务链。建立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快速处置机制,解决金融资产长期沉淀问题。建设北钦防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协同南宁构建面向东盟的金融合作新平台。北海市重点建设面向东盟的互联网金融结算中心、离岸信息港和中国-东盟金融信息库。

  钦州市重点发展配套港口物流、石化产业的金融服务中心,依法依规发展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中心,探索设立期货交易所交割仓库,推动与东盟地区证券、期货及衍生品交易合作。防城港市重点发展跨境结算,探索保险创新,支持保险机构设立区域性总部或专设机构,特色化发展商品类交易中心。

  电子商务。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打造“北部湾网上丝绸之路”。北海市重点打造高新科技创业集聚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重点发展供应链电子商务、消费类进口贸易跨境电商、制造业网络直销(M2C)、线上线下业务结合(O2O)。钦州市重点发展大宗商品线上交易、支付和结算,做大跨境电商,打造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防城港市重点发展沿边跨境电子商务,加快建设东兴东盟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

  软件信息。北海市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大力培育在岸服务外包市场,重点发展大数据中心、软件服务、研发设计和文化创意、供应链管理等领域。钦州市重点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副中心和华为数字小镇,打造大数据产业生态圈。防城港市重点发展配套临港优势产业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建立完善跨境旅游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和跨境游客服务平台。

  滨海旅游。推进北钦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加大统一品牌宣传,构建以金滩、银滩、涠洲岛、三娘湾为核心的北部湾特色滨海旅游区。北海市以北海银滩、青山头棕榈湾为重点,发展滨海景观带;以北海老街、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为重点,打造海丝路人文历史轴;以涠洲岛为核心,打造海岛旅游链,构造北海“一带一轴一链”的滨海旅游格局。钦州市以三娘湾中华白海豚旅游度假区为依托,构建国际海洋旅游度假区;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茅尾海等为核心,打造滨海旅游休闲区。防城港市建设企沙半岛-北仑河口、竹山-峒中边海旅游带;以江山半岛旅游度假区和京族三岛为依托,大力发展海滨旅游、海上旅游、海底旅游等新业态。以高铁为纽带,加强北钦防滨海旅游通道建设,创新旅游新业态,拓展旅游产品线路,将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健康养生。利用北钦防滨海旅游资源和海洋医药资源,大力引进国际品牌医院,鼓励发展滨海养生、医疗、康复产业,推动健康养生与旅游相结合,打造一批滨海型、气候型、生态型国际健康养生基地。鼓励医疗新技术、新装备、新药品的研发应用,打造以养生旅游、医药等为主的健康产业体系。推动养老产业的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中小企业,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新型养老产业集聚区和养老产业连锁集团,建成有世界影响、全国著名、西部地区最具吸引力的养生养老胜地。

  第三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增强创新服务能力,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开放型创新共同体。

  一、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推进创新资源共享。统筹协调北钦防技术创新主体,建立共同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依托北部湾大学、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北钦防政产学研创新联盟,推出北部湾“创新券”,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为企业提供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与研发服务,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配置。

  打造滨海科创走廊。鼓励北钦防发挥各自优势,打造专业化协同创新平台,支持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到北钦防设立科技企业孵化器或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北海市依托北部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等,创建北部湾电子信息科技创新平台和海洋科技协同创新平台。钦州市依托石化产业基地、华谊化工新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北部湾大学,建设北部湾化工科创平台和科技人才协同创新平台。防城港市加快建设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依托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和东兴跨合区,打造北部湾新材料科创平台和跨境经济合作协同创新平台。

  构建海洋科技合作示范区。共同加大海洋经济对外开放合作力度,探索建立中国-东盟海洋经济联合开发机制,整合中国-东盟海洋科技研发资源,加强海洋渔业、海产品深加工、海洋生物科技、海水综合利用、海工装备等方面的科创合作,共建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海上渔业走廊、远洋渔业基地、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二、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区域创新研发、集成应用、成果转化协作,鼓励科研人员深度参与产业创新活动,推动跨区域合作成果转化应用。探索建立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职业化人才队伍,促进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完善创新成果转化资金保障机制,推动设立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六章推进高标准协同开放

  按照“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要求,推进开放再扩大,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做强开放型经济。

  第一节开创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

  以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协同推进新时代对外开放,深化开放合作,不断增强区域竞争合作新优势。

  共同深化与东盟开放合作。推动实施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路线图,持续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与“两廊一圈”深度对接,加大与越南跨境合作力度,推进一批关键性合作项目和工程,开创与东盟合作新局面。共同参与建设广西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合作大通道,重点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和交易、跨境保险、跨境融资等,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撑全方位开放能力。共同推进与东盟国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文化产业网络和海洋生态旅游网络,建立完善以海洋文化旅游为重点的多边、双边合作机制,建设面向东盟的邮轮母港、国际邮轮码头以及海上游艇基地,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亚热带滨海度假地,联合打造陆海旅游合作利益共同体。加快规划“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精品线路、“中越边关揽胜游”精品线路和“中越两国四地”黄金旅游线路,重点建设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探索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积极建设中国-东盟跨境旅游集散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北海),支持企业开展旅游合作。打造防城港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升级版,提升中越双向开放度,深化中越边境跨境劳务合作试点,积极争取扩大中越“直通车”通达范围,共推跨境物流和劳工一体化流动,加快互市贸易区产城融合建设,探索中越边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试点,打造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新高地。依托北部湾大学、北海海洋科技园区等平台,加强与东盟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和科技合作。推进中国-东盟国际马拉松、自行车、国际汽车拉力等国际赛事的开展。与东盟国家搭建国际影视联盟,推进中国-东盟影视交流。

  联合加强与西南中南地区合作。强化和发挥北部湾港各港域功能,构建中国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国内衔接门户,深化与中西部地区交通、物流和产业合作,加快建设川港产业合作园、川桂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深化与西部地区跨省合作,畅通交通物流网络,加快通关一体化进程,促进沿海口岸、边境口岸与内陆口岸联动,建立面向东盟等地区的国际联合采购中心,建设南北双向贸易通道。依托国际航线、海铁联运班列,深度融入全球物流体系。推进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在北钦防布局,打造北部湾沿海加工贸易产业带和沿边加工贸易产业带,建设跨境电商服务资源中心和西南中南地区保税配矿中心。支持中西部地区在北钦防共建临港合作园区,共同开拓海外市场。

  全面对接大湾区。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大湾区“两湾”对接,创新合作发展机制,完善连接大湾区的交通物流网络,提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等合作水平,北钦防共建大湾区产业合作区、科创协作区、休闲度假区。吸引大湾区城市在北钦防共建“飞地园区”,推动承接全产业链产业转移,打造一批全产业链园区。北海市大力引进大湾区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产业,重点推进海洋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深度合作,支持建设“北海-澳门葡语系国家产业园”。钦州市重点开展港口物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合作,吸引企业设立生产加工基地,共建临海产业园。防城港市重点开展港口物流、食品轻工、装备制造、特色旅游等领域合作,共建边境地区产业园区,合作发展加工贸易和跨境电商。

  协同对接海南自贸区。加强北钦防与海南自贸区在港口航运、高端旅游和康养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充分利用海南建设国际航运枢纽政策,加强北部湾港与海南港口合作,与海南携手共建南海服务保障基地和国际航运区域总部基地,共同提升国际航运能力。对接海南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战略,加密北钦防至海南空、海航线,开发北海-三亚-东盟大型游轮“一程多站”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打造区域性国际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泛北部湾邮轮、游艇基地,共建北部湾滨海风情旅游圈。积极拓展农业、文化、社会保障等领域合作,共建环北部湾优质生活圈。

  第二节全面提升开放平台能级

  全面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强化平台支撑,提升面向东盟开发合作前沿地位。

  合力提升开放合作平台。抢抓国家推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统筹推进钦州保税港区、北海综合保税区、防城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协同联动和一体化发展。加快钦州保税港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健全保税物流体系协调机制,深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放管服”改革,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打造加工制造、研发设计、物流分拨、检验维修、销售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中马钦州产业园区,进一步完善“两国双园”合作模式,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打造中马投资合作旗舰项目和中国-东盟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沿边开放合作平台,推进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改革发展。扎实推进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建设,推动国际医学创新合作。以中马“两国双园”、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为载体,探索中国-东盟便捷通关协作机制和跨国自贸试验区合作,在金融开放、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科技教育、信息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

  高标准建设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加快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营造国际化、便利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打造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的重要平台、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门户港、服务西南中南西北的国际陆海联运基地和开放型向海经济集聚区。加快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体制改革、贸易提质发展、金融开放创新、科技引领支撑等领域先行先试。加快制度创新,释放贸易、双向投资和金融开放红利,打造高水平开放合作核心平台。北钦防统筹建立联合研究、探索、推广和优化机制,全程参与钦州港片区自由贸易试验探索,加强重点园区与自贸区联动,积极推广试验成果,放大辐射带动效应,打造高水平开放合作核心平台,发挥改革协同效应,构建“区内探索突破、区外协同攻坚、内外共享红利”新模式。申报建设自由贸易港,积极探索陆海国际贸易和跨境物流新规则。

  共建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建设中国-东盟航运服务中心和中国-东盟港口物流信息平台、中国-东盟港口大数据平台等重大项目,实施一批标志性重点领域合作项目。鼓励北钦防企业投资参与国外港口建设,促进港口相互投资、建设与运营,深化互通航线、航运物流、国际贸易、港航金融、旅游、通关便利化、海事、气象、人文等方面合作。广泛与东盟建立港口、城市友好关系,扩大东盟“朋友圈”。

  第三节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优化外资结构,提升服务水平,推广新模式,培育新业态,大力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深入实施新一轮加工贸易倍增计划,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区域性总部,积极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业态。北海市加快建设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和水海产品加工等外向型产业。钦州市加快建设沿海国际贸易集散中心,依托钦州保税港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防城港市加快建设大宗商品进口集散中心,发展铁矿保税混矿业务,加快互市贸易落地加工试点,促进边贸升级发展。

  提高招商引资实效。推动北钦防国家级园区与发达地区产业园区“结对子”,设立对外投资基金,探索“重资本、轻资产”模式,多方筹措资金,在境外并购优质项目,引导项目适时回流,积极支持北钦防产业园区项目。建设一批驻外联络机构和招商中心,形成“以产业基金为抓手、以跨境并购为主导,以驻点招商为支撑”高质量外商招引机制。打造一批国际化品牌和示范基地。全面实施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扩大向外商投资开放范围,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一站式”服务平台和投诉平台。

  提高口岸通关效率。进一步完善东兴口岸功能设施建设,推行“一口岸多通道”模式,推进边民互市区和口岸查验设施共建共享。推广AEO监管互认,探索中越、中马新型通关模式合作。全面推广“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从进出口货物一般监管拓展到常规稽查、保税核查和保税货物监管等全部执法领域。推广应用“提前申报”模式,提高进口货物“提前申报”比例。推动创新海关税收征管模式,推进关税保证保险改革,探索实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融资担保公司担保改革试点。推行进口矿产品等大宗资源性商品“先验放后检测”检验监管方式,进一步缩短检验检疫时间。优化口岸通关环境,持续开展口岸降费优服行动,清理规范口岸经营服务性收费。

  第七章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推进北钦防同城化纵深发展,聚焦惠民优政,强化协作协同,建立健全重点领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机制,统筹公共服务资源区域间合理配置,推进北钦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第一节统筹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研究发布统一的教育发展主要指标,协同开展监测评估,引导各级各类学校高质量发展。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积极引进国际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开办学校,提高学校教育水平。支持幼儿园和中小学实施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充分利用南宁优质资源,广泛开展教育合作。加强北钦防深度合作,持续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支持教师轮岗交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培育联合职业教育集团。实施北部湾职业教育升级行动计划,推进产教融合加快发展,加快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北部湾大学开展教师培训中心和学科建设,与国际国内一流高等院校深化合作,合力打造中国-东盟区域有影响力的高校。

  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试点工作,推动相同学段在线同步课堂建设。鼓励通过校际联合培养、师生交流交换等方式,与港澳台、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教育交流和人才培养合作。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公共文化资源库,推动文化场馆和设施“同城化”开放。开展以泛北部湾为主题的专业论坛、会展和赛事,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打造国际人文交流新高地。

  第二节加强医疗卫生联动协作

  统筹协调北钦防医疗卫生规划和医院功能定位,整合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动北钦防医院开展高层次高水平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实施集团化办医,加快构建医联体。加强区域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设立卫生人才“市政府特殊津贴”。推广城乡远程医疗合作平台应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建立医疗损害异地专家鉴定及医患纠纷异地专家调解制度。推进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医疗信息互通共享。积极推动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

  建立完善北钦防重大疾病联防联控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动机制,共建互联互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建立应急物资跨市调配机制、重大灾害事件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机制。支持北海海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

  第三节推动社会保障和就业合作

  推进北钦防社会保障合作,健全合作机制,强化跨区域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全面建设资源共享、覆盖全民、应保尽保、可持续的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异地就医备案流程,开展便捷备案服务,全面实现日间服务和远程医疗服务所有项目的医保异地直接结算。共同推进人社“一卡通”,全面实现社保关系即时转移。推动北部湾市民卡“一卡通用”服务升级。增加健康、养老、家政等服务多元化供给,鼓励北钦防联建共建养老机构。

  共同建立毕业生和农民工动态信息库,统一组织联合招聘会,定期开展北钦防创新创业大赛,推动就业创业基地建设,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城乡常住人员全覆盖,促进毕业生和农民工就地就业。

  第八章加强生态环境齐保共治

  坚持陆海统筹,守住红线,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共治共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陆海一体的良好生态环境。

  第一节共建滨海景观生态廊道

  充分利用北钦防优质生态海湾环境资源,沿滨海公路实施一批滨海公园、城市绿地和防护林等生态景观项目建设工程,保育沿岸红树林、沙滩、礁石、山体自然景观,合理布局和发展一批康养旅游项目,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滨海景观生态廊道。

  第二节共保重要生态系统

  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对防城江、北仑河、钦江等重要江河源头区、湖库型饮用水源地等区域水土流失预防。推进三娘湾白海豚、大风江红树林、廉州湾红树林、白龙尾珊瑚礁等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建设。抢救性保护一批重要水产种质资源及其关键栖息地,重点加强海洋类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

  第三节加强生态环境协同防治

  严格执行能耗“双控”,落实新建项目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要求。构建陆海统筹污染防治体系,实行严格的项目准入制度,统一划定毗邻区域的生态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国家海洋公园和重点养殖区,实现海域管理全覆盖。

  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齐防共治。推行河长制,鼓励生态养殖和清洁生产,从源头严控工农业及生活污水排放,推进南流江、钦江、防城江、茅岭江、大风江等入海河流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污染防治。推行湾长制,以大风江口、钦州湾、廉州湾和防城港湾为重点,协同推进近岸海域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水产养殖污染、港口码头船舶污染、采沙污染。统筹布局垃圾填埋场、码头航道建设抛泥区、固体废物处置区及相关环保基础设施,危险废物统一由有资质的单位收集处理。加快建设钦州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促进典型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和循环利用。

  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合作机制,加强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共同开展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和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协同应对区域多污染物,联合开展空气污染综合治理,改善空气质量。严格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对大气质量改善进度进行监督和考核。

  实行严格的核污染监控管理,提升核安全治理能力,提高核设施安全水平,降低核安全风险,推进放射性污染防治,确保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强化核辐射安全监管体系,消除核安全隐患。

  第四节推动生态环境协同监管

  加强生态环境信息共享,统筹搭建生态环境监管一体化平台,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应急响应、生态修复一体化。构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和完善海洋环境自动化监测系统,实现北部湾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实时监控和预警。统筹协调沿海北钦防环境监管,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和专项执法,利用移动执法和举报受理平台,实现监管执法一体化。联合开展跨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习演练,对跨界污染事故联合开展调查和处理,实现应急预警机制一体化。加强北钦防环境信息沟通,对可能造成跨区域污染的重大项目实施联合会商审批。统一规划、筹资、施工和验收,实施区域生态修复。

  第九章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全局统筹、问题导向、深广并重,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激发活力,增强动力,创造制度红利,全面优化一体化发展环境。

  第一节协同优化营商环境

  率先在全区实现营商环境指标与全国先进省市并跑,营商环境综合水平进入全国一流。

  持续推进优服降费。统一推进北钦防商事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政务服务“简易办”。在全区率先实现90%以上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一次不用跑”“一网通办”。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限期清理清单之外违规设立的准入许可事项、违规设置的准入环节隐性门槛、违规制定的负面清单,优化北钦防用地、用电、用水、用气、安全质量和生产的许可管理,进一步降低相关成本。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和融资中介服务收费,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在自治区本级事权内,实施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税收减免和部分税收的困难性减免,降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征收标准,停征、取消和调整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

  营造便利化国际营商环境。对标国际贸易新规则,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口岸、全业务覆盖,开办企业、登记财产、投资项目、办理建筑许可等审批办结时限明显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推行口岸收费“阳光价格”,降低和规范口岸经营服务性收费。实行非工作时间提前预约通关和双休日、节假日正常通关;改革舱单分拨查验模式,实现在北部湾区域货物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和属地报关、口岸验放;实现每票货物通关时间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持续推进北钦防“三市四关”功能化改革,加快建立北钦防智慧物流管理平台,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北部湾陆海联运体制机制。

  完善机制保障。限期全面清理处置政府违约失信问题,限期建立因政府规划调整、政策变化造成企业合法权益受损的合理补偿机制。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从市场准入、审批许可、发展支持、企业服务到监管执纪执法,建立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的体制机制。规范涉企办案,营造更加规范公正的法治环境。

  第二节提升园区功能水平

  促进园区集聚集约发展,构建主业突出、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产业发展核心区,推动港区服务产业、产业带动港区、产港城融合发展。理顺园区体制机制,扩大园区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提高园区市场化开发建设运营能力和水平,创新园区投融资模式,探索园区开发合作模式,完善园区考核机制,形成园区发展新格局。

  一、打造产业升级发展示范园区

  促进园区实行多规合一、集聚集约发展,构建主业突出、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园区发展体系。以钦州保税港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钦州港经开区、北海工业园区、北海铁山港(临海)工业区、防城港经开区、东兴跨合区等七个园区为重点,打造产业升级发展示范区。自治区层面以服务重大项目为导向,在空间规划、重大项目布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政策扶持等方面向园区倾斜。管委会负责园区开发建设、投资、招商引资、市场监督、企业服务等经济管理事项,设区市人民政府负责征地拆迁、司法、社会管理、民生事业等事务。重点将北海工业园区、钦州港经开区、防城港经开区打造成为3000亿级园区,进一步提升钦州保税港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北海铁山港(临海)工业区、东兴跨合区等园区能级,加快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

  二、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

  加强北钦防园区、港口、城市规划有机衔接,优化园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合理确定产业、公共服务、居住和生态用地比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大园区+小城市”公共服务网络,将社区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覆盖到园区,实现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有机融合。鼓励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创建特色小(城)镇。推进港城、产城、港园深度融合,重点推进铁山港区与南珠新城和龙港新区、钦州港区与钦州港新城、企沙港区与企沙镇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港口+园区+新城”综合体。

  三、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

  推动园区资源整合。鼓励工业园区结对联合发展,实行“大园带小园”“园区+基地”等模式,重点推进北海铁山港(临海)工业区与铁山东港产业园、北海工业园与合浦工业园联动发展。深化东兴试验区、东兴跨合区等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整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授予条件成熟的园区管委会设区市人民政府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自治区级经济管理权限,实现“园区事园区办”。理顺利益分享机制,提升园区“造血功能”,形成体制顺畅、运行高效的“市园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提高园区政务效能。大力实施简政放权,推进涉企行政职权向园区集中,进一步提升园区审批效率,优化园区审批流程,改进园区审批措施。推行清单制度,编制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流程清单,规范权力运行;深化园区商事制度改革,探索试行“证照分离”制度,完善政务服务容缺受理机制,推行承诺审批制,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推动审批和监管信息系统一体化,推广服务事项24小时自助办理。

  四、健全开发运营机制

  推进园区开发主体多元化。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自治区级平台企业、商协会、产业龙头企业等作为主体整体开发运营产业园区。积极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园中园”。探索多类型投资主体建设双边或多边园区模式。推进与东部发达地区品牌园区开展“区区合作”,提升园区专业化开发水平。

  创新园区投融资机制。加快园区建设投融资决策机制、运行机制创新,创新产业园区投融资模式。支持园区综合运用股权、债权等手段,采取产业投资基金、资产证券化、招商贷等多种融资方式,拓宽资金渠道。加强产业与金融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产业信贷资金投入。完善“管委会+公司”开发模式,通过政府性债务剥离、优质资产注入、混合所有制等方式对园区现有开发平台进行市场化改造。

  完善“飞地”园区共建机制。积极探索园区合作开发模式,鼓励四川、贵州、云南等西部省份及其他地区利用“飞地经济”方式建设临海产业园区。建立更紧密的组织模式和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实现“园园合作,品牌联动”。

  五、完善园区发展考核机制

  充分利用考核评价机制,全面客观评价园区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完善园区评价考核体系,将创新能力、投资环境、品牌建设、资源利用、安全生产、单位能耗等纳入园区考核体系,重点考核园区开发建成率、产业集聚度、投资强度、亩均产值、税收、就业、进出口额、利用外资等主要指标。出台有针对性的激励和约束政策,探索实行园区“有进有退”的动态管理。

  第三节探索协同发展机制

  构建北钦防一体化协同合作发展的长效创新机制,不断增强协同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为加大区域统筹、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北钦防统一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统领作用,建立一体化规划体系。以北钦防为整体,自治区统一编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重大专项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完善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建立产业清单管理制度,强化对符合自治区明确各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项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对石化、冶金等资源消耗大和环境容量占用大的重大产业项目统筹布局,统一调剂土地、产能、能耗、环保等指标。探索开展“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环境标准”覆盖项目能评、环评试点,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建立北钦防重大项目库,对项目建设实施有效管理,实行项目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北钦防联合招商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建立北钦防统一招商机制,设立联合招商办公室,整合优质资源,统一推介口径,共享招商信息,实施联合招商推介,打造面向东盟、对接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整体招商品牌。在项目准入、自然资源供应、税费优惠、产业基金扶持、融资服务等方面实行统一的政策,在项目洽谈、项目评估、合同评审、项目落户、推进服务和实施评价等环节实行统一程序。完善投资奖励、贷款贴息、研发补助、设备补贴、培训资助等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按照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要求,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

  探索建立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因重大项目统筹布局等原因造成其他城市利益损失的,通过优惠政策或专项资金对受损城市予以补偿。对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明显的城市,通过专项资金予以奖励。建立区域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对因产业、工程项目布局造成区域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建立区域间、企业间污染赔偿机制。

  创新人力资源服务机制。实行北部湾“优才”计划,大力引进国内国际高层次人才,培养本土人才。建立“高精尖缺”人才清单制度,探索北钦防共引共育共用人才机制,完善区域性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实行“一业一议”“一事一议”“一企一议”精准引才引智政策。改革人才管理制度,在北钦防实现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无障碍流动。建立一体化人才保障服务标准。落实并优化高层次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赋补贴,简化科研项目任务书、预算书和结算报账手续,实行灵活的科研人员经费使用制度,打造宽松自由和积极进取的人才工作环境。探索北部湾发展研究院体制机制创新,鼓励设立民间智库,探索建立泛北部湾智库联盟,完善区域性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探索推进面向东盟的职业资格互认。全面取消迁入条件限制,凭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向落户地派出所申请户口即可迁入市区、县(市)城区和建制镇。在北海、钦州建立中国广西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省级分园区。加强与东盟国家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合作,依托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钦州保税港区、东兴跨合区开辟国际人力资源合作专区。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大政府对技术工人、服务行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力度。对为园区和重点企业提供紧缺生活配套服务企业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适时推进制定一体化发展条例。探索推进北钦防一体化发展立法工作,推进制定一体化发展条例,把一体化实践中的先进经验、正确做法和有效机制等进行自治区层面立法,建立跨市立法研究和立法协调机制,确定分工合作、互惠共赢、长期稳定的法律关系,为北钦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创新国有企业考核方式。重点发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有企业骨干作用,对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公益性重大项目,探索实施差别化考核机制。

  第十章推进规划实施

  强化党对一体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自治区推进北钦防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以下称自治区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北钦防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席担任,副组长由自治区分管副主席担任,成员由北钦防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区直和中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自治区北部湾办。探索建立北钦防轮值制度,负责市际沟通和协调区域环保、联合执法等相关事项,承办自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交办的工作。

  第二节建立健全实施机制

  自治区领导小组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研究、审议北钦防一体化重大战略和重要政策,审定一体化年度工作计划,协调推进重大事项,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对北钦防重大规划和重大项目进行符合性审查,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组织落实领导小组的议定事项,监督、检查一体化规划实施,研究提出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提交领导小组决策,具体协调推进北钦防一体化发展。北钦防和区直、中直相关部门执行领导小组的决议和决策,根据一体化发展规划制定相关专项实施方案,协同推进重点任务落实。探索建立北钦防党政领导干部多层级交流任职机制。从北钦防抽调干部入驻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开展工作。建立专家委员会,强化对决策咨询、规划编制、项目论证、技术应用、绩效评估的智力支撑。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机制,畅通意见反馈渠道,引导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积极、主动参与一体化规划建设。

  第三节强化政策支持

  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修订《关于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扩大行业和企业覆盖面,简化认定手续,为北部湾经济区联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优先保障项目建设。优先将北钦防一体化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列入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计划。重点保障项目建设土地、海、林、岸线、水、电、气等要素资源配置。

  加强资金支持。扩大北部湾产业投资基金规模,设立水运发展基金和产业担保基金等一批专项基金。与金融机构建立投贷联动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作用。鼓励自治区各类资金、基金向北钦防一体化项目倾斜。自治区财政按不低于现有规模继续安排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北钦防一体化发展。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建立支撑北钦防一体化发展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为一体化发展创造良好制度条件。

  第四节抓好督查考核

  构建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一体化发展绩效评价和督查体系。将推进一体化发展意见、规划和百项工程行动计划的实施纳入北钦防绩效管理,列入自治区党委或政府督查范围,确保各项任务有效落实。

  第五节加强舆论宣传

  加大一体化宣传力度,提高对北钦防一体化重大性、战略性的认识,增强北钦防公众、市场主体和社会各方对一体化工作的认同感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强北钦防一体化发展推介,提高北钦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北钦防一体化发展品牌形象。

  附件:

  1.北钦防一体化评价指标

  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钦防一体化发展规划(2019-2025年)空间布局示意图

  3.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钦防一体化发展规划(2019-2025年)轨道交通布局图

  4.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钦防一体化发展规划(2019-2025年)公路网布局图

  5.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钦防一体化发展规划(2019-2025年)产业及园区分布图

  北钦防一体化评价指标

  备注:1.本评价体系由六大类23项指标构成,总分为100分,通过分值反映一体化发展程度,90分以上程度高、90>分值≥80程度较高、80>分值≥70程度一般、70分以下程度低。

  2.具体实施办法待规划出台后制定。

  北钦防一体化评价指标 制表/侯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