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讯(记者 胡逢超)抗战时期的桂林,文人聚集,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日大后方和“文化中心”,被誉为“抗战文化城”。蹲点调研采访期间,记者跟随采访团来到中山北路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纪念馆旧址复原陈列和《抗日烽火映桂林》基本陈列展出的1300多幅珍贵历史照片和300余件文物,将大家带回到了那个曾经硝烟弥漫的岁月。
独特而厚重的抗战文化
当年,在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后,桂林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文化人。“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当时新桂系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让桂林成为国统区著名的抗战文化城,文人荟萃、文化繁荣,影响全中国、震动世界。”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副馆长文丰义告诉记者,抗战期间,桂林在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教育、社会科学等方面都蓬勃发展。
据史料记载,从1938年底至1944年9月,桂林曾聚集全国大部分有名的文化人士和出版、图书机构。其中外来人口达五六十万人,从事抗日文化宣传的文化人多达几万人,其中知名文化人就有1000余人,当时国内最著名的文化人、科学家、学者、社会名流等也多达200多人。书店、出版机构达179家之多;登记在册的印刷厂达108家。尤其当时桂西路(如今的解放西路)书店、出版机构林立,文化人聚集,号称桂林抗战文化城的“文化街”“书店街”。
“当时西南以至全国的精神食粮,三分之二由桂林供应也没问题。”文丰义说,“抗战时期的桂林,真正成了全国文化的前沿。”据统计,桂林共有抗战历史文化遗址、遗迹160多处,其中还有遗存的111处。
文化标识彰显昔日荣光
作为国际旅游名城,桂林的许多抗战遗产资源都在主要景区和旅游线上,但它们如散珠碎玉般散落在城市的各个区域,桂林原有的厚重抗战文化难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即便是“老桂林”,也少有清楚地知道这些遗址遗迹的具体位置和文化价值。
在实施“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过程中,桂林明确提出了建设桂林文化标识的构想,以彰显桂林这座城市的昔日荣光。近年来,桂林分三批推进文化标识建设。目前,第一、二批基本完成,第三批已经启动。这些文化标识以城市雕塑艺术作为表现形式,将形式设计与文字宣传很好地融合,既是一个个精致的城市小景,同时又是一座座宣传介绍桂林抗战文化的丰碑。
通过这些标识,人们可以寻找到何香凝、茅盾、田汉、欧阳予倩等一大批名人在桂林期间住所的旧址,也能在身边发现叶挺被囚处、《新华日报》桂林分馆、生活书店桂林分店等重要的文化机构旧址。
在建设文化标识的同时,桂林还加强重点文物遗址的修缮工作,按照“成熟一个、修缮一个、开放一个”的原则多方筹集资金,桂林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社会效益。目前,李济深故居完成维修和陈列布展工作,正式向游客免费开放;黄旭初故居维修工程正在抓紧推进实施;白崇禧故居保护性维修已经完成,通过工程验收,即将进入展陈施工阶段;《救亡日报》旧址的复原陈列展览完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如今,全市12处名人故居已完成修缮。
红色旅游渐成城市新名片
“我们修缮和保留原来的遗址,就是为了传承抗战时期这段荣光,让后代人知道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同时还能把具有桂林特色的红色文化宣传出去。”文丰义说。
近几年,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开始频繁前往全国各地举办交流展览,目的是推出桂林红色文化,特别是在党性教育和青少年教育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纪念馆还先后举办了“国旗颂”“不能忘却的历史:‘七七事变’与全面抗战爆发70周年图片展”“隐蔽战线的传奇——— 抗战时期的中共隐蔽战线”等50多个专题展览。
现如今,作为桂林这座城市的一张新名片,红色旅游逐渐与山水旅游、绿色生态相融合。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红色旅游景点被开发、面世,越来越多的游客、旅行团在原有的旅游线路中增加红色遗址遗迹的内容,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桂林旅游的文化内涵,还弥补了外地游客只知桂林山水、不知桂林文化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