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幸福之城 活力之城

  “柳州不靠海、不沿边,没有资源、没有能源优势,这也造就了柳州热情豪爽、开放包容的城市个性和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9月9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柳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在广西新闻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颇有感慨地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柳州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步,全市人民勠力同心、锐意进取,携手共创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由当年的南方边陲小城发展成为一座朝气蓬勃、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1一座开明开放之城

  柳州,又称龙城,是一座特色鲜明、别具魅力,非常值得挖掘、关注的城市。

  问起任何一个“老柳州”,他们都能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

  ——柳州历史文化悠久。柳州是中国南方人类的发祥地之一,5万年前,“柳江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2100多年的建制史和历史文脉,赋予了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厚底蕴。

  ——柳州交通优势明显。独特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让柳州自古便有“桂中商埠”的美誉,如今更列为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建设。

  ——柳州工业底蕴深厚。柳州是一座与工业血脉相连的城市,近现代工业文明贯穿了柳州的百年历史,成为了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咬住实业不放松,坚持开放不动摇”是柳州几十年来的发展主线。

  ——柳州民俗风情浓郁。柳州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达54%,原生态的壮歌、苗节、瑶舞、侗楼“四绝”,与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自然风光,集中展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独特魅力,风情柳州是广西精品旅游线路。

  ——柳州自强开放包容。柳州人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

  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市按照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坚决打好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和精准脱贫“三大攻坚战”,全力推进国际通道的核心枢纽、战略支点的实业引擎、开放门户的重要高地“三大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一座实业实干之城

  1950年,柳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只有0.88亿元;到了1978年,也只是9.89亿元;然而到了2018年,已突破3000亿元。201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更是在全区率先超过1万美元。

  今昔对比,方显进步神速。新中国成立之初,柳州产业基础薄弱,1950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仅有900万元;而今已形成汽车、钢铁、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化工、食品、建材、纺织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与制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存的现代工业体系,全部工业总产值2006年突破1000亿元,2011年突破3000亿元,2017年达到5000亿元,柳州成为广西首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柳州汽车年产销量超过250万辆,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是全国五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柳钢成为长江以南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是广西首家利润超百亿元的国企。柳工成为民族品牌加速崛起、走向世界的成功典范,是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领军企业。

  埋头耕耘,必有回报。柳州因稳增长、为民办实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成效显著等,连续4年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柳州这个老工业基地已脱胎换骨。

  “柳州坚定不移地按照国家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部署,以自治区党委、政府赋予柳州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元工业强市为使命担当,全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持续夯实发展基础,努力为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柳州市市长吴炜说。

  3一座为民富民之城

  81.4%,这是柳州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率。

  柳州是一座民生为本之城。柳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2013年至2018年5年间,全市实现39.48万贫困人口脱贫,农村贫困发生率从“十三五”初的16.88%降到6.02%。

  柳州扎实推进民生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4849元和13451元,分别是1980年的91倍和166倍。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柳州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免费午餐工程每年惠及约18万学生。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工程受益家庭近12万户,火灾发生率下降80%。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改造有1万多户职工家庭入住新居,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实惠。

  “一直以来,柳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每年为民办10件实事,到每年办20件。”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说,“当前,柳州正以一流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设施提升宜居城市软实力,吸引人、留住人,柳州也成为广西唯一、西部少数几个人口净流入的城市之一。”

  4一座宜居宜业之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柳州市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花园城市建设。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柳州的酸雨率达到98%,是全国四大酸雨区之一。痛定思痛,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经过几年壮士断腕式的整治,柳州摘掉“全国酸雨区”帽子,变成一座花园工业城市。

  如今,柳州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较高水平,2018年达88.5%。柳江河饮用水保护河段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柳江河在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中排名第四,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发洪水,一年365天,天天都可以到柳江河游泳。”郑俊康说。

  一年四季,花红树绿,这就是龙城柳州。目前,柳州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5%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97%。柳州在传统老工业基地升级改造中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为此,柳州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殊荣。

  5一座创业创新之城

  “营商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就像空气一样,空气清新了才能吸引更多投资和创业。”吴炜说。

  改革开放以来,柳州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国资国企、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上汽通用五菱成为“中中外”合作成功典范,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获得国家发改委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

  2001年,柳州设立了广西第一个行政审批大厅;2015年,在全区率先组建市级行政审批局,实现审批事项、审批职能、审批人员“三集中”,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优化营商环境作出积极探索和实践。近年来,柳州推进“八个一”综合改革(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份清单管边界、一套制度管廉政、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号码管服务、一张通卡管民生、一站服务管引才、一包方式管培训),促进了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办事时限大幅压缩,市本级“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达96.8%,极大激发市场活力,市属国企资产由10年前的250亿元增至6000亿元。

  柳州积极主动融入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珠江-西江经济带等区域合作和开发建设,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园、中德(柳州)工业园、上海漕河泾柳东创新创业园等园区加快建设,上汽通用五菱、柳工等强优企业迈出柳州走出国门,市属职业院校海外办学步伐全面加快。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13年至2018年,柳州市共引进市外境内到位资金(含续建项目)4675.2亿元。

  一花倾城,一粉飘香,一车风行,一江旖旎。紫荆花、螺蛳粉、柳产车、柳江河,这4张新名片,不正是柳州这座宜居宜业花园工业城的新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