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青狮潭库区移民的“谋生之路”

  从网箱养鱼到养猪再到生态类种养的转产

  青狮潭库区移民的“谋生之路

  紫云英花海为公平乡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基础。

  网箱养鱼拆除后,青狮潭的水变绿了

  村民在挑选草珊瑚茶叶。

  核心阅读

  青狮潭水库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水库总面积28.5平方公里,是桂林地区最大的水利工程。1958年兴建时,水库淹没了灵川县公平乡、兰田瑶族乡、九屋镇等3个乡镇的耕地2.48万亩,淹没山林5120亩,移民2215户、1.03万人,其中52%就地安置于库区。如今库区移民分布在公平乡、九屋镇、兰田瑶族乡的6个村委,即九屋镇的三合村委,公平乡的新江村委、田心村委、公平村委和五美村委,兰田瑶族乡的兰田村委。由于当时大面积的山林和耕地被淹,现在库区移民的人均水田只有0.25亩,人均旱地0.128亩,加起来人均不到4分田。

  由于缺少耕地,青狮潭库区的移民只能“耕渔”。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网箱养鱼开始成为青狮潭库区移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然而,随着库区网箱养鱼数量无节制地膨胀,青狮潭水库的水质和库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2013年,为净化青狮潭水库的水质和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市委、市政府大力整治库区生态环境,库区的养鱼网箱被全部拆除。不能网箱养鱼,青狮潭库区的移民又尝试养猪、养牛。然而,由于很多猪圈牛场建在水库边,污水排放影响青狮潭水库的水质,如今又面临“被禁”、必须转产的尴尬局面。

  从最初的网箱养鱼到养猪,再到现在产业扶贫的竹鼠养殖、稻鳅蛙生态循环种养、食用菌种植等,青狮潭库区移民不断尝试又不断推翻,一次又一次地摸索着他们的“谋生之路”。近日,记者来到青狮潭库区移民最多的公平乡进行走访,探访库区移民转产后的出路。

  □记者汤世亮 通讯员康乔华实习生廖茜琳 文/摄

  从网箱养鱼到养猪再到生态类种养的转产

  “我家养了10年猪,当初建这个养猪场花了七八万,今年因为猪瘟一共就只养了100多头猪。”8月初,在灵川县公平乡和平村公垄子里村一座正在拆除的养猪场现场,该村村民全秀群介绍说。在拆除现场,她将场子里的废砖一块块搬离,自从今年6月14日县里出台库区养殖场拆除转产奖补政策后,她心里就开始盘算着将来自己产业的发展路子。“以前我们这里太多人养猪了,给水库造成了污染,破坏了生态,现在不能再养了。”全秀群告诉记者,今年县政府出台新政策,将青狮潭水库周边500米范围内的污染畜禽养殖场进行拆除,并进行奖励,帮助库区移民转产,而她家的养猪场刚好就在政策规定拆除的范围内。“政府要求我们拆除转产进行生态类种养,要转产,我们就不能养猪了,不按政策办事,那是违法的。”要放弃自己悉心经营多年的养猪事业,虽然有点不舍,但为了契合政府的政策,保护青狮潭水库,全秀群一家不得不另寻新的生计。

  “好不容易重新找到一门赚钱的路子,现在又不给搞了,我也不知道以后该做什么。”全秀群道出了青狮潭库区大多数移民的无奈。

  青狮潭水库总面积28.5平方公里,是桂林地区最大的水利工程。当年兴建时,2215户1.03万名移民中,有52%就地安置于库区。如今库区移民分布在公平乡、九屋镇、兰田瑶族乡的6个村委,其中以公平乡为主。由于当时大面积的山林和耕地被淹,库区移民人均不到4分田。长期以来,当地农民靠种植水稻、上山砍伐竹木、外出务工为生,人均收入普遍偏低。

  由于缺少耕地,青狮潭库区的移民只能“耕渔”。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网箱养鱼开始成为青狮潭库区移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然而,随着库区网箱养鱼数量无节制地膨胀,青狮潭水库的水质和库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2013年,为净化青狮潭水库的水质和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市委、市政府大力整治库区生态环境,库区的养鱼网箱被全部拆除。赖以生存的渔业被取缔,库区移民开始谋求新的“生计”。“我们移民由于田地少,最开始是利用库区的水资源搞网箱养鱼,但是后来污染了水库的水质,政府说不能养鱼了,它破坏了生态平衡。那时,网箱养鱼取缔后,我们主要还是尝试搞养殖,有的人不仅养了羊,还在水库周边大范围养猪,挖鱼塘养鱼,搞多种养殖经营,村民们重新找到致富的‘钥匙’。”回想起当年库区移民摸索的发展路子,五美村村委主任苏喜冬感慨地说,当年库区移民信心满满地开始发展新的产业,但这些新产业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后,严重地影响了水库的生态环境,这条“谋生致富之路”如今也就戛然而止。

  苏喜冬介绍说,五美村有7个村民小组387户,1500多人,从事养殖业的占40%。原来养猪的时候,有44户,也就是44个养猪场,年出栏5000多头生猪,到现在60%都已经拆除转产了。

  “我原先养殖了200多头猪,去年9月份,我主动把高污染的养猪场进行改造,转产种植了食用菌,主要是黑皮鸡枞菌。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如今已经成了库区转产的示范点。”苏喜冬告诉记者,当初撤离网箱养鱼以后,他对库区边养猪本不看好,但迫于一时找不到更好的谋生路子,便也跟着村民一起办起了养猪场。“库区边养猪也是有污染,这肯定不是个长久的事。”认识到问题的苏喜冬一边养猪一边谋划新的出路。去年秋冬,提前嗅到政策风向的苏喜冬便转产种植黑皮鸡枞菌。“虽然政府的补助少,无法靠补助得到等价的效益,但种植黑皮鸡枞菌目前看没有污染,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据他介绍,目前种植黑皮鸡枞菌产值是12万—15万元/亩,市场价是60元/公斤,第一批一年可赚2万—4万元/亩,到第二批便可赚5万—7万元/亩。“我们现在正在拉动村里的贫困户进行产业转型,已经有十二三户转产种植食用菌。”苏喜冬说,要转产,自己作为村干部带头做示范点,只有做出了效益大家才会跟着做。就像最开始我们搞网箱养鱼,养鱼不行了我们又养猪,现在养猪不行了又种食用菌。“生活在水库边,我们总要朝着生态种养的方向去发展。”

  青山+金山=绿色发展释放生态红利

  公平乡共有4个库区,8000多人,为了库区移民的安居乐业,该乡近年来一直在引导发展生态产业。今年以来,该乡以青狮潭库区周边环境整治为抓手,着力打好乡村振兴(产业转型)、脱贫攻坚、防治畜禽养殖污染“三大攻坚战”,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推动库区移民产业转型升级。“我们自觉践行绿色、创新、开放发展新理念,落实好库区养殖场拆除转产政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激活产业强乡新动能,推动乡村振兴。”该乡负责人告诉记者。政府坚持因地制宜,采取示范带动,发展村集体经济,实现“一村一品”全覆盖。同时,为了让库区移民看到转产之后的产业效益,该乡各村委建立产业示范点,引导库区移民积极参与。

  “我们今年引进了25亩软枣猕猴桃种植基地,平时基地的护理都是请贫困户的。”在公平村软枣猕猴桃种植基地,该村第一书记陆晖告诉记者。为解决库区村委产业转型这个“老大难”问题,经过考察后,他向后盾单位申请5万元产业扶持,牵头成立软枣猕猴桃种植基地,鼓励31户贫困户以合作社的方式入股,种植园区达到25亩。园区第一年每亩产果约500公斤,20亩产果10000公斤,以最低价60元每公斤预算,产值达60万元;该村还计划建设一个水果育苗快繁基地,2020年预计培育软枣猕猴桃种苗50万棵,每棵最低按8元销售,预计产值400万元。

  离公平村软枣猕猴桃种植基地不远处的四合草珊瑚示范基地,也让当地老百姓看到了希望,他们通过林下种植草珊瑚“一地双收”,找到打开致富之门的“钥匙”。据该村支书龙富德介绍,2014年,当地政府部门尝试在毛竹林下种植草珊瑚,最先以11户200多亩为试点,并注册成立专业的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引领下,四合村的草珊瑚示范区种植户发展到66户,种植面积近3000亩,村民每年人均增收近4000元。如今,四合村的草珊瑚种植已形成“党支部+公司+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以合作社为平台,组织分散社员统一培训、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建立村民长效增收机制。2016年,四合草珊瑚种植专业合作社荣获“自治区级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帮合作社种一天挣80元,一个月也有一两千元的收入,另外我去年种了几亩草珊瑚,期待有好收益。”该村村民于翠萍说。该村还建设了一个占地900平方米左右的茶叶加工厂,合作社正在尝试将草珊瑚加工成高档保健茶,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村里还将配套一冷库,用以储存茶叶等加工产品。

  除以上特色生态产业外,该乡田心村的“稻蛙鳅”立体农业和新江村竹鼠养殖产业也渐入佳境。“我们咬定绿色发展,深耕生态产业,以青山促金山,以金山强青山。”该乡负责人说,“一村一品”产业让该乡绿色经济成为发展底色,让美丽经济释放生态红利,群众致富的道路就更加宽广了。

  农业+旅游融合发展异军突起

  观光,骑行,钓鱼,烧烤……如今,每逢周末或节日,青狮潭水库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旅游的好去处。公平乡将旅游与城镇建设融合发展,围绕“湖、山、湿地”等自然资源优势,以大地自然景观、户外运动、休闲娱乐、乡野农趣、民俗文化和养生度假为主题,以新江村委至岩山村委沿线区域以及岩山村委至和平村委沿线区域作为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的两大经济带,将全乡纳入原生态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近年来,该乡党委、政府多方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扶持“大桥花海世界”、岩山连片蔬菜基地、大桥美食用菌农业生态示范点、田心村黄金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下角村云耳种植产业等集现代特色农业、观光采摘、休闲度假、民俗接待、风情娱乐等于一体的景点。现已建成综合服务中心、生态广场、环湖步道、骑行绿道、观光亭等设施,实现了华丽转身。

  “每年的3月中旬到4月上旬是紫云英的盛放期,这里的野生紫云英绵延数公里,就像是漫天的紫霞一不小心洒落到了人间……”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桂林的很多人就开始惦记公平湖畔盛开的紫云英了。2018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直播间》栏目分别在当天早上8点与下午2点对公平乡大桥村的2000多亩野生紫云英花海进行了题为《千亩野生紫云英,疑是紫霞洒人间》的直播报道。因为央视的报道,大桥村的紫云英花海名声大振。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田心公平湖的花海原来是一大片自然生长的紫云英,谁也没有在意,更没有想到背后的经济价值。可是前两年经过网络的传播,公平湖的紫云英一下子火了,游客纷至沓来。当地政府抓住商机,出资改造了田心村委大桥村附近的基础设施,修路、建停车场、改造绿化……伴随着花海人气的上升,景区周边的农家乐也开始出现。“名气大,人气旺,财气盛。”该乡负责人介绍说,库区休闲旅游业的兴起,拉动了全乡经济发展。目前,乡里已制定了库区几个村委发展乡村旅游的长期规划,正在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道路、水利、城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谋划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今年初,投入49万元的该乡大桥至寺基花海骑行绿道已经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我们只要保护好了青狮潭库区的生态环境,把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好,转变发展思路,几年后这里将又是另一番景象。”苏喜冬满怀信心地说。

  除此之外,该乡还采取“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岩山村委的中南、上南、上元等村屯,通过土地流转,建立了800多亩连片绿色蔬菜基地,基地也成为了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园,将种养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今年我们来公平游玩,除了观赏到美丽的山水风光外,还能到附近村民开办的农家乐里吃农家饭,又能在这片绿色蔬菜基地摘回新鲜的绿色蔬菜食品。”外地游客陈先生如是说。据悉,该蔬菜基地是桂林灵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今年在公平乡开发的重点农业项目,预计年内这里将打造成面积1000亩以上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带动周边村几百名村民不出家门就能赚钱增收致富。“现在很多城里来的游客都跟我们联系,把我们这片休闲观光农业蔬菜园作为观光景点,他们想来这里亲自体验采摘绿色蔬菜的乐趣。”灵象公司总经理王海平介绍,新兴的休闲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来,将逐渐打响公平乡休闲观光农业的名声。

  如今,随着公平乡环湖休闲乡村游设施的不断完善,该乡环湖乡村休闲农业观光游越来越热。他们继续整合库区相邻的新江村、田心村、五美村、公平村、和平村等自然生态资源,串点成线,扩线成面,连面成体,打造库区环湖经济生态产业示范带。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打造,环湖经济生态示范带上的项目有新江村竹鼠养殖产业、田心村“稻鳅蛙”立体农业、田心村黄金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下角村云耳种植产业、大桥村羊肚菌种植产业、公平村软枣猕猴桃种植基地、和平村丝瓜种植示范基地等。这些农业示范点成效显著,有利于引导库区移民转产升级,实现脱贫致富、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