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西自然资源工作会议解读:精准施策重保障 解放思想再发力

大力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图为北海市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白鹭翻飞的和谐景象。钟逢翠/摄

实施土地整治,连续19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图为龙胜各族自治县实施土地整治,大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的耕作条件。 王滋创/摄

创新“先用后报、边建边报”用地政策,连续3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用地落实率100%。图为南丹县“千家瑶寨 万户瑶乡”里湖安置点一角。 黄尚宁/摄

不动产登记提速增效,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图为市民在桂林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办理业务。 唐广生/摄

率先试行用地指标核销制,实现了用地指标投放与急需项目精准配置。图为贵港市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一角。黄尚宁/摄

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健康发展,保障作用更加彰显。图为广西遥感信息测绘院技术人员利用无人机开展第三次国土调查。 唐广生/摄

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更加顺畅,创新资源配置助力乡村振兴。图为百色市右江区外域屯风貌。陆至强/摄

  3月28日,2019年广西自然资源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这是广西组建自然资源厅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年度工作会议,因此备受关注。

  1

  2018年,广西自然资源系统干了啥

  过去的一年,广西自然资源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和自然资源部的决策部署,坚持一手抓改革创新、一手抓重大工作,持续攻坚克难,做到精准施策,为全区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提供了有力保障。

  1.保障发展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

  在全国率先试行并不断扩大用地指标核销制适用范围,实现用地指标投放与急需项目精准配置,有效解决了“有锅无米”或“有米无锅”的用地指标错配的全国性难题。集成集聚出台“优化土地要素保障20条”“工业用地弹性出让34条”等系列政策举措,服务促进优化营商环境。全区下达用地指标1.04万公顷,连续两年使用率达100%;批准用地1.54万公顷;土地供应2.98万公顷,同比增长53.61%。全区土地供给效率优化提升,高质量发展用地应保尽保。

  2.保护资源的举措严格有效,管护更加到位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全面强化,在全国率先完成省级国土规划编制,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砂石资源开发专项规划编制全面完成。严格土地、矿产资源规划管控,规范矿业权出让和审批管理,提高矿产开发准入门槛,生态系统源头保护制度体系日趋健全。落实耕地保护国策有力有效,连续19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5.16万公顷。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推进,左右江流域革命老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获中央资金支持15亿元。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制定3个绿色矿山建设地方标准,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1座,完成19座自治区级绿色矿山认定命名。

  3.资源配置的创新性和灵活性更高,效益更明显

  以存量换发展增量成效显著,全区盘活存量建设用地2.92万公顷,完成年度任务的208.57%。完成国家下达“增存挂钩”任务中批而未供土地盘活1.05万公顷,完成率193.16%。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更加顺畅,下放增减挂钩项目立项、验收审批权限,实现增减挂钩省级“零审批”,2018年,年内批复项目立项903个,实施规模39.94万亩,可新增耕地31.86万亩,实施规模是前9年总和的4.58倍。创建国家级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19个、“四个创新”示范点1个,创建数量全国排名靠前。

  4.资源惠民意识不断增强,采取的措施更细、更优

  鼎力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专项安排1.2万亩用地指标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单列54个贫困县用地指标2.8万亩,同比增长41.44%。用好“先用后报、边建边报”政策,连续3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用地落实率100%。投入地质灾害防治经费2.89亿元,排查隐患点和易发区1.5万处,治理190处,受益人口9.28万。

  5.各项改革系统推进,政策红利释放更加充分

  深化“放管服”改革,将乡镇批次建设用地、土地规划修改审批权委托或下放设区市政府,缩短建设项目规划修改审批1个月左右。深化用地审批“三级联审”改革,在全国率先实施矿权审批“三级联审”,用地报件一次性通过率提高78%,用矿审批提速46%。不动产登记“24小时不打烊”的“南宁模式”叫响全国,“最多跑一次”服务平台在河池市率先运行,实现全区落地。

  6.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健康发展,基础性支撑保障作用更加彰显

  首次实现同时期0.2米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图全区覆盖,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实现优于1米、优于2米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全区覆盖,完成102座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升级改造和平台部署,新增建设8座北斗高精度基准站,形成覆盖全区及周边地区的北斗导航系统高精度服务能力。完成数字广西地理空间框架系统平台搭建和数据生产,为数字广西建设提供空间基础设施。

  7.管理和服务水平持续提高,自身建设再上新台阶

  干部队伍建设呈现新气象,政务服务展现新成效,厅本级公文按时办结率达99.64%,在区直单位排名前列。政务信息资源发布率达100%,经自治区政府考核获得满分,广西自然资源厅政务服务窗口连续7年获评先进单位。该厅网站绩效评估连续多年排名保持在全区政府网站和全国自然资源系统网站前列。

  2

  2019年,广西自然资源系统这样干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经历体制重大变革后的开局起步之年。

  围绕“促发展、护生态、提效益、优服务、惠民生”的主要工作目标,广西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提出,全区自然资源系统干部职工要准确把握自然资源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在全区省级领导和厅级主要负责同志专题研讨班的讲话要求,来一次思想大解放,来一次改革创新再深入,来一次开放再扩大,来一次担当实干再强化,为加快广西高质量发展再发力。

  1.加快健全4个制度,切实履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

  ——加快健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制度。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试点,探索建立统一组织开展、统一法规依据、统一调查体系、统一分类标准、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数据平台的“六统一”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

  ——加快健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部署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登记试点,逐步实现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全覆盖;规范做好林权、海域使用权等全类型不动产登记,衔接做好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统一登记。

  ——加快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适时启动广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逐步摸清自然资源资产家底,逐步明确自治区直接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清单和空间范围。部署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试点,探索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一本账”报告制度。

  ——加快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以完善“绿水青山”价值评估核算机制为基础,逐步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市场交易机制、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生态补偿机制,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价值转换通道。

  2.加快构建3个体系,切实履行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

  ——落实“多规合一”,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启动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构建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为支撑、详细规划为基础,全区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落实“全域管控”,构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把土地用途管制扩大到林地、草地、河流、湖泊、湿地等所有生态空间,探索建立切合广西特点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政策体系、运行体系和监督体系。

  ——落实“一体修复”,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体系。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础调查,启动全区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完成漓江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大力推进漓江流域、左右江流域革命老区、巴马盘阳河等生态修复项目建设。

  3.抓实7项工作,坚决扛起高质量发展的资源保障部门职责

  ——全力服务保障广西高质量发展。强化自然资源要素支撑,坚持试行和完善自治区专项用地指标核销制,落实“人地挂钩”“增存挂钩”机制,切实做到精准配置“增量”保重点,大力挖掘“存量”保一般。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坚决完成“大棚房”整治任务,总结“大棚房”问题经验教训,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制度体系,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地非农化问题。

  ——全力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抓好扶贫政策实施,缩短政策落地见效周期,单列每个极度贫困县用地指标不少于1000亩,优先将极度贫困县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纳入国家跨省域调出计划,助力决战“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持续深化改革蓄积发展新动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权责清单规范化建设,调整各级自然资源行政权力清单,进一步规范审批流程。

  ——维护自然资源管理良好秩序,推进完善自然资源法治体系。

  ——加强测绘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强化测绘在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基础作用。

  ——持续提高自身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科技支撑和对外合作,启动广西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编制。

  (广西国土资源宣传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