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菜篮子”“果园子”“糖罐子”提档升级

  虽已是初冬季节,八桂大地瓜果依然飘香,蔗甜稻丰,鸡壮鱼肥,丰收的硕果累累。

乌鸡变罐头 飞出山沟沟

  为了看一只乌鸡,坐了5个小时的车。近期,一行媒体人从南宁出发,经过五小时的车程,走进河池市东兰县三石镇,来到三石育雏基地,探访成功“飞出”山沟沟的东兰乌鸡。

  特别的乌鸡,特别的养殖方式。“东兰乌鸡,毛乌、皮乌、肉乌,甚至骨头也是乌的,肉质特别鲜嫩,肉用、药用等营养价值都非常高,2014年5月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东兰县水产畜牧局局长韦礼延颇为东兰乌鸡感到自豪,“东兰乌鸡采用生态放养(林下放养)的方式,以蚂蚁、蚯蚓及杂草为主食,五谷杂粮为辅食,是真正的绿色环保食品。”

  养殖户喂养东兰乌鸡

  发展壮大东兰乌鸡产业,需要规模化,要有龙头企业带动示范。东兰县年存栏乌鸡达到100万羽以上,但缺乏规模养殖,也没有大型加工企业。县委、县政府通过引进广西万寿谷集团,扩建东兰乌鸡育种场,建设东兰乌鸡繁育中心、东兰乌鸡加工园区,开展“公司+村‘两委’+养殖户”的养殖模式;县农投公司融资在全县范围兴建乌鸡养殖鸡舍,鼓励发展东兰乌鸡产业。

  经过多措并举,东兰乌鸡实现了产业规模化。公司育鸡苗,农户把鸡苗散养在山林里,出栏后公司统一收回加工成冰鲜鸡外销。此外,万寿谷集团研制特色产品——“东兰乌鸡汤”自热式罐装产品,行销海内外。东兰乌鸡变罐头,经济附加值实现飞跃,“飞”出了山沟沟。

比巴掌还大的钦州大蚝

  “比巴掌还大的钦州大蚝,鲜美肥嫩,吃一个都能半饱了!”在广西北部湾,钦州市钦南区犀牛脚镇沙角村的万亩蚝排上,养蚝大户吴冠锋提起一串养在深海里的大蚝,摘下几个生蚝,熟练地撬开蚝壳,展示养得肥美壮硕的大蚝肉。

  钦州大蚝

  2017年,钦州大蚝获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组委会授予“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得到这个称号,意味着钦州大蚝不再是‘养在深海人未识’,而是走向全国了!”吴冠峰兴奋地说,“我们的大蚝主打高端市场,主要销往北上广深以及南宁的高档酒店、餐厅,虽然已经养了几万亩,但还是供不应求。”

  靠海吃海。依仗北部湾天然优良无污染的深海养殖优势,钦州市着力发展壮大大蚝产业。截至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以龙门港七十二泾海域为中心的连片万亩大蚝养殖基地5个、标准化大蚝吊养基地15个、国家农业部大蚝浮筏生态养殖示范区1个。

  素有“海上牛奶”美誉的大蚝,是广西水产畜牧行业战略推荐品牌和钦州市特色农业提升工程重点扶持产业之一。2005年,钦州市钦南区被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大蚝之乡”;2011年,钦州大蚝获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6年12月,钦州大蚝荣登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品牌价值达45.48亿元。

小柑橘成大产业

  “当初没有技术,也不懂往哪个方向走,后来加入了合作社,技术、管理都是跟着合作社的步伐走。现在果树的长势、挂果率、果品、产量等都上了一个档次。”百色市德保县燕峒乡大章村陇龙屯的姚银花自从加入当地的善缘生态水果专业合作社,她的柑橘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

  “200亩的果树,按去年试挂果亩产推算,今年沃柑、砂糖橘亩产分别可以达到2500公斤、1000公斤,预计总产值有100万元吧。”姚银花算起这笔账,忍不住腼腆地笑了。如今的她已成为德保县远近闻名、名副其实的柑橘种植大户、致富能人。

  小柑橘发展成大产业,是德保县产业扶贫的题中之义。柑橘,是德保县“5+2”特色扶贫产业之一。德保县百乐德柑橘产业(核心)示范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把当地农民的土地、劳动力纳入示范区,把柑橘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德保县柑橘种植面积达12.7万亩,覆盖2082户贫困户。

  德保果农喜迎柑橘丰收

  “示范区采用全自动水肥一体化的灌溉系统,在防治病虫害上实行统防统治,而且通过提高技术实现长枝挂果,亩产量很高。”百乐德柑橘产业(核心)示范区负责人苏民介绍,百乐德发起成立的善缘生态水果专业合作社社员水果种植面积超过一万亩,年销售额超过一亿元。

  2017年,百乐德柑橘产业(核心)示范区被授予“第五批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三星级)”称号。

“双高”“吃干榨尽” 甘蔗“涅槃重生”

  “双高”基地降本增效。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是糖业降本增效的核心。“单就种甘蔗来说,农民以前4个人一天只能种一亩,现在使用机械以后,一台机械一天可以种10-18亩。”百色市右江区农机技术推广站站长潘志许说。截至2017年底,右江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0.4%,其中水稻综合水平83.4%,甘蔗综合水平52.5%。

  2014年开始,广西在全国率先创新开展糖料蔗高产高糖“双高”基地建设。截至今年8月底,广西累计完成“双高”基地土地整治任务415.9万亩,目标是到2019年全面完成全区500万亩“双高”基地建设。

  东亚糖业集团抢抓自治区实施500万亩“双高”糖料基地建设的历史机遇,以“双高”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甘蔗原料发展并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2017年底,该集团累计完成“双高”基地建设54万亩;2018年,计划继续建设“双高”基地29万亩。

  甘蔗原材料产量提高了,如何把加工效益扩大化?

  在2018年12月榨季开机生产的1000多亩的东亚糖厂新厂房里,把以往一步法的制糖技术升级为二步法,生产流程也升格为全自动控制,产品相应的由白糖升级为高一个档次的精炼糖。“相同市场条件下,可以拉开500元每吨的差价。”东亚糖厂总裁助理梁斌介绍,“我们还采用国内最好的先进设备来做新厂房的环保配套设施,环保方面也跟着升级。”

  此外,在广西,一根甘蔗不仅能榨成糖,被“吃干榨尽”之后,还衍生出了一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东亚糖厂还建立了生物质发电厂,还要做木糖醇、阿拉伯糖,以及牛羊饲料,生物肥料等产品,形成产业链的闭环。

  经过多年的转型升级,广西农垦糖业集团也形成了集蔗、糖、酒、浆、纸、牛、肥、生物化工等为一体的糖精循环经济产业链,“吃干榨尽”每一根甘蔗,开发产品30多个,综合利用产值占比达到30%。

  目前,崇左、来宾等广西糖料蔗生产大市深度发掘糖业的多功能性,通过园区建设,将原料蔗生产、加工及文化展示等融为一体,将糖料蔗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展示功能、体验功能和文化功能深度发掘,延长了农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农业增加值从1958年的12.7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906.87亿元,甘蔗、桑蚕、芒果等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通过采取科技兴农、质量兴农、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推动现代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目前,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已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据自治区农业部门介绍,全自治区累计创建示范区(园、点)753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