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推进文化精准扶贫侧记

丰富百姓生活 培育富民产业

  去年以来,我区先后启动整合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产业、文化遗产项目、文化惠民演出等项目和资源,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精准扶贫新路径,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过半项目倾斜贫困村

  “去年,全区一半以上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都着重向贫困县、贫困村倾斜。”自治区文化厅一位负责人介绍,从2015年该厅就组织调查摸底,精心选点,合理布局,推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向贫困县、贫困村倾斜。

  2016年,全区共建设120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安排自治区补助资金1.758亿元资金保障贫困地区建设,共分配703个贫困村指标,占总项目比例58.6%。同时为54个贫困县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争取2016年中央、自治区免费开放补助经费5035.2万元。

  旅游演艺项目活起来

  桂林临桂五通镇通过申报推荐成为国家文化(美术)产业基地,当地农民画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民绘画产业,从事绘画人员5000多人,产值2.37亿元。

  近年来,全区文化系统积极引导贫困地区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探索具有丰富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形成特色文化旅游、民族民间工艺品为主的文化产业。马山县等17个贫困县区入选自治区文化厅评选命名的首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示范县(市、区);靖西绣球、融水苗族服饰、东兰铜鼓、龙州天琴等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得到提升。三江侗乡鸟巢文化开发有限公司等10家贫困地区文化企业入选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百色靖西旧州村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发挥了良好的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

  文化技能培训有声色

  去年12月初,广西博物馆举办了“绣里八桂——文化技能扶贫暨广西民族传统织绣培训计划学员作品展”,展示用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刺绣技艺的方式开展文化技能扶贫的成果,受到社会各方的好评。

  据了解,早在2012年,由自治区文化厅主导,自治区博物馆、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等承办的文化技能扶贫活动“广西民族传统织绣培训计划”就已经启动。该计划采用“政府+公司+农户+基地+市场”的模式,选取贫困乡村作为试点举办“桂绣”培训班,向当地妇女传授“桂绣”技法,培育“刺绣村”,形成就业基地,并联合企业统一收购、包装,加工成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创意产品推广销售。

  此外,全区文化系统充分挖掘各地文化资源,引导农民群众增强对传统手工艺术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的认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致富双赢互利,达到促进当地就业、百姓增收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