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喊泉":泉水可以"喊"干? 潭水3小时降16厘米

  

a879d7c733ce4aca743edd6770ded9cd.jpg

  3月2日,村民们在潭里搅水配合专家进行试验。

  

958b65a741bded99e49cf9fd53f19413.jpg

  3月2日,试验现场,工作人员在观察水位的变化。天等县委宣传部供图

  现场试验:潭水3小时下降16厘米

  天等县有个“喊泉”,名声在外,据说水会被人们“喊”到枯竭,过后又会流出来。3月2日,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栏目的记者前来探秘,并进行现场试验。一些村民在水潭中搅动泉水,一些村民在岸边呼喊,3小时后,“喊泉”水位下降了16厘米多。因天气原因,试验中止,当天没有达到泉水枯竭的效果。专家表示,“喊泉”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它是独特地质构造下形成的虹吸现象。另外,其水位变化或与声音的关系不大,而更多是受到人力搅动的影响。

  3月2日早上,记者来到离天等县城10余公里的天等镇稻香村逐卜上屯,这里已经聚集了大量群众,道路两旁停满了轿车和摩托车。原来,中央电视台10套“地理中国”栏目组的几名记者慕名而来,要做一期关于天等“喊泉”的专题,预计在一个月后播出。他们还请来了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曾令锋教授,曾教授多次来考察天等“喊泉”,这次准备做几个试验,验证他的推测。

  所谓“喊泉”,当地人称为“楞特”,“楞”和“特”在天等土话中分别是“叫喊”和“泉水”的意思。这个泉,其实是一个近似椭圆形的水潭,面积与正规篮球场差不多。记者看到,潭水不深,清澈见底,底部是泥沙,周围的群山倒映在水面上,景色秀美。在“喊泉”的正南方145米处,还有一个小型的水潭。曾教授推测,这两个水潭之间或许有一定的联系,与泉水涨落有关。他在两个水潭里都插上绑好红绳的竹竿,红绳与水面持平,作为标记,一旦水位出现变化,就能测量出来。

  上午10时,一挂长鞭炮点完后,锣鼓如号令般响起,50名村民带衣下水,在水潭内用桶和筐舀水、泼水,以达到搅动潭水的目的,而岸上群众则有节奏地呼喊助兴。一个小时后,曾教授观测到,“喊泉”的水位下降了3厘米多,南边的小潭水位则下降了2厘米。到了下午1时许,“喊泉”的水位已经下降了16厘米多。由于天气突变,下起了大雨,寒风扑面,水中的村民体力难以为继,本次“赶水”到此为止。

  据记者观察,有数千名群众在现场参与赶水,场景蔚为壮观。

 

  

 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