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网络谣言 你有没有中招?

从去年11月至今年3月,约4.5万个公众号因传谣被处罚

  “南宁303医院禽流感死亡三人,不能再吃鸡吃鱼!”“山东出动2000名警力到南宁查车,已经抵达南宁……”“河池发生桥梁垮塌,送葬人群数十人死亡……”4月12日,南国早报新媒体中心分析筛选出部分热传的典型谣言。

  谣言花样百出,受众真假难辨。在相对虚拟封闭的朋友圈里,谣言容易产生而难以消灭的问题如何解决?谣言病毒式笼罩与侵袭的背后,暴露出何种漏洞,哪些人群更容易成为谣言的攻击目标及输送带,绘制了当前人们怎样的心理晴雨表?

  1 数据

  发布谣言文章

  4.5万个公众号遭罚

  4月9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一个公众号发出“逼父跳河”的视频刷爆当地朋友圈。

  视频中,一名男子辱骂父亲,威逼父亲跳河。经警方核实,该视频是当地一微信公众号为增加点击量,自编自导,未作有关说明传播出来,误导公众,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目前,当地警方要求微信号删掉视频,微信号持有者已被警方约谈(详见南国早报4月12日A14版报道)。

  数据显示,传谣、造谣的微信公众号数量不少。

  4月12日,南国早报记者从微信平台辟谣中心获悉,从2016年11月至今年3月,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辟谣中心共拦截谣言文章60余万篇,辟谣小助手累计回复用户求证70余万次,处罚公众号数量约4.5万个。

  2 本地

  典型谣言案例

  花样百出藏套路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谣言不断推陈出新、花样百出。4月12日,南国早报新媒体中心分析了近期在广西散播的数千条谣言,并从中筛选出了影响较大的典型谣言。

  “后台数据显示,这些辟谣文章,不少都达到了10万+的点击量。这些辟谣文章受关注,可见谣言的影响范围有多大。”南国早报新媒体中心一负责人介绍。

  分析发现,很多谣言是从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号传出,使得谣言的传染性很强,速度也很快。其中,医疗保健类、食品安全、地方治安管理等方面的谣言较多。

  该负责人介绍,从一开始的文字、图片,到如今的微视频,谣言的传播形式多种多样,且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南国早报新媒体中心希望通过发布分析这些典型案例,帮助受众提高辨别力(详见相关链接)。

  3 影响

  市民消费存担忧

  安全维稳难度增加

  “我妈现在经常玩手机,被谣言毒害不浅。”家住柳州市、在一家媒体工作的孔女士吐槽。

  前段时间,孔女士的母亲去市场买糯米,逛了六家店,最后只有一家店敢卖给她母亲。有五家不敢卖的原因是,店主在手机看到一则消息说,如果把手伸到糯米里拿出来,手上没有粘上灰粉,就说明是假糯米,这些假糯米是用报纸做的。这些店铺的糯米,用手插进去是不沾粉的,而店主和她母亲是熟人,所以不敢卖给她母亲,以防熟人被坑。

  “真是太搞笑了!我妈回来一直跟我说这件事。之后,她特别留意转发网上的一些饮食信息,可很多包括糯米这条,都是谣言。”孔女士无奈说道。

  今年2月份,网络爆出某品牌紫菜是塑料做的谣言,直接导致当时该品牌的紫菜在许多城市包括南宁、柳州等多个超市下架。

  除了给市民消费生活、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外,谣言扰乱社会治安,并加大了安全维稳的难度。

  钦州市公安局钦南分局宣传科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11月份,网上传出“钦州中山公园一男子被杀后,尸体被悬挂在路灯下”的谣言,这给当地民警的破案、居民的幸福感带来了负面影响。

  4 专家

  信息不确定性助推传谣

  老人易中招

  “谣言具有虚假性、片段性、不完整性、模糊性等特点,形成原因复杂。”4月17日,广西师范学院副教授、新闻学博士林荧章认为,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谣言传播具有主体多元化、议题多样性等特征,特别是与主流对抗的议题更容易传播,处置复杂。

  他表示,很多部门可以结合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等人提出的谣言公式,即“谣言=(事件重要性×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来防范处置谣言。针对谣言,要尽快公布事件进展和真相,利用不同平台辟谣,以具体案例开展公民教育。此外,还要加大打击谣言生产与传播的力度,提高传谣者的成本。

  “对谣言的治理,根本还是在于消除相关信息的不确定性,大多数谣言都是真相通过权威媒体和渠道公布后,自然终结。”林荧章指出。

  多名心理咨询师认为,好奇心强、喜好直觉判断并放弃分析、缺乏基本常识、心理焦虑失衡的群体,更容易成为传谣、造谣的高发人群。

  心理咨询师冼择介绍,谣言往往是涉及到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具备话题性的信息,人们在接收这些信息时,心理的普遍反应为好奇、刺激、惊吓、焦虑等。这时,人们更愿意寻求更多人,尤其是和自己亲近的亲朋好友、同事等共有利益群体进行分享,以达到情绪释放、缓解心理焦虑等目的。

  “现在,我发现周边很多老人逐渐成为传谣、造谣的主要人群,缺乏互联网常识是一部分原因,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孤独、焦虑。”冼择说。

  这一现象也逐步为一些机构所重视。

  4月12日,微信平台谣言过滤器推出了首期老年人辟谣专栏,聚焦长辈们最容易上当、谣言多发的健康养生类领域,试图减少谣言对老年人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