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考队再进东兰探险 发现新的神奇洞穴

  继去年中法科考专家东兰探险活动圆满结束之后,今年3月21日至24日,“2017年第二届东兰县长寿地质资源中法意国际科考探险活动”顺利开展。24日晚,河池市东兰县召开此次科考探险活动成果新闻发布会,宣布又发现了一批具有较高品质、较好开发条件的地质资源。

  此次地质资源科考探险活动中,以中国、法国、意大利探险家和专业探险记者共25人组成的联合科考探险队兵分三路,连续四天再次对东兰县泗孟天坑群及地下洞穴、武篆江平蓝洞(穿洞群)和东兰-凤山地下大峡谷等地方进行探险,先后探测21个洞穴,总长度达12千米。期间,笔者跟随外方探险队队长、法国探险家让.波塔西及几位第一次来东兰探险考察的意大利探险家在位于东兰县境内兰木乡央佑村央交屯的“干潘洞”(音译)进行全程采访拍摄。

  科考探险队初步探明,干潘洞为地下溶洞,全长约一公里,有进口也有出口。洞内地势比较平缓,分布有八个大小不等的“大厅”。每个大厅里“生长”着形态各异的钟乳石,最高一根钟乳石有52米。洞内各种类型的沉积物保护完好,尚未遭受人为破坏。

  其中三个连贯的“大厅”,地上均遍布圆润光滑的“穴珠”(一种自然形成的圆球形石子),最大的一处面积约有200平方米。“穴珠”堆积的厚度约10到20厘米,大的“穴珠”、“穴饼”直径达到15厘米左右,小的“穴珠”细如小米,捧起在手里,能从指缝滑落;一个大厅有大型石柱、石旗和高大壁流石,也就是当地人说的石头“大瀑布”,就像一个洞穴沉积物的展览室。特别是一处莲花盆景观,可以称得上是这个洞的镇洞之宝,直径有3米之宽。还有两个“莲花盆”,均呈现洁白圆润的优美线条,栩栩如生;另一个大厅气势磅礴,顶高近40米,洞长近100米,形似一个平坦空旷的圆形音乐大厅。大厅两侧石壁平直,岩石色彩斑斓,地上大片的边石坝层层叠叠,线条委婉交错,造型巧夺天工。大厅顶部是大面积整块白色的基岩,远望如同巨大宫殿。探险队员认为这可能是目前在东兰发现的最大洞穴大厅。

  据另外两支探险队员提供的报告获悉,除去年中法探险专家在泗孟镇首次发现一个420米深的巨大天坑之后,此次科考探险队又发现了几个新天坑。其中,邻近红水河第一湾景点的干燕天坑,深350米、直径为150米。其周边植被非常茂盛,包括天坑周边的悬崖峭壁上,也几乎完全被森林遮盖。科考探险队员通过无人机在空中俯瞰拍摄的画面显示,干燕天坑如同著名的墨西哥燕子洞,像是绿色森林之中一只“墨绿色的眼睛”。站在天坑边缘,还可以看到洞穴底部不断有水气升腾。“这说明这个天坑的发育状态很不一般,在洞穴底部或仍然有地下河水在流动。”中方探险队代表陈立新介绍说,“干燕天坑挨近壮观的红水河第一湾景点,将它们整合起来进行旅游开发,大有前景。”

  “科考队员们再次涉足东兰许多此前人类从未涉足的地方,为我们进一步揭开了东兰长寿地质的神秘面纱。很多新发现,让我们惊叹不已。”东兰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罗荣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东兰将在保护这些地质奇观的同时,充分利用好科考探险活动的成果,谋划筹建国家级的东(兰)巴(马)凤(山)长寿地质公园,并向“世界地质公园”冲刺。(韦禄东摄影报道)

中、法、意国际科考探险队聚集东兰县(韦禄东 摄)

中、法、意国际科考探险队聚集东兰县(韦禄东 摄)

科考队整装待发(韦禄东 摄)

科考队整装待发(韦禄东 摄)

洞中宫殿(韦禄东 摄)

洞中宫殿(韦禄东 摄)

一位中方科考探险队员正在观测洞内的“穴珠”(韦禄东 摄)

一位中方科考探险队员正在观测洞内的“穴珠”(韦禄东 摄)

这是兰木乡的特产“富硒稻”吗?(韦禄东 摄)

这是兰木乡的特产“富硒稻”吗?(韦禄东 摄)

洞中生长的植物(韦禄东 摄)

洞中生长的植物(韦禄东 摄)

洞中的钟乳石宛如“飞龙之翼”(韦禄东 摄)

洞中的钟乳石宛如“飞龙之翼”(韦禄东 摄)

洞内的石鼓与研磨(韦禄东 摄)

洞内的石鼓与研磨(韦禄东 摄)

洞内的“龙缠金砖”(韦禄东 摄)

洞内的“龙缠金砖”(韦禄东 摄)

洞内“大厅”之一(韦禄东 摄)

洞内“大厅”之一(韦禄东 摄)

“莲花宝座”(韦禄东 摄)

“莲花宝座”(韦禄东 摄)

“宫灯”(韦禄东 摄)

“宫灯”(韦禄东 摄)

_洞内奇景“龙宫之门”(韦禄东 摄)

_洞内奇景“龙宫之门”(韦禄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