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深入开展“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主题活动

  梧州市通过“晒幸福账单,话发展巨变,讲典型事迹,谋乡村振兴”在全市深入开展“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主题活动,总结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强化感恩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知党恩、感党恩、跟党走,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一、晒幸福账单,共叙脱贫致富新生活

  全市策划“三大系列”活动,打出脱贫摘帽“幸福牌”。一是开展脱贫攻坚“冲刺护航”行动。2020年10月中旬以来全市组织7000多个基层党组织深入贫困村贫困户开展一次现场办公活动、一次任务扫尾活动、一次消费扶贫活动、一次驻村关爱活动“四个一”活动,通过活动为晒账单“摸清家底”。二是做细做实争当“明白人”活动。岑溪市建立“明白人”人选库,实时跟踪,动态管理。藤县发布脱贫攻坚光荣榜,充分利用互网络媒体资源,线上线下同步开展争当“明白人”活动。龙圩区通过提高政治站位不当脱贫工作“门外汉”、宣传动员到位不当脱贫工作“糊涂虫”、激励机制到位不当脱贫工作“局外人”,做到“三位三不当”。万秀区采取有奖问答形式,让贫困户主动讲述自身家庭的发展和变化,懂感恩报党恩。三是开展脱贫攻坚中期再提升系列行动。通过三方见面会、扶贫日系列活动以及贫困户脱贫摘帽“双认定”工作,“户户通、村村过、镇镇审、县把关、市抽查”,逐户对照政策清单,算好收入、受益、标准、帮扶“四笔账”,帮扶联系人俯下身子、沉下身心和群众拉家常、计收入、话发展,宣传党的好政策。

  二、话发展巨变,见证翻天覆地新变化

  全面梳理各县(市、区)乡村沧桑巨变,丰富活动载体开展干部群众讲扶贫活动。一是光影见证县域经济发展成就。全市收集3000多张旧貌换新颜图片以及60多个视频素材全面展示脱贫成就,搜集藤县中和陶瓷产业园区、苍梧县老乡家园石桥集中安置小区、岑溪市南渡镇盘古田园综合体、蒙山县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等“卫星见证巨变”项目点20余个,制作《不让一个老乡掉队—梧州市脱贫攻坚成就画册》等立体式展示宣传精准扶贫新变化。藤县建成脱贫攻坚展厅,日吸引700多人前往参观。万秀区、蒙山县在户外开展脱贫攻坚成就图片展,累计吸引14万人次社会各界人士观看。二是诗歌颂扬脱贫摘帽巨大变化。龙圩区发挥诗词之乡的魅力,征集讴歌扶贫攻坚成果诗词作品95篇,选优结集出版扶贫攻坚成果诗词集。苍梧县依托诗词文化底蕴深厚优势,积极组织开展脱贫攻坚诗词文艺创作,通过群众喜闻乐见方式广泛开展宣传。三是文艺说唱全面小康新生活。龙圩区组织80名文艺工作者到各镇举行文艺演出,以歌舞、小品及自治区非遗名录鹿儿剧等通俗易懂的文艺形式展现。苍梧县在贫困村开展“送电影、送文化下乡”活动,用采茶剧开展扶贫宣传。万秀区城东镇河口村组织渔业组18户贫困户欢聚一堂,通过“水上民歌”讲述自己在脱贫以前居无定所,每当汛期担惊受怕的艰辛历程,感慨珍惜当前住进旺甫豪苑的幸福生活。

  三、讲扶贫典型,凝聚脱贫攻坚正能量

  一是市县镇村同频共振把先进典型“选出来”。全市选树了“一条半腿”的微企老板陈岳光、脱贫致富“领头羊”廖木森等“脱贫示范户”2000多户,通过“电视夜校”“脱贫故事会”“基层讲堂”等形式讲述脱贫经历和奋斗过程。选树山村里来了个“大学霸”的马天宝、“千里走单骑”的韦远进、文化扶贫出新意的黄弘等“最美扶贫人”200多个,选树神冠集团、丰业集团等“最佳帮扶单位”70个,选树苍梧县老乡家园安置点等“最好安置点”8个。二是通过深入挖掘总结提炼,让先进典型“立起来”。组织市县媒体深入采访先进典型,召集相关单位对先进典型进行集中研讨、深入挖掘、总结提升,切实让先进典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具有感召力。三是多措并举创新形式,让脱贫故事“传出去”。全市制作《道阻且长、乘风破浪—梧州市脱贫攻坚优秀代表人物纪实》,在梧州日报、梧州电视台等媒体开设《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决胜时——“阳光路上”大型融媒体特别策划》等专题栏目,在广西日报刊载《奋力谱写富民兴梧新篇章》专版12版。同时与广西涵美文化有限公司、苍梧县委宣传部等合作,以脱贫攻坚典型案例为蓝本,在苍梧县六堡、京南、狮寨等乡镇取景,策划拍摄30集精准扶贫电视剧《最美时光》。

  四、谋乡村振兴,贡献富民强梧新力量

  一是规划谋起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组织驻村工作队、村 “两委”干部、村民代表、老党员、德高望重的老人等,围绕落 实 “四个不摘”,结合实际因村研究制定 “十四五”时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举措,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打造苍梧县梨埠镇沙地村、岑溪市马路镇五星村、藤县天平镇新马村、龙圩区广平镇调村村等贫困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点。二是衔接做起来。结合实际做好政策衔接、机制衔接、规划衔接和发展衔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在满足贫困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规划、建设和管护。在产业发展上,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加大对非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相衔接。同时,推动扶贫干部向振兴先锋转变,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加大对农村基层一线干部关心、关爱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