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县农村党员大培训引领农民工转行就业

    春雨丝丝润万物,红帆点点画千畦。农村党员大培训活动,如庞大的“开渠导流”工程,把甘润的清泉播洒在广阔的农村田野,让农民得到实惠,新农村建设焕发出勃勃生机。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企业生产规模不同程度退缩和企业用人减少,造成不少农民工纷纷收起行囊返乡。针对这一现象,作为有8万多人劳务输出的大县,大化瑶族自治县党委、政府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化被动为主动,最大限度地避开金融危机的波及,并适应企业用人“标杆”提升的要求,实施“导流培训”工程,着力推动农村党员大培训活动,以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引领农民工就业的大转移,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

     如何用好党员大培训的“金钥匙”,大化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吴文忠满怀激情地说:“党员大培训要在形势变化中突围前进、在时代步伐中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拓宽路子,引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实施‘导流培训’工程,就是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导流’、‘引航’的作用,铺就农民工转行就业的‘快车道’。”

实施“开渠工程”   编织“合力管网”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大化决策层形成共识:要在农村党员大培训所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构建党委政府主导、组织部门具体抓、各级党组织牵头、多部门协作、多层次铺开、多形式培训、多渠道流动的转行大培训大创业格局。

    这个格局,就是循着“大合力→大培训→大转移→大增收→大发展”的路子,首先“疏浚修渠”,形成畅通的培训“管网”。因此,党委、政府确定了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民工党员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工党员稳定就业和服务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带动农村党员掀起学科技、练技能、谋就业、促增收热潮的培训方向。

    为了进一步强化党政协调和推动的运行机制,该县建立四家班子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研究和部署培训就业工作,协调和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还建立了党员大培训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党校、县人事劳动局等15个部门组成,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形成齐抓共管大合力。同时,完善了日常管理和目标考核制度,县、乡、村三级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部门包乡、乡包村、村包户的多级联动战略,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再培训,再提高”的阶梯式推动目标。2008年,有关部门组织人员深入到全县近7万农户家庭开展摸底调查,建立了近13万人的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和台帐,及时掌握返乡农民工的返乡原因、技能特长、就业需要、培训需求和创业意愿等信息,科学的动态管理,确保了培训计划、培训登记等常规工作的正常进行。

    要打造培训“大网络”,就要加强硬件建设,不断完善培训基地。两年来,政府加大投资建设县委党校、县就业培训中心、县职业中专、县农广校等培训基地,扩大了教学住宿用房6000多平方米,增加了一批培训设备,新聘请了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员。目前,全县有专兼职教员350多人,举办有农村实用技术、电工、焊工、电脑应用、美容美发、厨艺技术、建筑施工技术等专业培训班。依托农村和农村党员致富能手,建立了“乡土人才超市”,目前共有各类乡土人才1112人,农民可以随时找到身边的“师傅”学技。还落实了“财政主投、多方筹集”的培训就业资金统筹和保障措施,县财政确保各项专用资金、配套资金、补贴资金的足额到位,2008年筹集培训资金300多万元。

    另外,县委组织部加强外出务工党员的管理,不断完善“两地双向管理”和“双向互动管理”机制,也为农村党员大培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输水工程”   维持“生态水系”

    “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知识和技能是农民就业的“能量”。储存“能量”,要有“水源”的注入。

     开展农村党员大培训活动,必须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党组织成为“输水工程”的实施者。只有多层次合力,多形式并举,点面结合,“水源”才能满足广大农村党员和富余劳动力转行就业培训的不同需要,形成“生态水系”。把农村党员大培训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后,大化通过实践和探索,总结了多种符合本地实际的培训方式,主要有:

     一是“菜单式”培训,以“党旗引领,群众点题,专家亮剑”为主线,以“党员带头干,红卡进百村”为平台,以“三访三问,三送三帮”为载体,让农村党员“点菜”和专家“配菜”,拿出符合农村党员和失业返乡农民工“口味”的“增收菜谱”。2008年实现了6000多人转移就业。

     二是“订单式”培训,有针对性地按岗对口培训实现转岗就业,五个月内就收集到月薪600—3000元的企事业用工岗位1300多个,完成了400多名返乡农民工县内转移就业。

     三是“流动式”培训,哪里有培训需求,就到哪里开班,特别是主动把课堂搬到偏远乡村群众和库区移民家门口,三年来流动的“农家课堂”开办了132期培训1.3万人次,其中农村党员1840多人。

     四是“基地式”培训,先后建立了1个县级返乡农民工党员转行就业培训基地、5个职业技能定向联合培训点和13个特色产业培训基地,适时开展专项技术集中培训。

     五是“扶助式”培训,针对困难群众推出“三免一补”培训措施,即免学杂住宿费、中餐费、办证体检费和工本费,补助交通和生活费。2006年以来,共扶持培训城乡富余劳动力12178人。还通过机关党组织和村级党组织、技术专家与党员骨干、党员骨干与普通党员、党支部与经济联合体等多种结合方式,以及通过无职党员上岗认责履职等帮扶方式,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扶助式”培训活动,对农村党员群众进行实用技术培训。

     六是“远程式”培训,以“党员中心户”为牵头,通过全县已有的79个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和县、乡、村三级科技信息网络、农业信息网络以及数字广播电视等媒体,开展“数字农户”的“网络课堂”、“空中课堂”无教员培训。每年全县利用媒体发送有关科技方面的信息2000条左右,形成了农村党员群众依靠科技致富、依托信息增收的良好氛围。

实施“导流工程”  优化“循环给排”

    大化有农村党员6981人,其中外出务工党员1400多人,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面旗帜可以带动一片发展。

    农村党员群众不但要得到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实现就业,从而引领农村富余劳动力闯出更多发家致富的门路。为了提高就业率,大化有关部门主动出击,多方沟通联络,积极寻源导流。

    劳动保障部门与沿海发达城市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劳务协作机制,签单培训,定岗就业,并设立返乡农民工就业服务窗口。如2008年平果玉铝针织厂就到大化招工100多人,2009年又到大化招工500人。还定期举办春秋两季现场招聘会,让县内外用工企业举行招工“集体婚礼”,已现场报聘1600多人。

    政府多部门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利用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招商引资,把20多家企业引入工业集中区置业,提供了2500多个就业岗位。还有12家毛织厂落户北景乡江栋村等库区村屯,吸收了740多名库区移民进厂就业。

    发挥驻发达地区劳务输出工作站和流动党支部信息广博的优势,帮助农民工在当地寻找新的就业岗位。县就业服务中心派工作组赴广东等地调研,积极为失业农民工就近解决就业和为返乡务工人员再就业寻求岗位。

    为了帮助返乡民工就业,县就业服务中心、县人才交流中心适时开展当地企业用工岗位信息调查、返乡民工大调查和就业帮扶百日攻坚活动,最近把1200多个就业岗位和各种培训“套餐”,提供给有培训愿望的1017农民工和有就业愿望的1512农民工选择。

    县委在外出流动党员中开展“创三好”活动,鼓励每个流动党员“引进一个项目、创办一个经济实体”,目前已通过外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牵线搭桥或直接投资兴办了50多家企业,提供2700多个就业岗位。另外,政府不断扩大农民回乡创业园规模,逐步满足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需求,让嫁出去的“媳妇”返回“婆家”创业,目前位于县城城南的创业园已给360个创业户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政府还在筹资扩大创业园的规模。

选择“增收菜谱”   农民致富路宽

    据了解,2008年,大化全县各种形式培训农村党员群众4.5万人次,达到农民技术员和农民技师以上水平的分别有605人和32人,取得绿色证书913人;已转行培训返乡农民工1295人次,实现返乡农民工转行就业895人;城镇实现新增就业350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12419人。

    北景乡江栋村巴密屯党员韦汉英学会拦网和网箱养鱼技术后,带领村里200多户农家发展水面拦网养殖2800多亩、网箱养殖1300多箱,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六也乡六累村党支部书记唐汝琴在自己致富的同时,扶持和指导贫困群众发展饲养母猪,在他的带动下,全村致富党员也以实际行动扶持全村123户购买种猪,发展养殖。

    事实证明,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党员素质,“双带”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实用技术水平和驾驭市场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许多群众反映,开展农村党员大培训活动后,农村党员精神面貌变了,工作的热情更高了,实用技术能力水平提高了,带领群众致富的劲头更足了,农民党员成为农技推广的“二传手”,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和经济优势。

   开展农村党员大培训活动,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双强”党员的带头下,农民对产业结构调整看得见摸得着,科技意识取代了传统意识,发展新产业的积极性更高了。如大化镇古感村弄着村农民韦剑在身边党员的带领下,发展淡水养鱼400多亩,并套养蛋鸭2000多只,肉猪50多头,沙糖桔30多亩,“立体养殖业”使其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据悉,2008年,大化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同比增长21.5%。同时,大培训也为缺乏土地资源的库区群众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两年内实现转移就业5000多人,化解了突出矛盾,维护了库区社会稳定。

    滔滔的红水河横贯大化全境160多公里,它造就了大化、岩滩两大南方电网的“明珠”和广西著名的“淡水养殖之乡”,而日月奔腾不息激荡涌动的河水,正如大化农村党员大培训“开渠导流”工程一样,引来了滋润农村广阔田野的一股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