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的经验值得推广”

--南宁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纪实

  7月5日下午,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翟卫华兴致勃勃地来到南宁市考察调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情况。他考察调研后说:“南宁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措施扎实,方法创新,有特色有实效,亮点很多。特别是把典型示范作用与开展‘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相结合,作了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很有意义。南宁的经验值得推广!”

  一年多来,南宁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创新方式方法、拓展活动内容,呈现了一批服务发展、服务未成年人的工作亮点。

  以“德”治校 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南宁市着力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他们围绕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六个一”系列活动,即读一本有关师德方面的书籍、写一篇有关师德方面的论文、上一节体现师德主题的公开课、开展一次德育主题活动、提一条德育合理化建议、做一件展现师德风采的好事。该市结合新颁布《义务教育法》有利时机,在教师队伍中开展教育法律法规学习活动,大大提高了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南宁市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他们把“八荣八耻”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结合起来,使“八荣八耻”入脑入心,成为自觉遵守的行为。围绕“知荣明耻,从我做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学雷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中小学生艺术节、青少年爱科学实践、读书月等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做到月月有活动、有主题、有效果。

  该市积极创建“三园”式学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创建“三园”式学校(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学园、发展良好个性特长的乐园、陶冶高尚情操的花园)为载体,抓好“一校一景”的校园建设,着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抓好以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的“校园三风”建设,健全学校内部管理体系,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开展“校长建设年”活动,开展学风竞赛、班级流动红旗等活动,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爱科学月”、“中小学生艺术节”等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法”治市 创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南宁市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力度,深入持久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公安、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商等部门依法加大对社会文化环境的监管力度,特别是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组织开展“集中执法季”行动,做到“天天查市场,日日有战果”。去年8月,该市开展“打击盗版百日行动”,对文化、音像批发和零售商进行拉网检查,重点查处销售侵害知识产权的出版物、音像制品,散布不良政治言论的出版物等各类文化“毒瘤”。今年以来,该市建立了网络监控中心,加强对全市12个县区在册网吧的监控管理。

  该市积极筹建“未成年人网络家园”,牢牢把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导权。整合资源,由市文明办牵头,协调有关部门积极筹建“未成年人网络家园”,网站于去年12月30日开通试运行。短短几个月,他们组织开展了“欢乐寒假、精彩在线”、“我为广西清洁、美丽、和谐提好建议”、中小学健康安全知识竞赛、“我爱南宁”板报展评、“文明啄木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广大师生、家长的热情参与、互动。到今年6月底,访问人数已超过33万人次。网站的建设,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展示才艺的空间,获取学习生活服务信息的平台,教师、家长与孩子交流互动的渠道,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开辟了新领域。同时,该市挖掘潜力,努力拓展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目前,该市中小学校外活动中心已竣工使用,已完成3个小型儿童主题公园和1个大型儿童主题公园的规划工作,完成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规划和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中心的用地选址工作。从国家体彩公益基金中安排资金在社区、村屯建设55条全民健身路径和100多个篮球场。实行社会公共设施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乡镇宣传文化站、村屯宣传文化室功能,向青少年开放图书馆、文体娱乐室。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科普设施作用。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以“情”助学 农村未成年人受关注

  南宁市着力解决农村未成年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在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该市进一步做好贫困生学杂费减免工作,开辟入学“绿色通道”,深入实施“春蕾计划”,扶助贫困女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使贫困孩子不因学杂费而辍学。

  社会各界对贫困学生倾注了浓浓的爱心。南宁电视台自2003年开始,开设了“爱心改变命运”捐资助学节目。在每个新学年开始之际,记者们深入隆安、上林、马山等南宁郊县,实地采访贫困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状况,镜头中孩子们的困境与强烈的求学愿望,深深打动了市民群众。2003年第一届“爱心改变命运”捐助晚会上,一位双目失明的市民当场捐资3000元,场面令人感动。几年来,各行各业的市民群众、社会机构纷纷参与捐资助学,募捐额累计达100多万元,资助中小学生180多名,资助大学生40多名。正是有了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携手相助,南宁市在2006-2007学年,实现了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关于“绝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指示要求。

  该市切实解决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确保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得到同等的教育。去年,全市共免收农民工子女借读费49124人次,减免收借读费2310.4万元,市财政用于接收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硬件建设经费达200万元。

  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南宁市在武鸣县灵马镇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试点工作。该镇每个村都成立“关工委”,主任由村支书或村校校长担任,成员有村妇代会主任、治保主任、团支部书记、学校少先队辅导员、若干名“五老”组织。村“关工委”成员每人负责帮教2-5名未成年人,建立工作联系卡,在学习上提供帮助,思想上加强教育,生活上予以照料,并督促外出打工的父母多与孩子、临时监护人联系。在学生中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学校根据学生的来源情况,安排同一个村屯的学生住一个宿舍,结成互助小组,由年龄大的照顾年龄小的。周一上学时一起来校,周五放学一起回家。在校期间,年纪大的同学主动帮助小的提水、洗衣服、蒸饭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理能力,还让学生学会了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做人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