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京剧团扎根南宁55年 白话地区发展京剧爱好者


  生旦净丑,京韵胡琴;唱念做打,流派齐鸣。 从3月15日至19日,150多名“铁杆戏迷”在南宁连演5日著名唱段,以纪念南宁市工人文化宫业余京剧团建团55周年。半个世纪来,这个业余的京剧团体见证了京剧在壮乡南宁扎根壮大的风风雨雨。

  专业演员为票友伴戏

  3月15日,南宁市工人文化宫曲艺茶座热闹非凡,京韵十足的戏台上红灯高悬。戏迷们都穿上了隆重的唐装参加庆典,并在台下互相勾画脸谱,披挂戏装,轮番登台献艺。

  他们当中,有工人文化宫业余京剧团的50多名团员,有来自柳州、桂林、河池等地的票友,还有从湖北、广东等地赶来的京剧爱好者。5天内,他们将演出《贵妃醉酒》、《四郎探母》、《霸王别姬》、《空城计》等100多个京剧名段。

  演出得到了广西京剧团在服装、乐器、舞台设备上的支持。不少票友还是第一次穿上全套正规的戏装登台。演《贵妃醉酒》的聂妙霞等戏迷,一大早就来化妆,戴上沉重的头饰,穿上约一公斤重的厚底靴,他们又兴奋又感叹:“专业演员真辛苦。”

  而来自广西越剧团等专业团体的演员,则在演出中扮演了衬戏的“绿叶”角色,以表达对票友的支持。

  “京剧沙漠”盛开梨园花

  “南宁以前是个京剧沙漠。”老戏迷郎作文笑着说。据悉,业余京剧团于1952年创办,刚开始时团员几乎都是北方籍的离退休人士。

  “在南宁这个讲白话、壮话的地区,当初京剧没有什么群众基础。”郎作文回忆起当年的文艺演出,报幕员用白话报“下一个节目是——京剧”,台下观众“轰”地一声开始抱怨,不少人还离场了。

  在这样的状态下,业余京剧团还是坚持开展活动。每个周二和周五,都在文化宫聚会排演。逢节日还会穿上自制的戏装,敲锣打鼓地巡回展示,吸引观众。缺乏经费,甚至要与流行街舞共用一个场地排练。

  数十年来,南宁市工人文化宫不管经济状况如何,对于这个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的业余文化团体,一直给予场地和经济上的支持。如今,京剧团的演出和学唱十分活跃。

  “这十年来南宁的京剧土壤越来越浓厚了。” 业余京剧团的团长郑云说。现在团里大部分成员都是“讲白话人士”。

  不遗余力培养京剧新秀

  小学生黄蓉芝虽然只有10岁,但已经是业余京剧团里的“名角”。她从6岁开始就跟着邻居学戏,把团员们都称作“师父”。

  黄蓉芝一开始是被旦角的美丽装扮吸引,开始学唱。“我们发现她的嗓音适合唱老旦,就引导她去唱适合自己的角色。”团员黄玉芬说。黄蓉芝天性聪颖,学了几年,就凭老旦唱腔在“全国少儿才艺展”中获得一等奖。今年,她还将应邀到新加坡去表演拿手唱段《钓金龟》。

  近年来,业余京剧团一直都在吸引和培养京剧爱好者。记者了解到,花几千元自置“行头”的票友不在少数,他们希望京剧能够成为更多市民遣情抒怀的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