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区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2006年是积极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卫生发展道路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里,无论是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还是进入第4个年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无论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防控,还是中医的存废之争,均给关注它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7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指出,“十五”以来,我区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卫生工作在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卫生服务网络

  ——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截止到2005年底,全区有卫生机构3.14万个、卫生人员19.4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6.5万人,平均每千人口有卫生技术人员3.35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为1.77张,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提高。目前,我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29岁;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由2000年的27.34%。、60.33/10万下降到2005年的14.78%。和37.25/10万。人均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这三个衡量卫生发展的主要指标均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公共卫生体系

  ——疾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制定了39个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区、市、县三级都建立了应急反应队伍;建立乡、县、自治区到卫生部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网络直报系统,提高了疫情报告的及时性、敏感性和准确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利用国债资金,投资1.85亿元,建设7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投资3.41亿元,建设紧急救援中心13个、传染病院90个,先后为14个市、71个县的卫生监督机构装备了交通工具、执法取证设备,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颁布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艾滋病防治办法》,从法规上确保艾滋病防治措施的落实。全区所有市、县全部启动结核病控制项目。通过3年的实践,各级政府对计划免疫工作更加重视,儿童免疫接种率、上卡率明显提高。

  重视农村卫生工作

  ——城乡卫生协调发展

  几年来,通过实施“边境大会战卫生项目”、“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卫生项目”、“隆林、西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卫生项目”、“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国债建设项目”等,农村群众的就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从2003年在平果、陆川、藤县3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以来,2006扩大到40个县,截止到2006年底,全区参与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农民达1214万,筹集资金5.46亿元,514万参与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农民获得补偿,补偿金额达3.59亿元。组织实施了三个周期的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活动。通过对口支援活动,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得到提升,院容院貌得到改善。另外,在全区51个县启动实施“降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灭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大力推进“母婴安全工程行动计划”,开展“母亲安全担架行动”,加强乡镇卫生院产科建设,孕产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2006年,启动了农村饮用水质监测项目,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解决群众关心热点问题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采取了多种疏导措施。

  为规范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2005年12月,颁布实施了《广西规范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将过去的5000多项医疗收费项目归并为3966项,价格降幅达21.54%,医疗服务费用过快上升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针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农村五保户,城市失业人口等弱势群体看病难的问题,制定了“惠民”政策和措施,缓解了贫困人群“看病贵”问题。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药品和贵重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建立了药品使用动态监控制度,对药品使用监管起到较好作用,得到卫生部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随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深入开展。目前,全区已建立社会卫生服务中心5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69个,覆盖60%的城市街道办事处和26%的社区居委会,创建了3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中西医并重

  ——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特    色优势

  2006年,第九届国际物学大会在南宁召开,来自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的逾千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的召开不仅提升了广西传统药物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而且为今后广西传统医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广西药用植物园被列为自治区第一批人才小高地,在建的大宗地道及濒危稀缺药材GAP良种繁育中心,已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家现代中药产业化重大专项项目。此外,壮医药作为民族医药的奇葩,挖掘整理了《中国壮药学》、《中国壮医学》等20多部壮医、瑶医专著。开展了系统的壮医医学临床应用、研究和推广工作,充分发挥民族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