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历史而厚重《大儒还乡》桂剧焕发生机


  月7日,桂林两江机场,自北京载誉归来的《大儒还乡》主创人员刚下飞机,即得到由桂林市领导率领的新闻媒体及相关部门人员隆重的欢迎。《大儒还乡》携独特的人文之气荣归故里。

  人文戏剧彰显文化独特魅力

  桂林是以美著称,所以她很早就以旅游胜地而扬名海内外;桂林更是一本厚重的史书,无数文人骚客、文史学者、杂学大家共居一城使她拥有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桂冠。山水乃天地造化,而文化则凝结着精英的光华。当自然的神奇和人文的精髓紧紧聚合在一起,一方水土便有了无穷的魅力。

  2002年,一直苦苦思索如何留住桂剧、光耀桂剧的桂林桂剧团团长刘夏生偶然得悉桂林专业编剧杨戈平、王志梧在着手创作一部有关桂林历史名人陈宏谋的剧本。剧本讲述清乾隆年间,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陈宏谋告老还乡即将返回家乡临桂时,偶然得知自己20年前在陕西推行的种桑织绢之举,实际上是一起坑农害农的假政绩,他离任后,所创“秦绢”名牌,成了后继官员的面子、造假工程。大儒陈宏谋痛切反思,他想纠错,却遭遇到来自于皇上、亲人、学生及当朝官员们的层层阻碍,于痛苦无奈中客死他乡的真实历史故事。刘团长凭着职业的敏感性,觉得此剧不仅有以古喻今、警示现实的意义,还可以凭着鲜活的舞台形象展示桂林人的宏大胸怀,彰显桂林人独有的文化思维。

  剧本经过33次的不断修改,终于成形,剧团邀请了全国一流的导演、舞美专家一起进行排演。《大儒还乡》从2005年初公演至今,到北京、包头、宁波、郑州、武汉及广西各地演出了310多场,赢得了强烈的反响。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刘厚生热情赞扬:“《大儒还乡》是部好戏,最大的成就是写出了戏曲舞台从没见过的新人物形象。”全国著名导演查明哲则指出:“此剧在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构建上启迪了我们,‘有错必纠’是对我们目前民族整体文化心态的反思,这个切入点非常好,从人心的角度切入,震撼人心!”武汉一位看过此剧的观众在她的博客这样写道:“《大儒还乡》透视出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思想道德力量。它使我对山水秀美的桂林更增添了一种敬重感。”宁波的一位记者在报道演出盛况时,这样形容:“观众自发长时间地为清代大儒陈宏谋的悲壮人生而鼓掌,为一个在人生长河中追求至善至美、在人性的不断完善之路上顽强跋涉的灵魂而鼓掌……”《光明日报》指出:“剧中对弄虚作假者的揭露入木三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2006年2月1日,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一行在桂林观看该剧,孙部长看后感动地说:“这是一部好戏,希望剧组好好打造,向全国推广。”

  桂剧因《大儒还乡》而增添新魅力,《大儒还乡》因把桂林一位具有人文指向标的人物还原于历史而备受关注。

  《大儒还乡》自2004年12月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优秀剧本奖以来,已分别获广西第五届文艺创作“铜鼓奖”、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奖·优秀表演奖”、2006年获全国地方戏剧优秀剧目评比展演“一等奖”等含金量极高的奖项,是我区自2004年以来继《八桂大歌》、《妈勒访天边》之后荣获的2006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使广西实现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三连冠,并因此引起了文化部及各省的高度关注。

  有人说:这就是真实的历史与深邃的人文紧紧结合所焕发的魅力。桂林必将因此而受益。

  众志成城桂林增添文化新品牌

  桂林因此受益理所当然,因为桂林上至市属领导,下至文化官员、各级部门、剧团演员,如同孕育一个新生儿一样共同精心培育这一文化品牌。

  原文化局冼局长出任艺术总监,带领桂剧团狠抓艺术质量,现任文化局局长唐柳林上任伊始就把这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不懈努力,全局上下一盘棋,同心协力打造精品矢志不移。

  《大儒还乡》从第一次公演到现在已历时三年时间,整台大戏不断修改提高,全团上下苦磨拼搏,1000多个日日夜夜都在排《大儒还乡》。每到一地演出,舞美组装台总是通宵达旦,每天排练还要按照剧情的变化将装有百多斤铁砣的活动景片移动,手打了泡,磨出了老茧都没有人叫一声苦。桂林市副市长汤杰对《大儒还乡》的每一次改动都了如指掌,为宣传此剧,推广桂剧,汤副市长还曾与剧组一同进北京,去郑州,30余场下来许多台词都能脱口而出。

  《大儒还乡》于2006年10月27日晚在南宁剧场接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评审团的检阅。在评委下榻邕城的当晚九点,市委书记莫永清就带着全市人民的共同心愿,不顾长途驱车的劳顿会见了评审团一行,热情洋溢的欢迎辞、轻松有趣的话语让评审团了解了桂林,了解了桂林人民打造文艺精品、建设“文化桂林”的决心。虽然欢迎仪式结束后已经是夜里10点,莫书记还要为了翌日的重要外事活动连夜赶回桂林。

  在《大儒还乡》取得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殊荣后,桂林市副市长黄丹女士如此解读:桂剧《大儒还乡》不仅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桂剧这一古老优秀的地方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且为桂林特有的城市文化内涵做了最形象直观的宣传。

  以一出传统的戏剧来直观展现一个城市特有的文化内涵,这不能不说是桂林对自己文化有着极强的自信,更是一种对未来发展独有的睿智。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李江这样展望:“当人们经过港流、日流、韩流的冲击之后,回过头来接受自己的传统,也许更有一份由衷的欣喜。尽管《大儒还乡》在新条件下桂剧改革的路上刚刚跨出第一步,但也许这正是明天‘汉流’的先声。”

  历史总是记录先行者。在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浪潮里,也许桂剧将因《大儒还乡》而影响更加深远。

  古老桂剧将随着《大儒还乡》走向世界

  如今,在桂林,谈起桂剧,许多老百姓都对《大儒还乡》津津乐道,对剧中演员了如指掌。剧中扮演陈宏谋的曾定国所到之处引人追捧,再现了戏剧名角的效应;扮演乾隆皇的陈念勇年轻帅气不乏功力,被观众喻为桂剧的后起之秀,除此之外还有罗桂霞、李素华、伍荔波等一大批从60多岁的老艺术家到20出头的新一代桂剧传人,都因为《大儒还乡》而纷纷进入大众的视野。《大儒还乡》真正做到了出戏出人出品牌。

  但是,作为传统戏剧,桂剧前十几年也经历了所有传统戏剧被挤出大众视线的窘境。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前卫、时尚、快节奏的西方歌舞就像象撒手锏般,给慢节奏的传统戏剧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把许多传统戏剧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全国许多地方剧团纷纷倒闭、解散、消亡,能勉强着生存下来的剧团,也面临人才一天天流失的巨大压力。桂林市桂剧团也不例外。“不进则退,退则亡!”300多年的桂剧眼看就要走出现代人的生活。为留住人才,锻炼队伍、开拓市场,桂林桂剧团开创了广西首个地方剧团聘用经纪人的先例,市场业务全部委托经纪人开拓,剧团则专心地进行创作、排演,各司其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施全新经营性的市场运作机制。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年下来,桂林桂剧团不仅没有衰败,还先后荣获国家级艺术大奖及省级奖项多达70余项,剧团人才梯队形成了良性发展,国家一级演员已达8人之多,国家二级演员更是多达20多人,全团平均年龄仅35岁,成为全国获奖多、演出多、创作多的剧团之一,被文化部对外文化交流中心评为“中国著名艺术表演团体”。

  年方三十而立的陈念勇,在桂林桂剧团担当了多年的台柱子。他告诉记者:剧团里许多年轻人到现在都没有自己的住房,但大家都觉得剧团一直在排戏,一直给年轻人成长的机会,有机会就一定能有事业,是剧团这种做事业的氛围留住了人才。省级剧团曾向我伸出过橄榄枝,但我最终还是因为留恋桂林桂剧团这种浓浓的拼搏氛围而留了下来。

  有人就会有发展。昨天,桂林桂剧团团长刘夏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桂剧将随着《大儒还乡》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目前已经有几家影视公司与桂剧团接洽,《大儒还乡》有望通过商业运作搬上荧幕。届时,桂剧将迈出走向市场、走向全国的实质性步伐。

  据悉,为适应市场和更长远的发展需要,《大儒还乡》有三个演出版本。获奖版本集聚了全团最强的阵容,演员多达110人;走市场巡回演出版本,浓缩精华,以65人的精干阵容商业巡演;青春版则是以锻炼队伍、弘扬桂剧为目的,专门到高校、社区、农村演出。

  翻开文艺发展史,大多传诸后世、历久弥新的作品,都是艺术家呕心沥血、千锤百炼的结晶,也是艺术人坚守艰辛的艺术表达。《大儒还乡》将以它使观众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深刻领悟、对信念与追求的深邃思索而启迪当代,影响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