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15年“两基”攻坚的史无前例的会战


  1月14日,自治区主席陆兵在都安宣布:都安瑶族自治县“两基”通过自治区级验收。至此,经过15年的艰苦奋斗,全区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自治区级“两基”评估验收,广西提前一年全面通过自治区“两基”达标验收。

  翻开我区“两基”攻坚15年的艰辛历程,每一处都洒满了各族干部群众实干苦干的艰辛汗水,每一页都写满了壮乡儿女战天斗地的壮志豪情。

  荔浦,零的突破

  1994年9月, 桂北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半山区县——荔浦县在广西农村率先实现了“两基”目标。

  这个“零的突破”给广西义务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希望。从此,“两基”成为了八桂农村教育的主题词。

  根据实际情况,我区把“两基”工作分为3个片。一片地区是经济和教育基础比较好的地方,包括大中城市24个城区,占全区人口13%左右;二片地区是经济和教育基础中等水平的地方,包括47个县(市、区),占全区人口57%左右;三片地区是经济与教育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包括41个县,占全区人口30%左右。长达12年的普及、提高、攻坚战开始了。

  到1998年,我区通过国家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

  “两基”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普九”上来。到2002年底,广西69县(市、区)通过自治区“普九”验收,全区“两基”达标人口覆盖率只有71.8%。还剩41个县,大都是民族县、山区县、贫困县、老区县、边境县,这是“两基”攻坚必须啃下的41块硬骨头,必须打赢这场攻坚战,这是一场德政之战,民心之战!

  每一个县的困难,都是全区的困难;每一个县的攻坚,都是广西的攻坚!我区“两基”攻坚工作牵动万人心。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作出重要批示,自治区主席陆兵在全区“两基”攻坚动员会上作动员部署,广西各族人民在贫瘠的大石山区奋勇攻坚,打起了一场“两基”攻坚决战!

  肩挑背扛,背上山的教学楼

  富禄乡是三江侗族自治县最北端的一个苗族乡,也是三江最穷的乡镇之一。富禄乡为什么越来越穷?“穷在教育!”县教育局局长伍天庆斩钉截铁地说。

  从此,“两基”成了富禄乡政府的第一要务。其中最紧要的是建房子“还旧账”,保证每一个适龄儿童有教室上课。然而,在沟壑纵横的地方建校舍又谈何容易。

  有6个教室的岑牙村小学“义教”工程楼,就是一栋当地群众从都柳江边“扛上去”的三层钢混教学楼,从321国道看去,能远远地望见山顶迎风飘扬的国旗。该校由于地处高山,又未通公路,建校舍所需的沙子、卵石、钢筋、水泥等建材,只能由村民沿着4公里的崎岖山路肩挑背扛,一点儿一点儿地搬上山顶的工地。

  这栋建筑面积只有538平方米的教学楼,建设时间达4年之久,仅群众投工投劳就达15万元。村长说:“问我这栋楼面积有多大,我不知道;问我这栋楼有多重,我最清楚,这100万公斤重的楼房,可是老百姓一点儿一点儿地扛上来的!”

  正是靠着这样的肩挑背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得以顺利推进。总投资6.9亿元、覆盖我区41个“两基”攻坚县599所学校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所有学校所有项目均已竣工。从2001年以来,中央和自治区共投入9亿元,实施了第一、第二期中小学危房改造和第二期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共改造D级危房135万平方米,建设校舍604万平方米。

  挑担送饭,母爱10年洒满路

  山道弯弯, 峻岭逶迤。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乡岑旁村的石兰英、陈丽珍等4位母亲,又挑着担子去给在乡中学上学的本村孩子送饭。

  岑旁村坐落在一个深深的山坳里,离乡中学有10多里远的山路。村里不少家庭支付不起孩子在校的基本生活费。为了不让孩子辍学,乡亲们想出了家长轮流送饭的办法。这个办法还传到附近的高岩、岑牙、仁里、纯德等村,家长们这一送,就是10年。“挑担送饭”寄托着山里人对未来的期望,也成了“控辍保学”的得力措施。

  这个情景只是广西“两基”攻坚战役真情支教的一个侧影。

  2004年以来,广西共派出各级支教队员10052人,共进驻支援薄弱学校近5650所,另有广东省第一、第二、第三期驻桂支教教师近400人。3年来,各部门、单位、学校和社会各界支教投入资金和物质,共计3.18亿元。

  两免一补,义务教育一大步

  德保县龙光初中二年级黄大正同学,3岁时家庭突生变故,父亲不幸病逝,爷爷奶奶又相继病逝,他生活无依无靠,只好辍学在家。新学期学校实施新机制,黄大正享受了免费教科书、免除了学杂费,还得到了生活补助。

  2006年春季学期开学时,广西631.2万名农村孩子惊喜地发现,新学期不用再交学杂费了,其中131.4万名孩子还同时得到了免费课本,23.1万名家庭贫困的寄宿生还得到生活补助。这份惊喜使因家庭贫困而过早打结的眉头舒展开来,走进课堂安心读书了。

  “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落实,大大减轻了贫困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据统计, 2006年广西新机制免费教科书、免学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共计12.2亿元,其中中央拨款9.8亿元,自治区安排资金2.4亿元。

  新机制的实施,使广大农村学校在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免费教育,群众喜上眉梢,交口称赞。

  “远教”移植,名师点拨零距离

  几十年来,地处深山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桥头中心小学,教育教学水平一直徘徊不前。

  自从开展远程教育项目后,学校充分利用项目配套的教学光盘,通过组织教师学习远程教育示范课、上“远教”移植课等形式,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在罗城,像桥头中心小学这样或建立了教学光盘播放点,或拥有了卫星收视点的学校,已占该县中小学总数的91.1%。

  从2003年到2006年,我区投入资金总数达3.29亿元,其中国家拨款2.19亿元,自治区财政安排经费1.1亿元,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

  为了适应教学手段的更新,我区举行了大规模教师培训活动。2005年,我区师资培训经费达1.48亿元,共培训中小学教师11万多人次。自治区确定2006年为“广西校长建设年”。通过各种培训,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的素质。

  目前,全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97%,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4.66%,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为93.72%。

  都安,为100%谢幕

  都安,是我区两基攻坚最后一块硬骨头。

  都安有着“石山王国”之称,自然条件之恶劣,只有到过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全县“普九”攻坚共需投入资金1亿多元,需自筹资金5000多万元,这个数字在广西所有“普九”攻坚县中绝无仅有。

  “破釜沉舟,奋起直追!”2005年以来,都安吹响了“普九”攻坚冲锋的号角,先后召开15次全县性的“普九”攻坚动员大会。特别是去年1月,都安再次召开规模空前的“普九”誓师大会,向全县63万人民下达了决战“普九”攻坚作战令,决心“聚全民之心,倾全县之财,举全县之力”,力争提前夺取“普九”攻坚胜利!

  提前,需要破釜沉舟的胆识!提前,需要志在必得的信心!

  了解到都安的实际困难后,自治区领导非常重视。去年8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在获悉都安贫困生上学难的情况后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全社会都关心贫困学生入学。在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获得资助款180多万元,受助学生800多人。自治区主席陆兵获悉都安“普九”攻坚资金困难后,从主席基金中拨出专款3400万元,为该县“普九”攻坚注入了强劲活力。自治区副主席吴恒7次深入都安检查指导“普九”攻坚工作,全县19个乡(镇)100多所中小学校,都留下他的足迹……

  从屯到村,从村到乡,从乡到县——“普九”攻坚,已由过去教育部门一家唱“独角戏”变成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为使工作有条不紊,都安县委成立了强有力的“普九”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双线管理目标责任制。“普九”攻坚工作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的大好局面。

  同时,广大群众支持、参与教育的热情更是空前高涨,形成了全民关心支持教育的热潮。广大干部、教职工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投工,为建校和“普九”攻坚捐款398万元。

  “‘普九’攻坚不怕难,凌云壮志冲霄汉;达标重鼓如雷响,各族群众同心干。”一首打油诗,道出了都安干群同心攻坚的心声。 

  经过一年多艰苦卓绝的奋战,1月9-12日,都安提前3个月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为我区“两基”攻坚全部通过自治区级验收划上了圆满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