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畅论“三连冠”文化意义


  12月13日,自治区文化厅召开了“广西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三连冠’研讨会”,组织有关学者、文艺理论家、戏剧专家针对舞台艺术精品三连冠进行深度探讨和展望。

  “三连冠”给广西带来更多的文化自信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肯定:广西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三连冠”,给广西带来更多的文化自信。

  广西著名导演、广西彩调团团长龙杰锋很兴奋地表示:《八桂大歌》荟萃了广西歌舞的精华,《妈勒访天边》讲的是广西一个很经典的传说,《大儒还乡》展示的是广西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三部获奖作品表现的都是广西的人和事,多侧面地展示了广西丰厚的文化底蕴。今天的广西文艺界再次让人惊呼“广西不得了!”

  文艺理论家李建平也表示:广西的文学、绘画、文化产业已经在全国成为亮点,现在戏剧也名列前茅,只要广西充分发挥文化人文优势,就能够在西部全面崛起。广西文化人正在创造低地崛起、“蛙跳”突进的文化业绩,创造文化可以超越经济率先发展的新模式。

  广西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廖明君强调:“三连冠”的作品是广西民族文化的艺术体现,它将改善大众对广西民族文化的虚无感,增强了广西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作家、评论家彭洋则从理论的角度加以肯定:广西文化近年从精品到产业双冀齐飞,舞台艺术精品的“三连冠”可以向全国提供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先发展,甚至是崛起的经典案例。它提供了文化发展特殊规律的一种认识和社会实践的案例,其经验具有超越性。

  “三连冠”是广西精品战略重要成果

  与会专家学者大多都长期参与、关注广西文化发展纲要的变更,对广西文化的走向非常清楚。所以,在面对舞台艺术精品“三连冠”这一重大事件时,他们更注重总结经验,把脉未来。

  区文化厅厅长容小宁与专家们侃侃而谈:舞台艺术精品“三连冠”是广西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文化大事。它是舞台艺术创作生产领域的文化现象,这个现象可以概括为,在经济不发达地区,领导高度重视,广西文艺工作者勇于创新,坚持民族特色,不断创作舞台艺术风格的过程。容厅长还特别指出,广西得以在舞台艺术精品实现“三连冠”,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高度自觉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高度自觉。这种高度文化自觉是实现“三连冠”的重要前提。

  文艺评论家黄祖松指出:有一定规模的精品出现才能成为全国关注的现象。近年来广西涌现出一大批精品,“三连冠”最后奠定了舞台艺术精品“广西现象”。十年前,区党委、政府提出把广西建设为“戏剧强省”时,很多人为此提出质疑,经过十年的发展,“三连冠”使我们自信是“戏剧强省”了,这也是广西实施精品战略的重要成果。

  区党校教授陈学璞则从传统中总结经验:广西有一种文化传统:宽广的胸怀、宽大的事业、宽容的态度,这“三宽”传统从上个世纪的电影《刘三姐》就有体现,对人才做到“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能够容纳各方面的人才,为他们提供平台,这是我们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经验。只要坚持这样的人才观,发挥好广西的文化人文优势,广西就能实现在西部率先崛起。

  专家呼吁加强本土力量和理论研究

  与会专家还特别指出:培养本地名演员、名编导是当务之急;加强文艺理论的研究使广西文化经验得以更长久、更广泛地传播和传承。

  大多数专家都不约而同地指出,广西舞台艺术精品长达十年的积累,不仅给广西积存了大量的精品佳作,更是锻炼了一大批广西文艺骨干,在借助外力的合作中,广西文艺队伍得以快速地成长,并已羽翼渐丰,当务之急是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展示平台,使广西拥有自己的名角、名导、名编, 让更多的广西文化人担当起传播、传承广西民族文化的重任。

  而对如何更好地总结广西已有的成功经验,与会专家学者强调,文化研究表面上与经济离得很远,但它对经济有一种更深刻的影响力。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传承性。文化与科技的特点不一样,传承和发展才能创造新价值。而优秀的文化必须靠研究来传承。所以,理论研究工作实际上成为文化产业的基础工作。认识到文化发展的这种属性,就应该重视基础创作和理论研究。广西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经验,但不能仅满足于有经验的高度,更要有理论的高度,否则我们积累的经验,就传得不远、不久、不深。广西文化产业的落后表面上是产业投资不足,深层看是研究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要想使广西文化保持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要活跃文化批评,使艺术民主体现得更充分。

  与会专家们对我区舞台艺术精品的现状和未来冷静而客观的肯定和建议,为今后广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发展策略,体现了广西注重文艺理论推动文艺发展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