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农村贫困孕产妇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问题与原因篇<?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众所周知,孕妇是“人中人”,在她的体内孕育着另一个新生的生命。孕妇在生育的过程中,常会面临生命危险。可是您可曾想到,当城里的产妇正在产房里受到全方位的呵护,享受“国宝级”的待遇,安心地感受当母亲的幸福时,在农村,却有一些孕妇因贫困,在孕育生命的时刻,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同是女人,贫困农村孕产妇,不该成为被遗忘的群体……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看看那曾经发生在贫困农村孕产妇身上的一幕幕:

  镜头一:某桂西北山区。一位居住在高山的年轻农村孕妇,丈夫外出打工了。因为家庭贫困,加上交通不便,她不得不留在家中生孩子。不料却因产后大出血,抢救不及而死亡了。按山里习俗,女人因生孩子死亡是不吉利的,不能葬在平常的坟地里。因此,这个可怜的女人只能被葬在了野外的乱坟堆里。

  镜头二:八年前,广西一位瑶族老人的媳妇因为贫困在家分娩,产妇难产死亡,婴儿也夭折了,老人的孙子梦也破灭了。八年来,她就一直呆呆地背着当年准备的用来背孙子的空背袋。

  ……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1996年广西孕产妇死亡率为96/10万,贫困地区孕产妇死亡率为230/10万,农村住院分娩率仅1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6%。。在死亡的农村孕产妇中,除了传统观念的落后、交通的不便等原因外,生活的贫困也是吞噬广西农村孕产妇和新生儿生命的一只“老虎”。

  如今,随着社会进步,在各方努力下,广西的许多农村孕产妇也与全国其它地方的农村孕产妇一样,正在走上一条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之路,贫困孕产妇这一人群正日益减少。但是我们仍需看到,广西的贫困孕产妇数量仍不少,帮助她们走出贫困安全分娩,仍是艰辛和长期的任务。

  思考与对策篇:

  建立长效救助机制

  妇女承担着孕育后代、繁衍民族的特殊使命,母亲安全不是一般的卫生问题,而是关系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关系民族素质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问题。国际社会用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人均期望寿命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和经济和发展的水平,并把消除怀孕妇女在将新生命带到这个世界过程中面临的危险,视为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力。

  关注贫困,关注母亲,既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妇女地位,实现两性和谐的需要。

  

  对策一:

  政府支持 加大投入

  

  根据医学统计显示,妇女妊娠15%发展为严重合并症,1/3危及生命。而孕产妇死亡意味着一个家庭失去母亲,失去支柱,后果是家庭的破碎,妇女基本人权被忽视,孩子患病及死亡率增高。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减少孕产妇死亡尤其应当被置于重要地位,孕产妇应该成为政府优先救助的对象。

  农村贫困妇幼人口的健康状况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孕产妇死亡率高于城市3倍。贫困仍是农村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来救助他们是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的问题。关心、支持妇幼保健事业,促进母婴安全,是政府和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将“降消项目”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结合起来,提高贫困孕产妇获得医疗服务的能力,是广西建立贫困孕产妇救助长效机制的创新做法。在开展“新农合”试点的项目县,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时,顺产可以同时获得100元至150元“降消”项目救助和100元至200元“新农合”补偿,基本上可以实现在卫生院免费住院分娩。当高危产妇住院分娩时,“降消”项目救助500元,“新农合”还可按50%-70%比例报销,受到广大农村的贫困孕产妇的欢迎。因此,专家建议,今后把这个做法继续推广,让更多农村贫困孕产妇能毫无经济负担和后顾之忧地生下孩子。

  

  对策二:

  各方努力 齐抓共管

  

  母亲安全直接关系着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还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形象。母亲的生存和健康不仅是他们自身的重要权利,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提高她们生存和健康水平不仅能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也会减少不公平和贫困。不少专家在接受采访时,都提出了建立救助农村贫困孕产妇长效机制的建议:由政府牵头,建立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机制,动员各方力量帮扶农村贫困孕产妇,为农村贫困孕产妇做好事,建立专门救助基金,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农村贫困孕产妇的社会氛围。

  行动与成效篇

  拯救生命接力赛

  为了救助广大农村贫困孕产妇,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一直在努力,在行动:

  1995年4月,自治区政府向世界银行贷款890万美元,在全区30个老少边山穷县实施“综合性妇幼卫生保健项目”。项目实施七年来,共挽救了1250位产妇和5.8万名5岁以下儿童的生命。

  1998年起,自治区妇儿工委、自治区卫生厅联合实施“广西母亲安全工程”,推行农村住院分娩和“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将传统的家庭接生婆转变为护送孕产妇住院的保健员。从此,“产房的灯一个个亮了起来”。如今,全区95%的卫生院都具备了住院分娩条件,70%的卫生院都创建成了爱婴卫生院。

  2003年,自治区启动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以下简称“降消项目”)。至今已有50个县(市、区)参与项目,覆盖人口2373.15万,占全区总人口数的49.21%,大多是老、少、边、穷地区。城市大医院的产科专家们纷纷走出医院大门,直奔“降消项目”一线驻县蹲点,手把手地培训基层产科技术人员,开辟产科绿色通道,提高了县、乡的产科急救水平。如今已抢救了上万名危急重症孕产妇,抢救成功率达到了97.93%。

  对贫困孕产妇实行救助成为广西“降消”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仅2004年至今,全区“降消”项目共对12.9多万名贫困孕产妇实行了住院分娩救助,救助总金额已达上千万元。

  为了解决高山孕产妇住院分娩的困难,2002年“广西母婴安全担架行动”在龙胜各族自治县率先进行试点,有效地成为了“广西母婴安全工程”的辅助手段,短短几年内就在广西许多高山地区推广。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中央各大新闻媒体纷纷争相报道。

  救助农村贫困孕产妇的行动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今年母亲节前夕,《南国早报》组织开展“捐赠一副担架,爱心献给母婴”的募捐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共募捐到爱心款10万多元,用来购买了450副担架,由读者送往广西14个项目县的贫困农村孕产妇中。

  香港和内地的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也陆续捐赠“母婴安全爱心救护车”,远程胎儿数码监护系统、新生儿科设备、配套担架的棉被、马灯等物品。

  “母婴安全担架行动”扩大了项目的影响力,把产科绿色通道延伸到了边远高山地区,帮助了高山孕产妇逐步解决住院分娩困难的问题。“母婴安全”的理念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广西“母婴安全担架行动”的先进经验推广到了全国,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谭明杰还获得了“宋庆龄樟树奖”表彰。

  这是一组令人骄傲的数字:

  2005年全区平均住院分娩率已提高到84%,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37.25/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18.63%。,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提前五年完成国家“两纲”和广西妇女儿童发展十年规划中所规定的孕产妇和儿童死亡指标。

  2004年广西首次出现10个县孕产妇零死亡;2005年又有7个县孕产妇零死亡。今年1-9月份,全区孕产妇死亡率又进一步下降到26.14/10万。

  众多战斗在“降消”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用长年的行动诠释着“执著”这个词的含义。

  记者曾走访了当年挑着箩筐筹建妇幼保健院的老院长,采访了当年拿着干粮进村入户说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的妇幼工作者,还看到了一个个乡村医生们辛劳的身影……在采访中,记者听到了不少关于她们的动人故事:

  为了救助一名高山难产孕产妇,一位老妇幼工作者摔下了山沟跌断了双腿;    

  在实施“广西母亲安全工程”时,一位妇幼工作者刚上门去收缴非法接生婆的产包,就被人放狗出来追咬;

  为了让村民相信孕妇出村住院分娩不会带来晦气,更不会让村里的猪牛羊死去,一位妇幼工作者甚至把自己作为“人质”,在某县的村寨陪住院分娩回去的孕产妇整整住了3天,用事实告诉村民住院分娩的好处;

  无数个雷电交加的夜里,妇幼保健人员冒着严寒,往山上赶,为的是快点接到孕产妇。在大雪封山的严冬,在洪水泛滥的险情关头,上演了一场场惊心动魄又感天动地的众人合力救孕妇的演出。

  在采访中,记者还亲眼看到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一座座改善一新的卫生院、孕妇学校办到了村,救护车免费接送孕产妇。在农村边远地区,贫困孕妇还能得到免费住院待产……

  透过这些,记者聆听到了广西妇女工作快速发展的脚步声,感受到了广大妇女工作者和妇幼人的不懈努力。而这些成绩也凝结着广西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农村孕产妇的深厚感情。

    记者手记:

  责任使我们无法转身离开

  蒋 秋

  今年母亲节前夕,为了帮助高山贫困孕产妇,《南国早报》组织开展了“捐赠一副担架,爱心献给母婴”的募捐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共募捐到爱心款10万多元,用来购买了450副担架,由读者送往广西14个项目县的贫困农村孕产妇中。随后,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中央各大新闻媒体纷纷争相报道。

  虽然报道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作为一名参与报道的记者,我如今仍然无法忘记当时一个个感人的场景。

  与“捐赠一副担架,爱心献给母婴”的系列报道活动结缘因一次普通的会议而起,因一个普通演讲而起。

  “少买一套时装,少抽一包烟,捐出250元,购买一副担架,就有可能挽救两条生命,还一家人的幸福。用你们的爱心将那些居住在高山上的孕妇接下山来住院分娩,让他们和城里人一样,平安生下自己的孩子,幸福地享受当母亲的快乐吧。”在自治区妇儿工委的一次会议上,自治区卫生厅妇社处处长陈荔丽不到10分钟的即兴发言,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

  同是女人,大家没有想到,城乡孕产妇的命运竟有如此天壤之别。

  在《广西日报》和《南国早报》领导的支持下,《南国早报》决定在母亲节前夕推出“捐助一副担架爱心献给母婴”系列报道,利用媒体的力量,发出呼吁:关爱贫困,救助母亲。

  《广西日报》和《南国早报》领导亲自指导和参与了报道策划。

  媒体的声音是扩大的,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随着报道的深入,《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和广西新闻网的新闻人的呼喊和行动,很快变成了许多媒体,包括中央各主要媒体的呼喊和行动,变成了读者爱心大爆发,进而是各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关注及行动。广西的高山孕产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如此多的关注。    

  爱心捐赠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收到了10万元的捐款。活动告一段落后,仍有读者的爱心源源不断涌进来。

  在这次爱心活动中,从自治区领导到普通的市民,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天真烂漫的小朋友,从个人到单位、团体都踊跃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们有的拿出了自己的零花钱或储蓄;有的掏出了随身带的钱;有的捐了钱还“捐”女儿,让学医的女儿到农村去帮助贫困孕产妇;有的还为解决贫困母亲问题出谋献策。

  除了都拥有爱心外,他们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愿意留下自己的姓名,不要宣传。他们说的最多的话是:钱太少,只是个心意。他们共同的心愿是:一定要救救那些可怜的贫困孕产妇。

  作为参与报道的记者,我们在收获爱心的同时,也收获了感动。在每天的采访与策划中,我们被许多支持和鼓励包围着,被许多理解的目光关注着,也被大家的爱心感动着,我们的心一直是温暖而湿润的,我们每天反复说的就是两个字:谢谢。

  在这次爱心活动中,钱已经不是第一位的了,它的社会效应远远大于此,它唤起了人们的健康意识,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引导人们关注女性、关注母亲、关注孩子,关注弱势群体。它更唤起了个人以及集体的社会责任感,弘扬了一种团结互助的社会道德风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带领大家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许多献爱心的人说,能帮助别人是快乐的:“当初别人帮助我,今天我也来帮助别人,将来别人也会来帮助我的。”

  在这次爱心活动中,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溢美之辞:你们的善良正义挽救了许多人的灵魂,高山孕产妇感谢你们,所有有爱心的人感谢你们。可是,我们想说的是,我们付出了劳动,也收获了很多快乐。这些快乐是读者给予的,是所有有爱心的人给予的。因为有了他们的加入,我们的快乐便是叠加的。

  我们也听到了这样的一些话:现在农村的条件也只能这样,怎能奢求他们与城里人享受同样待遇呢?

  我们想说,当生命在血中诞生,当一个女人在分娩时刻与死神进行生死博斗时失去了自己最年轻最宝贵的生命,这无论如何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安全怀孕和分娩应该是妇女所拥有的独特权力,无论是花几千美元在贵族产房分娩的孕产妇,还是只花两三百元在卫生院分娩的农村孕产妇,分娩的机理和方式是同样的,生命的珍贵也是同样的。珍惜生命、尊重爱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也许这个目标过于宏大和高远,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就会一步步接近目标。    

  也曾有人这样问:“这么多的贫困孕产妇,你们管得过来吗?”我想告诉大家这样一个故事,是我曾经多次阅读又多次被感动的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在海边玩耍,看到沙滩上躺着很多被烈日和干渴折磨得就要死去的小鱼,而路过的人很少理会它们。这个小男孩却弯下腰来,一条一条地把鱼捡起来,然后扔回大海去。看着重新回到海中的鱼儿很快地恢复了元气,快乐地游动起来,小男孩开心地笑了。路人问他:“这么多的鱼你救得过来吗?再说,鱼儿也不会在乎你所做的一切。”小男孩一边继续将鱼扔进大海,一边说:“这一条在乎,这一条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也许我们帮不了所有的孕产妇,但我们愿意尽所能去努力,因为“这一个孕产妇在乎,这一个在乎,还有这一个……”

  “一副小小的担架,它抬起的不仅仅是高山孕产妇,更抬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高山孕产妇只是所有贫困孕产妇中的少数,还有更多的贫困孕产妇需要我们的关爱。也许我们的努力还不够,我们还有更远的路要走:建立长效救助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加大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关爱女性、帮助贫困母亲的社会氛围……

  为了那些贫困的孕产妇,我们正在努力,我们会一直努力下去……

  当这一切都实现的时候,我相信,我们贫困孕产妇的微笑将不再苦涩,她们的明天会更美好,我们的世界也将更美丽更和谐。

  本版照片由自治区卫生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