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县乡下文化春意浓


  本网武宣讯:早春三月,这是位于广西大瑶山南麓武宣县的一个夜晚。玉村男女老少200多人围在禾塘边,看着自编自演的相声《妯娌之间》笑得前俯后仰。几盏电灯映照的是一张张写满笑意的脸。白天种蔗的劳困随着锣鼓声、歌舞曲消失得无影无踪……

  武宣具有壮族文化艺术传统民俗,多年沿袭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演出节目多次在广西文艺汇演中获奖,曾被自治区授予“广西社会文化先进县”称号。为了把“文化下乡”变成“乡下文化”,该县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大家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思想收获和利益。政府搭台——热心者赞助——群众主动参与就是其中的文化宣传机制。在通挽镇,去冬今春2.6万群众亲历了以增强比、学、赶、超为宗旨的“光明杯”农民艺术节:外出到广州、东莞、深圳、珠海等地打工的能工巧匠回乡和当地农民开展裁缝、家电、电脑演示和文艺演出比赛。各村40多个生产、经营能手小组和文艺队共2100多人进行了为期50晚的文化艺术大比拼。花颜屯5个队全部有村民代表参赛,大到65岁,小仅12岁。镇、村和老板赞助活动经费1万多元给组织集体、演员、剧本分项发了奖。

  文艺活动融入壮乡文化品牌是各级政府重点引导的一方面。县委、县政府、县政协联合召集了各界文人墨客对仙城文化品牌进行定位研讨,发掘、梳理研究壮族文化特色。在原基础上整理升华了50年代就扬名区内外的翡翠舞、竹马舞、明灯舞等一批壮师戏剧。现在这些壮师舞、彩调剧、小品成为该县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的优秀代表和壮族群众逢年过节的喜庆内容。桐岭、通挽镇部分村屯在“世界环境保护日”这一天,连续十年举办庆祝人畜引水项目开通的“自来水节”。村民亲朋好友相邀杀鸡宰鸭、观看壮师戏娱乐、共叙移风易俗风情。

  一些村则围绕文化大户建设文化大院,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宣传、广播电视、文化、城建等相关部门在规划设计、资料赠送、资金物资上引导功能的完善。禄新街农民潘建荣夺得柳州地区“桂中山歌王”称号后,乡党委以此为基础扶助扩展了22支文艺队,去年来免费到来宾、贵港他乡演出40多场(次)。在春耕前村与村之间轮流坐庄9场“党员当先锋、建设新农村”大型文艺汇演。最后好中选优汇演,把先进性教育活动融进喜闻乐见的氛围里,强化了学习效果。下岗职工叶玉群在玉村组建了黄茆镇第一个“妈妈文艺队”,自编彩排的快板《计划生育就是好》、歌舞《新时代女性》在镇、村久演不衰,健身球操队还代表县里到南宁夺得广西农村组优胜奖。目前全县已发展了152个村屯文化大院,在树新风、改村容等方面起到了行政命令无法替代的作用。       (陈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