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教育的弊端与对策建议

     改革与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主要手段,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是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的前提,培养农民的专门劳动技能,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基础。改革和完善改革农村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现代化。要一级对一级、一问一研究、一问一措施、一问一办法、一问一解决,只有所有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问题一个一个得到真正破解,短板一个一个得到真正补齐。

  1. 农村基础教育的弊端

    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不发展阶段,农村更甚。其主要表现在:生产力落后;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人口多,农民生活水平低;农村科技、教育、文化落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现象较普遍;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农村发展需要等。导致严重制约着农业人才的培养,制约着农村现代化的进程。而且,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底子太薄,欠帐太多,加之体制束缚,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还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体制脱离需要科研重形轻用

一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农村基础教育体制死板僵化,脱离农村发展需要,缺乏与农村社会的血肉联系。在教育管理上,强调统一计划、统一管理、统一调配,高度集权;强调政府领导,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削弱了农村中小学办学的自主性、经济性和创造性。在教育体系上,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各成体系,实行条条管理,各自强化,没有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已有的教学设施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办职教和成教,而是另起炉灶,占用了有限的农村教育资源,制约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在办学形式上:一是乡镇政府包揽办学,缺乏社会团体、其它社会组织及公民的积极参与,阻断了农村基础教育办学资源的源头之水。二是走升学教育之路,形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升学模式,专业技术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含量太低。这方面造成大量的无一技之长的初、高中毕业生待业;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又缺乏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工人。这就是教育体系僵化、办学形式单一的原因。

二是现实中只重形式轻应用,而忽视科研是成为武装教师和管理者的工具,使他们能够发现身处危机的儿童,设计本地的课程,控制教学方法,成为先行者而并非无用资料的被动使用者。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在于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变为教师自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信念。教学与科研,我们完全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联系密切,相得益彰。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兴教已成为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共识,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我们的教师科研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教育而科研,严重地存在着教育科研方向迷失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很大障碍。教师科研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教育而科研,而是为了科研而科研。教师的教育科研并非真正从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出发进行研究,只是为了适应“办教育”的需要,适应学校和自身达标、合格、评优、晋级等规定性要求。

  1. 资源不均衡投入不师资素质差

    一是由于城乡中、小学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着一大批薄弱学校。尤其是20世纪以来,在我国经常体系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系统深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及同一地区校际间资源的差距,致使强校更强弱校更弱。中小学薄弱学校的存在,导致了中小学“择校热”、“多收费”、“乱收费”现象的产生。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二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领导干部思想认识和教育观念的差异性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千差万别,使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地方经济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老、少、边、山、库、穷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难度很大,许多地区没有解决一无两有暗房子、石凳子,现象依然存在,危房随处可见。在师生住危房、教师工资被拖欠的情况下,何以侈谈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体育设施、实验场地以及师生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三是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底,工作条件差,办公教师人人思走,民办教师(代课)“亦工亦农”使农村基础教育雪上加霜,总体素质不高。有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会汉语拼音,用方言教学;有的音乐教师不识五线普;美术教师不懂绘画技法。另外,教育内容严重脱离当地实际需要,缺少农村特色,搞的基本上是“应试教育”那一套,致使初、高中毕业生回乡后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用不上,不懂科学种田,缺乏谋生本领。形成“走出校门、回到农门、致富无门”的局面。

二、改革创新农村基础教育对策与建议

改革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区域发展已经是我国教改的当务之急,务必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实现义务教育规范化发展;加强教育信息化步伐,建立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改革课程与教材,切实为“科教兴农”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改革步伐,形成“以教促富,以富促教,教富相长”的良性循环,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真正让“科教强地”开启基础教育发展新征程,真正让结构性改革成为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真正让基础教育率先破题成为实现农村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推手,真正让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加快建设美丽开放幸福新农村的强力支撑。

  1. 提高认识,加大投入,优化布局

    一是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主动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对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视力度,坚持高位谋划部署,理顺政府、学校、社会三者关系,建立科学、先进、完善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和优化教育治理的理念、体系和能力,全面推进教育治理方式上的深化改革,努力实现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的治理格局。要合力帮助解决好基础教育发展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完善教育标准体系,优化评价督导制度,推进教育立法实践,健全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二是加大投入。农村经济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在教育投入上欠账太多,尤其是城镇学校历史欠账问题不容忽视,亟需加大资金投入,全力解决好基础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所引发的质量和结构等各项问题,缩小数字教育鸿沟和差距,补齐城镇学校学位严重不足和硬软件设施建设严重落后的短板,完成让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转变,“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三是优化教育布局。调整政策支持,切实解决教师总量不足、结构性缺编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农村小学缺音、体、美教师,农村初中缺理、化、生和地理教师的问题。 要加大城乡学校布局调整,要集中“人、财、物”,办好农村“骨干初中”、农村“骨干村小”、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关键要“配好”优质教师、“配好”设施设备、“配好”保教人员,开足开齐“课程”,切实提高乡镇、村办学综合效益,提高乡镇、村教育教学质量,降低农村资金、师资、资源的浪费,提高乡镇、村资金、师资、资源的放大效应。

  2. 科学规划,统筹协调,立德树人

    一是坚持“合理布局、均衡发展、适度超前、够用适用”原则,结合城镇化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编制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预留足够的义务教育学校用地,统筹新建或改扩建配套学校,确保足够的学位供给,解决流动人口入学同城同待遇的问题,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要。二是统筹协调,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优质化。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机制和跨区域调整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推动县域内学校岗位结构协调并向乡村适当倾斜,加大乡村教师工资待遇、评优选模、职称评审等方面倾斜力度。三是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杜绝抓考不抓教、抓高不抓低等“教育功利”现象。要进一步把师德师风考评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贯穿于教育的每块领域,每个环节,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大力弘扬“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道德风尚,重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和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教师形象。在学科教学特别是道德与法治、科学等学科教学中突出实践环节,实现综合实践和校外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专题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等课程整合试点,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

  3. 建强队伍,强化责任,落实落地

    一是实施“名校长培养”和“教师权益保障”工程。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加大校长培养力度,培养一批在州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校长,特别是要打破身份局限打造一批职业校长、新时代教育家。 实施“名师成长”工程。当务之急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科学合理地配置好优质教师资源,做到城乡教师资源要均衡,特别要加强教师队伍培训,着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为优秀教师提供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宽阔舞台,让教师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释放。要激发教师创新激情,校长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教师、支持教师、帮助解决教师的困难和问题,尤其要重视公平公正,用人不公是最大的浪费。要坚决杜绝出现优秀教师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发生,打破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将劳动付出、贡献大小与薪酬挂钩,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真正提高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经济待遇,尤其是解决特级教师、班主任、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主任的津贴与补助标准。

    二是强化责任。首先,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真正推动优先发展,建立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定期议教制度、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和任期内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真心实意为基础教育发展排忧解难。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教体部门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中重点工作任务、重要政策措施,要实行领导挂帅、项目挂牌、成绩挂钩,进一步把一级级责任压紧,做到工作责任明确、措施明确、时限明确,把一项项任务落细落小落实。要强化服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政策弹性空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特别是在规划、立项、资金、用地等方面服务优先,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确保基础教育事业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其次,要构建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和谐教育,形成合力,做到部门支持教育、社会重视教育、家长参与教育。部门要优化教育发展环境,要减少对教育不必要的检查考核,要减少没有实际意义的“进校园”活动,要为学校在各种检查、“进校园”上减负减压,要依法全方位支持教育部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要为各级学校多办好事、多解难事。再次,要严格监测,主动创新。抓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教育部门要理直气壮,依法大胆作为,拿出具体过硬的措施和过硬的办法,推动教育教学工作重心向“提升教育质量”转变。要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监控评估机制,落实教育目标管理考核,解决监考、监评专项经费,严格督查、严格考核、严格奖评。在课程教学、人才培养、课程设计、仪器设备引进和使用等各个方面勇于打破常规,凡是有利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校园文化建设的,都可以大胆进行尝试,深入总结经验,全力推进现代化和科学化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政府要加大对学校辅助岗位、后勤人员的购买服务,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依法为临聘人员交纳“五险一金”,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作者:陈莹峰, 巴马县讲师团成员,县委党校讲师,县行政综合执法局干部、执法员,绩效办主任。

李正荣,巴马县第一中学教师

苏国荣,巴马县百林实验学校教师

牙远波,巴马县第一小学教师

黄忠秋,巴马县百林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