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恭城人大:“咬定青山不放松” 助教树人结硕果

  恭城特殊教育教师技能比赛现场。

  奖励优秀学子。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庙,参加高考的考生在祭拜孔子像。

  日前,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一条微信消息“恭城这三名学子,有希望上清华北大!”引爆了朋友圈,原来该县在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公开平台公布的2020年高校专项计划报名审核通过名单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专项计划报名审核通过人员恭城有3名高考学子上榜,意味着3人即将登入国家这两所最著名学府!这是多年来,恭城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抓教育这件民生大事不放,持续跟踪监督教育发展提升工作,发扬钉钉子精神,全力助推瑶乡民族教育提质发展的一个生动写照。

  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成立于1990年,县内瑶族人口占60%,现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120所,其中小学22所,教学点85个,初中9所,独立高中3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2万多人。30年来,恭城始终把教育优先发展摆在“科教兴县”的战略高度,以打造民族教育强县为目标,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树起了一面民族教育的旗帜。

  多年来,恭城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围绕民族教育先后听取和审议了全县教育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专项工作报告、教育发展工作专项报告、教育建设项目实施情况专项报告和县城教育建设项目实施情况专项报告,开展《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先后深入全县60多所中、小学校、各乡镇和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实地检查、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询问、查阅资料、核实情况等方式,征集意见、建议180多条,助力全县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多年来,恭城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对全县教育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及时整理、归纳收集到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反复讨论修改,形成《关于全县教育发展工作调研报告》《关于全县教育重点项目实施情况调研的报告》《关于县城教育重点项目推进工作调研报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调研报告》等专项调研报告提交审议,形成审议意见交县人民政府落实,并明确由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跟踪督办。自治县人大常委会适时听取县人民政府关于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汇报,推动审议意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近年来,作为自治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试点县,恭城共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建设学校食堂116座。目前,117所学校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村学生2.35万余人,恭城学生营养改善管理方面的经验还被教育部推广。恭城不断加大学生资助力度,5年累计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9000多万元,其他各项学生资助款7441余万元,确保全县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打造特色教育,形成瑶乡民族教育品牌”。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培养下一代学习和发展民族文化,恭城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办学道路。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大力引导各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在校园内增设瑶族文化元素,师生身着瑶族服饰参加各种庆典和教学,聘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及其他民间师傅传授瑶族语言、民俗文化及吹笙挞鼓舞、羊角舞、长鼓舞等舞蹈技艺,在全县中小学大力推广有瑶族特色的校园长鼓操,组织专人编写乡土教材等。此外,借助得天独厚的“三庙两馆”景区,开展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恭城文庙开展开笔礼、成人礼、经典诵读等活动,传承国学经典,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恭城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在推进全县民族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国家教育方针,持续关注法律法规和上级教育政策在县内的贯彻实施,全县教育基础得到有效夯实,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比例从2011年的86%,提高到2019年的92.22%;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恭城中学成为自治区示范性高中,高中教育质量处于桂林市领先地位;2011年至2019年,共有26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其中恭城中学考生孟笛箫在2016年高考以总分680分的成绩夺得过广西文科状元。

  恭城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将在提质增速、补齐“短板”、均衡发展上持续关注,加压推进,聚焦公平和质量双重责任、育人和育才双重任务、务实和创新双重要求,引导协调各方力量,增加共识,全面动员,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齐心协力推动恭城创建“中国民族教育强县”。(郑智敏、周冠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