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县村史室建设小记:留住“那”乡愁

  古老的水车、陈旧的耙犁、发黄的照片……一件件旧物在暗黄色灯光的映衬下,仿佛在静静讲述着古老的故事——这不是博物馆,而是隆安县那桐社区村史室。

  连日来,这间小小的村史室异常热闹,不少年轻人特地过来游览拍照。3月28日,和朋友一起来村史室玩的小卢感慨地说:“对这些东西既熟悉又陌生,小时候经常看到大人在用,现在看见让人想起以前。”

  作为“中国那文化之乡”的隆安县,在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在条件成熟的村屯建设村史室,增进群众爱乡的情怀,让群众记得住“那”乡愁。

  近日,记者走访了该县那桐镇和城厢镇已经建成的几个村史室,发现其建设均力求节俭实用接地气,一方面综合利用村屯内原有建筑修缮改建,一方面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产业等内容,充分展现不同的文化内涵。

  那桐镇定典屯村史室由定典文化馆两间陈列室改建而成,以“蕉王飘香幸福定典”为规划定位,着重突出香蕉产业特色和“蕉”文化。

  那桐镇那桐社区村史室在社区办公楼一楼设室内展厅,并设有“四月八”农具节室外展厅,充分展示“那”文化内涵。

  城厢镇旺中村岜旺屯村史室在原有壮族传统民居基础上,以“修旧如旧”理念对一栋百年老屋进行修整,充分保护壮族建筑风貌,融合展示了“解元”文化、“那”文化、山水文化、光伏产业文化等特色文化。

  “在隆安,村史室建设并非政府的‘独角戏’,而是政府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大合唱’。”该县文体局副局长雷英章介绍,村庄的历史是村民的,乡愁是大家的共同牵挂,对这件事群众积极性很高。

  那桐社区村史室的建设印证了这一说法。该社区的村史室材料收集工作由退休老教师、地方名人等参与完成,历时近三个月,收集整理各类照片素材300多张、文字素材约4万字、农具和生活用品等50多件。

  村史室建成后,由所在社区、村屯负责后续管护工作,建立行之有效的日常管护机制。如那桐社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共同商议制定《村史室管理制度》和《村史室保护制度》。根据安排,村史室每天开放6个小时,安排人员轮流值班,做好每天的开闭、接待、保洁、设备维护等工作;在村屯举办重大活动时,安排讲解员对村史室进行讲解,让参观者更深入了解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