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越南特色商品店老板的故事

  “我在这里实现了创业致富梦,我已经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浦寨边民了。”原籍福建长乐市、在浦寨经营越南特色产品店的刘房章高兴地对记者说。

  十八年前,刘房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福建农民,山多地少的福建省,很多农民都有外出经商获取财富的传统,一个偶然的机会,刘房章的亲戚告诉他,边境商机多,于是刘房章怀揣一千多元人民币到了中越边城广西凭祥市闯荡。这一年是一九九六年,中越关系实现正常化的第五年。

  刘房章来到的地方叫浦寨,是凭祥市中越边境上的一个边民互市点,这里四面环山,与越南谅山省接壤,“那时的浦寨是私搭板房遍布,道路泥泞,但是这里汇聚了中国各地的淘金者以及越南大小商贩,交易物品多为中国的小五金、小家电、日用百货以及越南农副土特产品。”刘房章说。

  刚来的那阵子,浦寨在刘房章的眼中是杂乱无章的边贸点。交易地点就在一条水泥路两侧,既有四面透风的简陋“市场”、也有木棍支撑的临时帐篷地摊、甚至还有货主将货物丢在路边,坐在货堆上叫卖。“大客商们交易的是整车的商品,小商贩们则采取现场摆卖方式,交易成功后,越南商贩就把换取的中国货肩挑马驮或以拖拉机运回。”

  在这种热闹中,刘房章开始了浦寨的淘金历程。“最开始在街边推着小柜卖冰棍冷饮,香烟,后来租下边民搭建的一间铺面卖日用杂货品,最后做起了越南特色商品生意。”刘房章笑着告诉记者,“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是那段日子的真实写照。

  以前卖冰棍冷饮,赚的差价很低,卖出去一样东西才赚几毛钱,不过省吃俭用的他还是用三四年的时间挣到生意的第一桶金。有了一定的资金,他与爱人就开始琢磨着租个铺面,把生意做得更稳更大一些。如今刘房章和爱人总共经营3间铺面,雇了4个员工,全部经营越南特色商品。走进他的店里,各种越南香水、咖啡、干果、红木木雕、小手工艺品等琳琅满目,不时有客人来挑选商品,“现在的生意比较平稳,但租金很贵,一年一个铺面大概能有三四万的利润吧。”刘房章说。

  刘房章不喜欢别人称他为商人,“我只是个做点生意来养家糊口的小老百姓罢了,跟那些大老板可不能比。”在浦寨,身家上百万上千万的商人太多了,不过像刘房章这样经营着一两家铺面的还是多数。他们用心经营着铺面,也经营者自己的边民生活。刘房章的女儿正在上中学,学费及生活费的开支可不少,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开越南特色商品店的收入支撑。现在,刘房章用做边贸生意赚来的钱在凭祥买了房子,日子不知比十多年前好了多少倍。

  在这生活了近二十年,刘房章把户籍迁到凭祥,把家建在了这里,与家人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生活。十多年的生意往来,让他交了不少好朋友,同是在浦寨做生意王胜德是他的交朋友中的一位,“我们两家人经常聚在一起吃一顿饭,大家彼此都把对方当成自家人一样,他为人忠厚、老实、乐于助人,是值得深交的好朋友。”这是好友王胜德对刘房章的评价。而刘房章16岁的女儿在浦寨出生成长,能讲一口流利的“白话”,俨然已成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凭祥人。“别人经常问我,你长的不像本地人,不是凭祥人吧?我每次都会答道,我就是凭祥人。”刘房章乐呵呵地说道。

  当被问到以后是不是要把生意做得更大时,刘房章谦虚地说,以后的事谁都看不到,我都已经四十多岁了,做大生意要有头脑、胆识、资金,这些条件我都没有,还是好好把我的这几个店铺经营好吧。不过刘房章去年把他的侄子接到了浦寨,与他一起打理生意,“现在先让他熟悉熟悉生意上的事,等以后熟悉门路了再让他自己做,我当然很希望他以后在生意上做的比他叔叔更红火啊。”

  刘房章回忆中的浦寨旧貌如今已荡然无存。眼前大小高楼林立,中越两国重型卡车频频往来。浦寨成为广西最大的进口水果批发市场、中国面向东南亚市场最便捷的陆路通道和物流中心,这些繁华离不开一个个像刘房章这样的生意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