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细雨,农忙。
今年3月,在“万名干部进农家”主题实践活动中,玉林市以“春季惠农大行动”为主题,组织广大机关干部深入农村,传授种养技术,帮助农民规划发展定位,引导村民流转土地。目的只有一个——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
送技术催生新型农民
3月16日,在容县沙田柚产区容州镇千秋村,一场技术现场课将村民吸引了过来。现场十分安静,不少人还拿出小本子做起了笔记。授课者是来自县水果局的技术员廖远汉,他讲的内容是沙田柚标准化生产技术——花蕾期的管理。
近年来,千秋村利用山地、旱田种植沙田柚达3000多亩,成为“容县沙田柚优质生产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容县沙田柚生产基地”之一。千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兼村沙田柚协会会长丁海荣指着漫山遍野的沙田柚树告诉记者:“虽然沙田柚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但柚农的管理技术参差不齐。我们希望全村柚农的技术都可以在同一个层次上,以实现全村沙田柚的全面优质高产。”
为了满足群众对技术的需求,在“万名干部进农家”活动中,容县农业局、水果局等部门的20多名技术人员以一对一、手把手的服务方式,送来沙田柚标准化生产、改造低产沙田柚的技术。从此,田间地头的技术课屡见不鲜,廖远汉告诉记者:“种植沙田柚,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怎么做,都有一个标准。我的任务就是让柚农掌握这些知识,为此自己每周都要进村。”
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千秋村改造了1000多亩低产沙田柚种植基地,标准化生产率达到100%。沙田柚全年产量300多万公斤,实现了增产增收。2010年,千秋村荣获广西一村一品“广西沙田柚名村”称号。
同时,千秋村的干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开展农村技术大培训活动。村里添置了20多台电脑,建成村级多媒体教室,利用先进的网络教育技术,举办了沙田柚管护等实用技术专题培训班27期,培训群众1700多人次,形成农民人人争做科技能手、户户抢当致富能人的氛围。目前,千秋村共有200多人获得职能技能培训结业证书。同时,村里还利用党员中心户设立农家书屋3个,通过致富能手的结对帮扶、传授技术,带动其他农户致富,有力推动了共同致富。
集中服务定位发展方向
在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的宣传文化中心,“万名干部进农家”春季惠农集中服务点设到了这里。3月16日下午,记者在现场看到,农机、工商、农业、司法、兽医等部门都在此设点为农民服务,现场热闹得就像集市一般。
该市供销社主任苏楚辉正帮助一名老农将肥料搬上摩托车后座,在集中服务点,供销社正为农民提供配送肥料服务。苏楚辉告诉记者:“我们将肥料配送到田间地头,同时还保证配送的肥料都是优质产品,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村。”
村民林思怡很满意这样的服务:“在服务点,我们不用出村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我觉得干部进农家还是挺实在的。”
在“万名干部进农家”活动中,传授现代农业技术是一个重要项目,但罗政村比较特殊,它是“全国生态旅游示范村”、“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全国生态家园建设先进村”,在发展生产上已有一定的基础。村民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整村发展的方向、定位。如何让这个“名村”实现更大的发展,成为干部群众的一道难题。
为此,北流市各职能部门索性直接在罗政村设立集中服务点,现场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经过干群的努力,如今,一个富裕的工业化新村正展现在人们眼前。村支书钟耀荣告诉记者:“去年,仅一年时间我们村就引进了38家板材加工厂、6家针织厂、10家米粉加工厂,同时还兴建了提子、果苗等6个农业产业化基地。”
目前,罗政村已建有50多间工厂,年产值达到1.6亿元,吸纳劳动力800多人。去年,罗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216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罗政村还建设新农村环村与农业道路62公里,建设了村办公楼、村文化广场、村公园、假山、古荔园、接力楼、西竺湖,促进了农家乐旅游的发展。
土地流转拓展增收空间
福绵管理区福绵村大江垌,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塑料棚里,满是正在茁壮成长的香蕉树。
在“万名干部进农家”活动中,进村干部以推进“土地流转”为切入点,使传统分散耕种向规模经营集中。目前,福绵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687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6.3%,实现了整村土地流转。
福绵区农业局政秘股股长蒋拥发与有着“香蕉种植大王”之称的胡义东结成了对子。在蒋拥发的指导下,胡义东承包500多亩土地建立了连片的无公害香蕉高产示范基地。这些流转的土地每亩年租金700元左右,每年给村民增加收入118.09万元。
土地流转后,有力促进了福绵村农业向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其中,仅香蕉种植面积就有728亩,占全村土地流转面积的43.2%;甘蔗种植737亩,占43.7%。福绵村成为了福绵区乃至玉林市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模经营、现代农业等示范样板点。
土地流转让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解放了生产力,经济收入模式呈现多元化。结对的干部还积极帮助村民联系就业,催生了新一代“农业工人”。转移劳动力的人均年收入达6000多元,是种田收入的10倍。
同时,福绵村兴办了服装水洗厂、铸造厂、成衣加工厂等企业250多家,年创税利200万元。这些企业,不但吸纳了本村的劳动力,还吸收了村外农民工1万多人就业,有力带动了农民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