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的藤草、丢弃的玉米须叶这些平常不入眼的东西,却可以出口创汇。”走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乡新苏街上,到处可以看到与编织有关的各种原材料和编织样品。
日前,该乡60多岁的韦彩娥正在与7个同伴为编织品上膜。这是工艺品的最后一道工序,上好膜后,就可装箱直接出口到欧美国家。韦彩娥说:“年龄大了眼睛不好使,每天可做300个左右,一天可赚18元,年轻的每天可赚20多元。”据介绍,在农闲时节,如果一家三四个人编织,每个月可赚上千元。
都安的编织业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仅供自己使用。上世纪80年代初,地苏乡韦氏两兄弟和几个年轻人,带着这些编织品闯进了广交会。环保又别致的编织品深受外国朋友的喜爱,从此敲开了出口的大门,产品也由原来的竹帽慢慢扩大到现在的各种藤编,共有1000多个品种。
近年来,该县创新机制,大力推广科技培训、编织技术指导等活动,激励农民工参与工艺品的生产和加工,全力打造“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之乡”。目前,该县编织产品已远销日本、美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编织产业遍及14个乡镇,其收入持续增长,成为该县农民的主要收入之一。 据统计,2008年该县编织工艺品出口额达10352.19万元,上交税金883.68万元,同比增长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