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致富领路人”

  10年前,地处蒙山、金秀、平南交界的蒙山县夏宜瑶族自治乡芦山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加之村民纠纷多,村“两委”班子常年瘫痪,村官没人当,村务无人管,整个村子人心涣散。10年后,芦山村不仅村容村貌变好了,还摘掉了经济发展在夏宜乡倒数第一的帽子。说起这些变化,村民们都说,多亏有了“致富领路人”。

  1999年冬,芦山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对此次换届选举,乡里的领导特别头疼,芦山村不仅纠纷多,党支部、村委会多年来处于瘫痪状态,上访、赌博、打架、偷盗事件时有发生,而且经济落后,人均每年纯收入不足270元。经过慎重考虑,夏宜乡党委最终决定任用会干事、思想活跃的莫国璋、欧兆杏、潘德新三人为芦山村村委主任、村党支部书记、文书。

  2000年农历正月,过年的喜气还没淡去,新上任的村委会就在全体村民大会上承诺:“3年内,修通到乡政府的公路,通电、通电话!”

  村官们的承诺掷地有声,村民们为之一振。可仔细一想,多年来想都不敢想的工程,要在3年内完成,谈何容易?山大沟深的芦山村,从来就没有过一条像样的出村道路。从芦山村到乡政府5公里的路程,徒步一个来回需要3个小时,村民被牢牢地“困”在山沟里。“别说汽车,很多村民连摩托车都没见过!”莫国璋回忆当时的交通情况时说,尽管村民兵营有两辆自行车,但通常的情况是人扛车比人骑车的时间要长得多。

  就在村民们半信半疑的时候,莫国璋已经召集村里的26位党员,商量起如何打开村里贫困局面的会议。

  2000年春天,村里26位党员先干起来。每天他们总是第一个来到工地,晚上清理完现场又总是最后一批离开。修路要占用一些村民的田地,莫国璋10多次带着村干部上门协调。为保护路边的庄稼,他和党员们还把炸飞到田地里的碎石一块一块拣出来。经过全村人半年苦战,全长5公里、宽6米的公路终于修到了乡政府。

  尝到路通的甜头,村民的积极性更高了,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就在道路紧张施工的同时,该村又铺开了另外两项承诺工程——通电、通电话。

  在莫国璋的多次争取后,蒙山县电力公司同意给拉电线,但电线杆要芦山村自己立。村委又一次召集党员,由党员带头,发动村民出劳力拉电杆。一个月后,电就通到了芦山村。

  有了电,2002年底,芦山村又开通了程控电话,结束了没有电话的历史。

  当初,村委上任时立下“三大工程”的军令状就已经出乎村民们的意料了,更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三大工程”竟如期完工了。这让村民们雀跃不已,村党支部和村委也进一步赢得了群众的信赖与支持。2002年,莫国璋连任村委会主任,潘德新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容村貌变了,不等于芦山村脱贫致富了。村委一班人认定,要改变芦山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大规模改造土地,使农业主导产业大发展,“靠山吃山”。

  2002年,国家推行退耕还林政策。通过多方面调查,他们了解到种植毛南竹很赚钱,而且见效极快。于是,村里组织村民到桂林兴安县参观学习,回来后在自家山头种下毛南竹。如今,村里每亩毛南竹每年收入4000元。

  2005年,庐山村被列为自治区首批整村推进政策的扶贫村。这对芦山村是一个摆脱贫困的好时机,同时也充满着挑战。

  正当芦山村的村官们在苦苦寻找芦山村的发展项目时,村外传来了不少农民靠种桑养蚕发家致富的信息。莫国璋和潘德新带领村民到村外种桑养蚕户了解情况后,决定带动全村大力发展种桑养蚕。

  然而,不少村民心存疑虑,担心不会成功。为了消除村民的疑虑,莫国璋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结果第一年,他就增加收入近万元。看到村主任尝到甜头,村民纷纷效仿。目前,芦山村有123户种桑养蚕,种植桑叶面积300多亩,每年每户增收1.2万元,桑蚕业一跃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村民致富了,芦山村小学也换了新颜。2005年,一幢两层高的小楼拔地而起,图书室、多媒体教室一应俱全,还建起一个标准的篮球场。   

  现在的芦山村,群众人心思富,学技术、比观念、谋发展蔚然成风。

  贫困村的发展除了要有好路子外,还必须解决好内部矛盾。芦山村与其他县市接壤的边界较多,经常与邻县发生山界纠纷,这是县、乡两级领导多年来颇为头痛的事情。可自从这一届村委上任后,纠纷少了。

  2004年,芦山村发生一起跨县市的山林纠纷,两村人剑拔弩张,差点发生斗殴事件,时任村支书的潘德新立即赶到现场,劝住芦山村的村民,告知大家只有通过法律途径才能解决纠纷。一触即发的群架事件平息了。

  当问到解决纠纷的良方时,潘德新笑道:“没什么秘诀,首先你要站得正,不能偏袒任何一方,秉公办理。如果靠语言解决不了,我就会带上两斤米酒,分别与纠纷双方对饮,在酒桌上解决。”

  正是因为这种改变芦山村经济落后面貌的决心,芦山村的党员们在村里有着极强的号召力。

  10年过去了,如今的芦山村已不再是过去的贫困村,在村党支部、村委的带领下,村民们不仅脱了贫,还拥有了110辆摩托车和3辆小汽车。2007年,芦山村经济总量排在夏宜乡6个村中的第3位;芦山村党支部连续5年获得“蒙山先进党支部”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