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乡“三王”的发财经


  多年来,凌云县玉洪瑶族乡积极引导农民大做“山”字文章,依托地理环境和早晚气候温差大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涌现了一批农村经济致富带头人。

  “科技大王”肖尘

  肖尘,1985年高中毕业,正是他才茂力壮时,看到市场上西瓜非常畅销,他说干就干,自筹资金1000元,在自家荒山上开荒种植10亩柑果,并套种了西瓜,由于缺少管理技术和经验,血本无归。1987年秋,他把自家3亩冬闲田全部种上大白菜、介兰菜等,经过他的精心管护,当年就挣5000多元,第一次看到了赚钱的希望。次年,他实行菜辣、西瓜、甘蔗套种,亩收入达5000多元。“野心”勃勃的他不满足于现状,自费订阅《南方科技报》、《农村百事通》、《农村新技术》等科技书刊学习。在信息时代,他自己买了电脑,经常上网查看有关种植方面的技术和信息,并自费到桂林、荔浦等地走访育苗大户、拜师学艺。学成归来后,对他自己育的3亩苗甫进行精心管护,苗长势很好,当年苗木收入就达6万多元。

  2002年,肖尘开始打造100亩柑果示范园,连片种植。他的想法不是为自己而种果,是为了解决一些困难群众的生活安置问题,在自己的果园里修建了民房,还建起了水柜、猪圈、沼气池、储粪池、输粪水管等配套设施。并安置了6户困难户,他采取自己投本,与群众分成的管理模式。在果园的护理上他采取了“水--猪--沼--果”的科学管理模式,由于技术过硬,如今果树已经开始挂果。今年他还在柑果园里套种西瓜,仅卖西瓜就收入近2万元。由于他学到了技术,不管是在蔬菜、西瓜、柑果、蘑菇等方面,他都能比别人种得好。在他的辐射带动下,玉洪的农民如今吃上了蔬菜、柑果、蘑菇等种植技术饭,腰包都胀了,肖尘也先后被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评为“自治区农村科技致富能手”、“依靠科技致富的领头雁”、“科技种植专家”、“瑶乡柑王”、“瑶乡菇王”、“百色市优秀共产党员”。

  “茶王”杨启清

  被授予“自治区科技创新种养先进个人”、“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个人”、“市农村人大代表‘八带头、八个一’活动先进个人”、“凌云县农村脱贫致富能手”的玉洪瑶族乡合祥村民兵营长杨启清,1986年,带领群众开荒种植茶叶,当年种了4.5亩茶叶,3年后亩产收入500多元。从此,他看到了发财的机遇,把茶园面积扩大到40亩,年收入超万元。2000年,他从福建引进产量高、采摘期早而适应水田种植的“福云六号”和“福鼎大毫”两个品种试种5亩,喜获成功,亩产值高达2000多元。他种茶成功赚钱的消息传开后,群众纷纷跟着他干。该村到目前为止,共种茶叶3850亩,其中杨启清个人拥有茶园665亩。为了让群众种出来的茶不愁销路,他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建起了茶叶深加工厂,购置了加工设备,现他的“绿色银行”年创利润近10万元,成为了凌云县名副其实的瑶乡“茶王”。

  “枇杷王”李行团

  凌云县玉洪瑶族乡合祥村小洞屯李行团,1994年,他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大好机会,选择退伍回乡置业。1995年他开始开荒挖茶梯种茶叶,经过两年努力,他家就种了25亩的茶叶,如今已进入丰产期,一年下来,有近5万元的收入。1998年,他又种植椪柑15亩,2001年开始挂果,由于缺少管理技术,收成不大,他自费到四川等地考察取经。当时在四川他见那里种的红五星枇杷挂果很好,又卖得价钱,何不引进试种呢?他分析了四川和当地的气侯条件,觉得相差不大,于是决定引进300株的红五星枇杷苗回来试种,如今他成功了,在今年该县举办的茶文化美食节上,他的红五星枇杷果,深受客商青睐,还卖了12元/公斤的好价钱,今年仅枇杷就卖得了2万多元。学到技术的他,着手对自家15亩椪柑园进行低产改造,现在挂果势头很好,以后年年都会等着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