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柳州市环江滨水大道开通后惠民效应关键词:变化

“彩虹”架通途“盘活”致富路

32.jpg

 

  日前,我市全长约30公里的环江滨水大道全线通车,让市民们欣喜万分。连日来,大家或三五成群相约骑行,或是呼朋唤友前往合影留念。不少市民评价:这条高品质的休闲旅游景观大道,将柳州这座“拔地奇峰画卷开”的独特山水风貌,以及百里柳江清澈碧绿 、风光旖旎的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条风景道,盘活全盘棋。环江滨水大道开通后,路畅通 、民增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惠民效应,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词便是:变化。近日,记者走访规划建设部门以及环江滨水大道全线,深入感受这条风光长廊“变”的内涵。

  规划一盘棋:“变”成风光长廊

  从市规划部门了解到,环江滨水大道设计范围地处莲花山与柳江的连接区域,道路沿线分布着17个大小村屯和13块待开发用地,这里自然气息浓厚,林茂鸟鸣。村屯中的村民们与柳江同呼吸,与土地共生存。根据我市“一心两城”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环江滨水大道规划区域位于三门江森林公园周边,一边临水,环抱群山,位于我市城市绿心莲花山风景区旁,在柳州城市生态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效用。

  据了解,环江滨水大道距离柳东片区中心约5公里,距离老城中心约10公里;以西与城中区相连,自西向东串联起数个村庄,东面与柳东新区相接,是城中区与柳东新区的重要连接地,也是我市未来主要的景观道路区段。根据《百里柳江景观控制性详细规划》,环江滨水大道位于“绿色文化——山水生活文化景观区”,是百里柳江中唯一以“山水生活”为特色的规划区域,集中展示了柳江的自然风光和生态之美。

  环江滨水大道过去都是土路,较为难行。我市从生态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景观保护与提升方法,在保护柳江秀丽山水风貌的前提下,依托环江滨水大道通车的契机,积极引入游憩设施系统,建立线性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在保留周边土地自然风貌的同时,创造柳州新的休闲旅游方式,满足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建设需求。

  当前,我市正在加快柳江滨江旅游资源的开发,积极招商引资打造百里柳江观光项目,在精心规划“棋盘”的前提下,稳健“落子”,旧土路“变”成了如今的风光长廊。

  激活一江水:“变”出经济能量

  修路,修通的不只是行走的路,更是一条致富的路。路修好了,游客多了,农家乐了,也“变”来了商机。记者走访环江滨水大道沿线发现,村民们从修路中看到了商机,先后在滨水大道两旁建起了农家乐 、民宿,为游客提供农家饭菜和住宿。

  “修好门前路,就如同撬开了致富门。”环江村村民冯远辉对修路带来的便捷与经济新能量感触很深。他说,在没有建成环江滨水大道之前,村民到市区需要花费四五个小时;如今,到市区的时间还不到1个小时。“自家种的菜,养的猪 、鸡和池塘里的鱼,都是生态有机食品,这不单能卖个好价钱,还能让游客回忆起童年时的味道!”冯远辉高兴地说,“坐在家里也可以挣大钱了。”村民王国平准备开的农家乐,位于环江滨水大道旁的小码头边。虽然地理位置不错,但之前受道路难行的影响,客源很不稳定。环江滨水大道通车后,王国平高兴极了:“路修好了,交通方便了,人也多了。估计收尾工程弄好后,来游玩的客人会越来越多。只要肯干肯动脑,生意一定会‘烘’起来。”受益于环江滨水大道的不仅是王国平,还有杨元菊。如今,43岁的杨元菊已经完成从农家女到女老板的华丽转身。“以前除了去外面打工外,我们只能在家吃‘泥土饭’。现在路修通了,来观光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也可以吃上‘风景饭’了。”杨元菊的农家乐,在道路修好的时候建了起来,过年时已开始盈利。

  沿着环江滨水大道一路前行,记者看到不少村民拿着自己种的菜花 、葱花 、红薯等在路边摆起了小摊。不少骑自行车返回的游客,随手捎带一把“土货”回家。

  “没有好的环境,再好的点子也‘点’不亮这一片乡村旅游。”冯远辉颇有感触地说,往后,他们要一边“脑洞大开”拓商机,一边要更好地保护这一方难得的绿水青山。

  打造大梦想:“变”得宜业宜居

  美丽乡村、青山绿水、道路畅通、村民安居乐业。环江滨水大道通车,正在逐渐改变着村民与市民的生活,让柳州变得越来越宜业宜居。

  “我的父母住在河东村,原来回家的路都是土路,异常难走。环江滨水大道通车后,我开车回家一路畅通,可谓巨变。”城中区龙城路一家公司的职员朱小姐笑着说,“现在我恨不得天天回家住,呼吸乡村的新鲜空气。我的家人正在商量将老房子重新装修,开设乡村旅馆。”环江滨水大道通车后,原本偏僻的村庄依托青山绿水好环境,变成了宜业宜居的好地方。像朱小姐这般有想法的居民,并不在少数。

  说起宜居,常常在环江滨水大道上散步的村民廖大爷有朴素的认识。他说:“我以前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个安居之所。现在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了。按照年轻人的说法,我们将村里房子整理一下,就是一幢幢的独栋别墅。”环江滨水大道还没有建起来的时候,村民们身体不舒服也不愿意去市里的大医院看病。因为村民们觉得,道路颠簸不平,出去一趟,回来又要一趟,十分不便。本来是小病,来回一颠簸就可能变成了大病。

  “以前,我儿子总叫我搬去市里面住,我不愿意去。现在路通了,我随时可以去市区看孙子了。如果生病了,救护车也可以很快开进来。”廖大爷说,“现在,儿子不仅不催我搬出去住,还常常回来陪我。他还和我商量,要开发家门口的几亩田地,搞个草莓种植园……”夕阳西下,环江滨水大道被落日洒下的余晖镀上了一层金光,显得静谧而温馨。细细聆听,暖暖的春风中传来村民们忙碌而满足的欢笑声。当环江滨水大道这条产业路、致富路、生态路、小康路蜿蜒穿行在村落间,变化的不仅仅是乡村的交通与环境,更多的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及村民们对未来生活更高层次的憧憬。

  记者江宏坤覃科梁莎莎侯静雯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