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县做好“工农旅”融合文章 开启大石山区“致富密码”

  都安瑶族自治县是“九分石头一分土”的大石山区,石山面积占全县面积的89%。近年来,都安县积极探索“靠山吃山、富山养山”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大力挖掘大石山区资源,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抓手,促进现代工业、种植养殖业、休闲旅游业在大石山区遍地“开花”。

  立足“开发”,让工业“强”起来

  都安县是全国岩溶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煤、铜、铁、锰、水晶、玛瑙、石灰石等矿产资源20多种。碳酸钙理论蕴藏量达10亿吨以上,重质碳酸钙理论储量达5亿吨以上。都安着眼建设广西千亿碳酸钙产业基地核心区和循环经济区目标,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推进碳酸钙产业建设发展,建成碳酸钙产业园区——河池·都安临港工业区,初步形成水泥建材、碳酸钙相关产业等广西重要建材和碳酸钙产业基地。目前,都安有持证开采碳酸钙企业19家,其中,规上企业4家。2021年,全县碳酸钙加工产业实现工业产值8亿元。

  聚焦“整合”,让农业“兴”起来

  抓好葡萄种植,串起“致富果”。都安充分利用大石山区独特的地理资源和气候优势,结合实施大石山区石漠化治理工程,大力扶持和培育毛葡萄产业,实施毛葡萄“万千百”工程,打造百里长廊万亩毛葡萄园,围绕“生态示范村屯+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片”的总体思路,同步建设红水河沿岸毛葡萄抗旱设施,完善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形成“镇有千亩基地,村有百亩基地”发展格局。建成毛葡萄产业现代化示范区,获得毛葡萄有机产品认证基地5个。目前,全县毛葡萄种植面积6.4万亩,年均产毛葡萄鲜果6200吨,加工后产业产值达1.2亿元,产业辐射带动农户2816户11364人,实现人均增收650元以上,毛葡萄已成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抓好蜜蜂养殖,酿出“幸福蜜”。结合大石山区植被茂盛、蜜粉植物较多、生态环境适宜中蜂天然放养等优势,都安把蜂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和区域增收的特色产业来抓。形成“政府扶持、企业牵头、‘三户’参与、滚动发展”的蜜蜂产业发展新模式。由政府提供资金,企业实施并提供技术跟踪服务,“三户”参与管护,由“村集体+蜂场管护者+产业服务企业”三方按4︰2︰4比例分配收益。截至目前,全县建成300个标准化生态蜂场,标准生态放养蜜蜂12000群,辐射全县19个乡镇112个村,带动1206户“三户”人员5427人增收,人均增收600元以上。

  抓好种桑养蚕,织密“增收网”。紧紧抓住“东桑西移”和“东绸西移”的机遇,着力发展壮大蚕桑产业。全面推行“龙头企业+蚕农合作组织+专业化小蚕共育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进龙头企业盛都丝绸有限公司,通过政企联动发展“第一车间”,把“扶贫车间”建在田间地头,建设小蚕共育基地12个,建有大蚕房49个。出台蚕桑产业扶持政策,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在桑苗供应和蚕房建设等方面给予补贴。同时,为有一定规模的种植户实行贷款担保和政府贴息支持。2021年,完成低产桑园改造0.3万亩,桑蚕饲养量18.7万张,产茧量7363.7吨,同比增长15.06%,售茧收入31588.48万元。目前,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5.38万亩,建成百亩以上示范基地12个。

  注重“建设”,让旅游“火”起来

  以农兴旅,全面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2021年以来,都安以板岭乡永仁村为试点,规划打造以合作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等为主要载体,集循环农业、智慧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涉及面积6470亩,覆盖24个村民小组。项目按照“两带串三片,两河映八景”的格局,将农业产业与文游产业无缝对接,一产规划将稻米、鱼虾、蔬菜、花卉、林果种养向果蔬采摘、自然研学、农事体验、节庆活动延展;二产规划通过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加工开办观光工厂、体验工坊;三产规划以乡村风貌改善、民宿建设为着力点推进乡村旅游观光、生态康养、科普教育、红色旅游,实施三产融合的村庄发展新模式,着力构建农文旅全产业链,打造生态田园综合旅游服务品牌。

  以旅强农,全力打造“龙布日出”旅游品牌。联合腾讯公司在隆福乡大崇村实施“龙布日出”文旅项目,该项目共投入资金600万元,建成硬化路3.3公里、登山步道158米,建成14间客房,成功打造龙布日出、龙布星空、龙布十八湾、龙布天上水、瑶家神社、红军哨所等“网红”景点。创建“龙布日出”公众号进行宣传和推介,日均浏览量达1000余人次,“龙布日出”享誉区内外。大崇村村民借助龙布景区旅游平台,依托种养合作社,推销农家特色土特产,带动当地跑山鸡、瑶山羊、核桃等产业发展。截至目前,景区共接待游客6260余人次,旅游收入276.79万元,纯利润45万元,村民从中获得分红20.6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