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都安瑶族自治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强监测
抓帮扶排除返贫风险有实效
2021年7月,高岭镇五峒村上圩队村民韦梦莹的父亲因病辞世,这让即将进入大学的她备受打击。
“感觉天都塌了。”韦梦莹愁眉不展,父母早年离异,家里只有父亲一个劳力,家庭条件一直不好。他们家直到2019年才通过县里的“贷牛还牛”产业扶持政策实现脱贫摘帽,如今家庭的变故,把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她的肩上,这让她和读中职的弟弟对能否顺利返回校园担忧不已。
幸好在韦梦莹的父亲住院治疗期间,村里就了解了这个情况。“有患大病、劳动人口少、子女在读开支负担重等情况的家庭,一直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五峒村党支部书记黄若宝说。2021年5月,村里经过逐级公开公平公正认定,已经把韦梦莹户纳入脱贫不稳定户。变故发生后,村里立即帮她们办理了3000元的民政临时救助,同时,帮助姐弟俩办理的“雨露计划”资金3000元也得到成功发放。
“通过评议,韦梦莹两姐弟已经被纳为低保A类人员,每人每月可领350元低保,学校也根据她们的情况给予生活上的补助,一定能让她们顺利完成学业。”谈到两姐弟将来的发展时黄若宝说。
县领导探望韦梦莹家属。
这是都安健全防贫监测帮扶机制的一个缩影,2021年以来,都安围绕“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的工作要求,组织全县帮扶干部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大排查,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实现了自下而上、从上到下的双向监测,每月都对“三类”(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困难户)人员进行排查,截至2021年11月,通过落实健康、产业、就业、教育、公益岗位和综合保障等帮扶措施,共为全县2240户0.98万人排除了返贫致贫风险。
稳岗位
保就业巩固民生之本有实招
每天早上,澄江镇仙埌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户辛丽红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再到社区的政务中心上班。辛丽红说:“学校和工作地都在小区里,走路几分钟就到,十分方便。”
工作中的辛丽红。
辛丽红原来住在拉烈镇崇业村,是全县最偏远的村子之一,交通条件十分落后,来一趟县城就得花上一天的时间。2018年9月,因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辛丽红全家搬到了县城区附近的仙埌社区,该社区是都安搬迁人口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安置房64栋4960套,安置了来自全县18个乡镇200个村的4678户1.99万人。
2020年以来,由于疫情和家庭原因,辛丽红一直都无法外出务工,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丈夫打工维持,家庭存在返贫风险。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社区结合实际情况,给她安排了一个可以在“家门口”就业的公益性岗位。“现在主要负责社区综合业务咨询和办理的工作,上班时间也不长,能够照顾家里,每个月还有1500元的收入。”谈到新工作,辛丽红十分高兴。
忙碌的扶贫车间。
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都安将培训和就业服务作为后续扶持的重要内容,及时按需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并在安置区建成12个“扶贫车间”,吸纳搬迁困难群众1494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与此同时,都安还积极借助东西部协作平台,加强劳务协作,狠抓就业培训,落实跟踪帮扶,促进稳定就业。截至2021年12月,全国防贫监测信息系统已标识全县脱贫人口外出务工人数7.97万人,全面完成国家下达不低于2020年务工规模的任务。
“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暨东西部劳务协作招聘会。
抓产业
促发展带动增收致富有实效
入冬以后,地苏镇拉棠村村民韦克变得更加忙碌,这几年,他通过自养母牛繁育牛犊滚动发展的方式实现脱贫摘帽,在尝到甜头后,他决定扩建牛舍,扩大养殖规模。
韦克饲养的“牛王”。
“按照现在的长势,到2022年6月,就可以出栏20多头牛。按一头1.5万元售价计算,扣除成本,一年能赚到20多万元。”谈到未来的发展,韦克充满信心。
地苏镇肉牛养殖户正在投喂饲料。
自都安探索“贷牛(羊)还牛(羊)”产业扶贫模式以来,牛羊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都安下大力气布局全产业链,在持续谋划推进牛羊产业全产业链的基础上,投入资金3.09亿元用于全县248个行政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及奖补2016—2020年脱贫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并在全县19个乡镇建设规模养殖场、牛羊栏舍发展牛羊产业。2021年,全县肉牛出栏4.3万头,肉羊出栏29.03万只,生猪出栏35.6万头。
澳寒羊新型全自动化冷链加工厂。
立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都安以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着力发展牛羊、桑园、“三特”水果等“十大百万”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预计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7元,同比增长10.5%。
都安将继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持续跟踪脱贫人口收支变动、“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巩固状况,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动态清零。继续在稳就业上下功夫,加大劳务输出组织力度,继续办好就业帮扶车间,扩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范围,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多渠道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大力推动扶贫产业融入优势特色千百产业布局,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脱贫户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