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不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做好领导体制、工作体系、政策举措、帮扶机制、发展规划、考核机制“六大”衔接,成立党委农村工作(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创新组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下设指挥部办公室和13个专责小组,形成“1+13”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机制。同时,指导市县参照建立相应机制,形成纵深推进、一抓到底的工作格局。
在全国较早完成区、市、县三级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并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818个,保持乡村振兴系统队伍稳定;进一步理顺党委农办、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局职能,形成“1+1+1>3”合力。
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完善和出台60多项配套政策,逐步构建过渡期“1+N”政策体系,推动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年轻和后备干部中,优先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实、综合能力强的1.76万名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选派60名干部担任县级工作队队长,选派3000多名选调生到村,打造冲在一线、干在一线的驻村干部队伍。
——加快推进产业振兴。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调整优化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完善推广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由快速覆盖向长期培育转变。
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发展,全区累计发展1499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05万个家庭农场、6.17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总结推广螺蛳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110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
持续培育“桂字号”农业品牌,“广西好嘢”目录遴选发布411个农产品,品牌总价值超过3200亿元,带动农村人口就业965万人次。
加强消费帮扶,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全区累计销售帮扶产品213.35亿元。
立足我区林果蔬畜糖等产业优势,大力推进“10+3”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新增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市有核心区、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园”的格局。
——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21年,我区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在全国率先出台乡村规划师挂点服务办法,共组织768名乡村规划师开展挂点服务,完成1800个行政村规划编制,工作进度位于全国前列。
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完成191万户问题摸排,创新“三个两、无动力、低成本”农村黑灰污水治理模式,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完成40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区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在90%以上;健全完善“村收镇运县处理”、边远乡镇“村收镇运片区处理”、边远乡村“村屯就近就地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农村保洁员队伍人数达17万余人,95%以上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持续开展“三清三拆”整治,严格实施农房管控,因地制宜推进村容村貌提升,完成7.39万个村屯基本整治和19.52万栋农房特色风貌改造。
推动形成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农村党员为骨干、农村居民为主体、村级其他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
——持续构建社会参与大格局。2021年,粤桂两省区协作进入新阶段。聚焦广西乡村全面振兴,两省区建立“乡乡、村村、村企”立体结对帮扶模式,建立健全自治区、市、县三级粤桂协作机构,从粤桂双方抽调精干力量,专职负责推进协作工作。
突出抓好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消费帮扶、人才支援、社会助力“五个重点”工作;持续推进“五个一批”建设,即发展一批乡村特色产业,改善一批乡村基础设施,提升一批乡村公共服务,塑造一批美丽乡村样板,开展一批数字乡村试点。
凌云县“泗水缤纷”农业与乡村旅游、环江民族文化三村四坊、资源县“红色老山界”田园综合体等一批项目相继建设,投入粤桂帮扶资金达17.08亿元,带动当地财政及社会帮扶资金实施各类项目460个,以“五个一批”建设为重点,在广西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点。
与此同时,25家中央单位、9112家区内和驻桂单位继续定点帮扶,1.85万家民营企业也积极参与,形成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