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融水:发挥乡土人才潜力助力乡村振兴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以产业振兴是物质基础,人才振兴是关键为主线,发挥乡土人才潜力,使之在广阔的农村大舞台的天空里“展翅高飞”,助力乡村振兴。

  筑牢温巢护“鹤”长

  “每天都有游人到我的店里买苗族银饰,销量不错。”在该县梦呜苗寨景区里的苗族非遗体验馆,马贵兵高兴地说。

  马贵兵是该县香粉乡人,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2021年11月28日,马贵兵被国家文旅部列为《2021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拟入选人员名单》公示人选。他数十年来用一颗匠心传承着手艺,用一双巧手锻造无数精品,多次获得市级、区级、国家级大奖,每年销售的各种非遗文化产品达1万余件,总产值达30万余元。今年以来,他开办培训班30期,培训学员2000余人,培养出师徒弟7名,带动群众实现就业超过7000人。

  这是非物质文化得到游人认可的一个缩影。

  该县有着多彩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近年来,苗绣、蜡染、苗族银饰等非遗文化存在传承和发展的困境,掌握这些技艺的传承人犹如“白鹤”一样珍稀,急需保护。该县通过建设非遗文化孵化基地让传承人免费入驻、挖掘评定非遗文化传承人并落实补贴、鼓励师傅带徒弟和开办学习培训班等方式筑牢呵护“白鹤”健康成长的温巢。2021年5月1日颁布《融水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从立法层面对非遗文化传承人进行保护。目前,融水建成非遗工作平台(基地)20家,认定县级以上非遗传承人137人,其中自治区级36人,国家级人1人。

  筑好金巢引“凤”归

  “如今融水的发展环境早已今非昔比了。”九年苦读,考上了广西中医药大学,来自该县融水镇的石秋香成了飞出大山的“金凤凰”,毕业之后曾在繁华的深圳打拼多年,最终还是回到农村带领村民种植红薯、做薯粉、收灵芝等,并以电商的形式,把农产品卖到山外,促进增收致富。

  “十三五”期间,该县以脱贫攻坚为契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近400亿元,三柳高速公路、罗洞二级路等交通要道相继通车,通村硬化路全面覆盖,再加上大量扶持政策的出台和和营商环境的改善,该县成了投资创业的热土,吸引了大量外出学成的学子返乡创业。“今年,我们在5个乡镇13个村发展红薯种植8000余亩,长期用工16人,五年来带动农民群众达12768人,总支付收购农产品金额5877余万元。”石秋香在获得柳州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奉献奖”时说。据统计,2019年来,该县接收各大中专毕业生档案5600多份,仅今年就发放小微企业贷款337万元,农民工创业及带动就业补贴275.8万元,涌现出像杨宁、石秋香等一大批“归巢”创业成功的“金凤凰”达500多人。

  筑就高台助“雁”飞

  “这次的行动学习,解决了我的大问题了。”在参加行动学习时,致富带头人谢秀萍说。谢秀萍通过项目规划、用地指标、产品定位、宣传推广等,成功在该县安太乡创建自治区四星级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解决了让她“想想都头疼”“大事”。针对谢秀萍的“大事”,县委组织部在今年的行动学习促进师培训班上,为她出谋划策“行动学习+乡村振兴”的大讨论,她的很多问题得到迎刃而解。12月,她的园区创建顺利通过自治区验收将获得800万奖补资金。如今,她的紫黑香糯种植基地已经发展到3000余亩,带动农户1120户,其中脱贫户248户,发放劳务工资300余万元、获得收购款600余万元,成为乡村产业振兴路上真正的“领头雁”。

  “无独有偶”该县杆洞乡的吴绍林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扶持下,探索农村电商发展新模式,让大量的农产品搭上了电商“快车道”实现飞速发展的目标。2021年,他公司累计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4000余万元,带动农户1800余户,为此,他成为广西唯一被评为2020年中国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的“领头雁”。

  该县以实施“阵雁”培育计划为重点,打造“头雁”领飞标杆,汇集各方资源搭建学习、园区、电商等一系列创新创业平台,帮助产业发展中的“领头雁”飞得更高,带到更远。目前,该县创建产业示范区215个,建成农业电商25家,培育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4家,培育“领头雁”6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