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广西民族地区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乡村振兴示范引领

  二、广西高质量推进民族地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和远景展望

  (一)“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农业农村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农村生活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均迈上新台阶,乡村“形、实、魂”全面提升,城乡融合发展基本显现,脱贫成果得到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农业农村现代化格局初步形成,现代特色农业强区建设向前迈出一大步。到2025年,乡村振兴建设达到我国中、西部民族地区靠前水平;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产业制成率占主导地位,形成一批产业集聚地;乡村产业基础和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融合实现重大进展,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优化到 13%左右;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大幅增长,实现比“十三五”末“双增千亿”目标,在全国第一方阵稳中有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赶超全国平均水平,实现比十九大前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xii]。

  (二)远景展望

  以干好“十四五”为重点,以前瞻十五年为远景,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蓝图,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阶段进程,对加快推进广西民族特色农业强区建设进行远景展望。到2035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根本性提升,大部分主要指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即排在全国前十位)部分优势领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即排在全国第一位),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农业开放发展的西南中南地区重要战略支点,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建成现代特色农业强区。[xiii]到2050年,在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一张蓝图绘到底,农业农村发展达到更高水平,与全国同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

  三、广西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措施

  (一)做优做强现代特色农业,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

  坚持乡村振兴示范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提升农村民生福祉,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关于农业产业提质工程,在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乡村振兴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二)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坚持以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强区建设为战略抓手,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不断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力,构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升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水平,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力争到2025年,广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4500亿元左右。

  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广西九张创新名片,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推进广西农业现代化的第一动力和第一生产力,重点推进现代种业等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提供全方位支撑,把农业现代化的技推广职能履行为目标,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条件建设,加快构建“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的“五有”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加强村级服务站点建设,力争每个行政村至少有

  (三)立足特色资源提升质量强农

  立足广西农作物资源丰、农业规模大、特色农产品多的特色农业优势,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大宗农产品供给的同时,推进传统产业“二次创业”,提高农业供给能力、供给水平、供给质量,推动农业产业经济结构更优、产能更优和向新兴业态发展,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新体系。

  1、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打造千亿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深挖产业潜力和市场需求,

  按照区域集聚、经营集约、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加强全产业链环节深耕细作和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增值利润,在巩固提升现已打造的6个1000亿元产业的基础上,将林下经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优质家禽等3个产业新增发展壮大成为1000亿元产业,力争全区形成粮食、蔗糖、水果、蔬菜、海洋渔业、优质家畜、林下经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优质家禽等9个千亿级战略性支柱产业子集群,到2025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规模(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大力实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升行动,推动产业形态由“优势产业”升级为“大产业集群”,营造要素有效集聚、资源高度集约的乡村产业生态。在重点打造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同时,加快发展壮大一批百亿元产业,形成以9个千亿级战略性支柱产业子集群为支撑和蚕桑、中药材、食用菌、茶叶等4个500亿元产业子集群为拓展的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新体系。力争“十四五”期间广西的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数量排在全国前列或西部省区前列。

  推进传统产业二次创业。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创建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示范基地,重点打造一批粮油加工集聚区,引进培育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广西香米”、“广西香糯”、“广西富硒大米”等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地方特色功能性食品和主食加工“老字号”。落实中央下达我区的储备粮规模,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粮食交易中心和中国(广西)-东盟粮食物流园区。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糖业“二次创业”,提升“双高”糖料蔗基地和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建设水平,推进制糖企业产能整合、品牌整合和技术升级,打造蔗糖全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高质量创建形成1150万亩糖料蔗保护区,糖业“二次”创业取得明显成效,白糖等市场话语权、定价权显著增强,糖业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新突破。

  2、加快推进桑蚕、水果、蔬菜等传统优势产业“蛙跳式”升级。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以遴选打造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抓手,加快推动蔗糖、果蔬、畜牧、渔业等上下游产业由非优势生产区域向优势生产区域集中,不断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以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为核心片区,以北部湾沿海渔港群为依托,以“4+4+3”国家级创建的战略联动为抓手,集中打造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北部湾现代渔港示范区。持续大力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增强珠江-西江经济带生态基础和持续健康发展能力,并以珠江-西江经济带生态农业产业带为主轴和纽带,促进广西农业东融发展,协同推进粤桂农业合作、产业协同、链条对接和乡村振兴。加快推进防城港市、崇左市、百色市资源整合、业态融合,连线连片打造沿边特色农业产业带,重点深挖东兴、凭祥、百色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边境口岸优势,积极拓展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等重要开发开放平台建设,做优做大西部地区农产品进出口主通道和区域性集散物流中心。全面衔接强首府战略的产业布局和功能拓展,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提升强首府在农业产业融合、农业功能融合以及农业开放开发中的龙头带动能力,打造强首府农业增长极。

  3、创新发展新兴经济业态

  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以自治区加快构建向海现代产业体系为统领,大力推进以渔业资源生态修复和区域性渔业综合开发为重点、以实施“蓝色粮仓”“海洋牧场”和“现代渔港”三大工程为抓手的蓝色经济发展,全面提升广西海洋渔业产业体系和产业优势。以“一湾(北部湾)三市(钦北防)”组团联动,大力推进现代化的公益性设施和经营性设施升级改造,加快打造产业集群化、渔港现代化、“港产城海”融合化和拥有12座渔港、渔船安全避风容量达1万艘以上的北部湾沿海渔港群;以现代渔业为基础、以沿海渔港群为龙头、以北部湾城市群为依托、以乡村振兴为载体,做大南珠产业、钦州大蚝和防城港海产品精深加工,规划建设海洋公园、渔港休闲专区和疍家文化村落,加快打造集渔船避风补给、鱼货加工交易、疍家文化传承、滨海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级渔港经济区;以精耕滩涂、深耕近海和进军深远海“三向并进”,大力发展滩涂养殖、深远海养殖、海洋捕捞和海产品生鲜冷链,重点推广“增殖放流+人工鱼礁+藻场移植+智能网箱”模式和深海抗风浪网箱生态养殖,加快打造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全区海水产品产量达250万吨,海洋渔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渔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占比实现比“十三五”末翻一倍。

  提升发展绿色经济。推行生态环境、绿色生产、产品质量环环相扣的发展方式,推动广西的生态优势加快转化为农业绿色发展新经济体系,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服务。以大力发展“三型”农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促进现代特色农业向“生产绿”转型,以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现代特色农业向“产业绿”转型,以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促进现代特色农业向“产品绿”转型。实施节水节肥节药农业工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工程、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和种养游结合型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力争到2025年,实现节肥节药生产技术推广覆盖面达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达88%以上、畜牧大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

  加快发展银色经济。充分发挥广西发展银色经济的广阔市场空间和巨大潜力,主动抢占银色经济发展先机。以广西得天独厚的生态山水、经过8年持续建设的“美丽广西”清洁田园生态乡村为基底,依托极其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富硒资源、森林资源,在全国率先打造农业康养、生态山水康养、季节性康养相结合、成集群的全域康养省区,加快发展以富硒农业、健康食品、道地药材、民族医药、森林养生、休闲旅游、乡村度假等为产品的康养长寿产业,进一步提升世界五大长寿乡之一巴马、国家首批13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之一桂林、中国首个全域长寿市贺州等康养胜地的龙头地位和市场影响力,重点打造一批健康养生基地、长寿生态村落、山水康养特色小镇和中心城市群城市1小时康养农业圈,整合推出一批康养长寿旅游目的地、富硒农产品优选地,在全国主打和擦亮“壮美广西·康养寿乡”品牌。

  创新发展土色经济。充分发挥广西丰富的岭南文化、边关文化、海洋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优势,突出“土香土色”和“乡土乡愁”,打好“特色”这张牌,大力开发一批壮乡特色浓郁、广西“味道”纯正的“三品一标”的乡土特色产业产品。充分挖掘和引入地方历史、地理、文化、生态等价值,重振“南方黑芝麻糊”“广西金嗓子”等产品记忆,升级打造螺蛳粉、桂林米粉、百色芒果、梧州六堡茶、横县茉莉花、永福罗汉果、容县沙田柚、荔浦芋、陆川猪等地域性特色产品,深度开发花山岩画、龙脊梯田、壮族“三月三”、钦州坭兴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农耕文明、民俗节庆和传统工艺类乡村特色产业,以舌尖上的原汁原味来带货,以乡愁上的乡土气息来留客,推动从产业“特”到产品“特”、从质量“特”到乡愁“特”的全面加持,促进地方名特优农产品的特色升级,在全国创新打响土色经济品牌。

  4、提升农业园区和一村一品建设水平

  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高质量建设五年提升行动,开展新一轮5年建设。力争到2025年,新增创建300个自治区级示范区,全区形成1000个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600个县级示范区、3000个乡级示范园、15000个村级示范点。示范区建设重点转向高质量发展、转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向城乡融合发展,丰富创建内涵,提升创建标准,持续推动示范区产业升级、技术升级、改革升级。在示范区基础上积极升级争创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产业强镇等国家级产业平台。推动每年再新增10个以上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园、每年再培育8个以上自治区级田园综合体,力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数量稳居全国第一,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数量居全国或西部省区前列,逐步建成以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为基础、以国家级园区为龙头、自治区级园区为骨干、市县乡村级园区为补充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梯次推进体系。培育打造一村一品。开展农业强县强镇强村创建,强化县域经济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强化镇村经济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集群,在推进建设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亿元村的基础上,加快打造一批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00亿元的农业百亿元县。力争到2025年,全区培育百亿元县5个、十亿元镇5个、亿元村10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数量居全国或西部省区前列,村一品格局基本形成。

  (四)强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强农

  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业现代化全过程,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加快构建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业健康持续、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绿色经济体系,促进从“生态绿”到“生产绿”“产业绿”“产品绿”的农业绿色发展崛起,实现以绿色换速度的更高质量发展。

  1、加快农业绿色发展

  全面推行绿色清洁生产。实施清洁生产计划,制定农业清洁生产指南,明确市县任务,对农业企业自愿性、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及验收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强化目标责任制,将清洁生产工作纳入对市县节能考核、环境保护责任及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各地加快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减少和避免污染物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创新农业绿色发展机制,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创建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主推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推行“统防统治”,绿色生产方式,持续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创新推广“微生物+”生态养殖,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兽用、渔用抗菌药物。创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持续在西江干流等重点江河沿岸区域开展沿岸生态农业产业带建。

  2、推动特色农业集聚发展

  围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体系,打造一批龙头引领、链条完善、集约发展的产业集群[xiv]。大力实施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以及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行动,实现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蔗糖、果蔬、畜牧、渔业等上下游产业由非优势生产区域向优势生产区域集中,由点状、散状向带状、块状集聚,集中度大幅提高。小散乱局面基本扭转。一批千百亿元农业产业集群显现,差不形成粮食、蔗糖、水果、蔬菜、渔业、优质家畜等6个千亿元产业,桑蚕、中医药、油茶、优质家禽等4个500亿元产业,休闲农业发展成为超过300亿元产业,食用菌菇类发展成为200亿元产业,茶叶产值超过100亿元,基本形成广西乡村振兴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新格局。到十四五规划末,多个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优势地位凸显以及展现一批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品牌,如广西的蔗糖、水果(芒果、火龙果、荔枝、龙眼、香蕉、菠萝、杨桃、沙田柚、沃柑、大果山楂等)、桑蚕、秋冬菜、优质鸡、近江牡蛎、罗汉果、茉莉花(茶)、六堡茶等多个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其中,蔗糖产量占全国六成以上;桑茧产量占全国53%以上,约占全世界40%;横州茉莉花产量和花茶产量占全国80%以上,占全世界产量60%以上。深入实施国家优质粮食工程,依托粮源基地县以及优质大米产区,打造优质粮食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和种植效益,发展糖业精深加工,延伸糖业产业链。做强做优沃柑、火龙果、香蕉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水果精深加工产业,打造特优水果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蔬菜基地化、工厂化生产规模,做大做强特色优质果蔬制品加工,打造优质蔬菜产业集群。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及中国茉莉小镇建设,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茉莉花产业集群。引导全区畜牧产业向饲料资源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的地区转移,延伸畜牧行业全产业链,打造畜牧产业集群。大力推广现代工厂化生态养殖模式,重点发展优质黄羽肉鸡、麻鸭等地方优质品种,推进优质禽产品加工,打造优质家禽产业集群。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抓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扩大渔业生态养殖规模,创建一批水产生态养殖示范点,打造渔业特色产业集群。

  3、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提升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三区三园一体”[xv]持续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优化粮食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快“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提高糖料蔗基地良种化、规模化、机械化发展水平。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构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创建体系。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南宁国家科技园区建设,打造一批“亚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品牌效应的国家级、自治区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进一步发挥上林县、隆安县、马山县、宾阳县自治区农民工创业园的示范引领作用。创建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农耕文化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围绕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加强资源整合、政策集成,创建一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坚持农民主体,共享发展。发挥农民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小农户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有机衔接,形成以农民为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现代特色农业强区建设局面。

 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