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县:观念转变天地宽 产权改革富路广

  大鹏镇景华村依法以村集体17500亩山地入股参与北帝山森林生态文化旅游核心示范区建设,全村村民变股东。图为北帝山美景。蒙 海/摄

  平南县抓好土地流转工作,促进稻虾种养产业发展。图为该县召开稻虾种养基地开工动员部署会。黄孔林/摄

  思旺镇六桂村砂糖橘基地喜获丰收。莫新雄/摄

  平南县创新引导32个村集体筹措资金入股建成贵港市首个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孔令杰/摄

  平南县思旺镇金匏村群众喜领产业分红。莫舒华/摄

  平南县工作指导组到平山镇指导村级清产核资报表填报。黄旭毅/摄

  游客在平南县石硖龙眼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安怀)休闲采摘区摘果品果。莫新雄/摄

  平南街道罗合社区周屋村民小组的村民拿到集体分红后喜笑颜开。 李 帅/摄

  占地2800亩的东华镇稻虾种养示范基地已放虾苗1500多公斤。 钟 健/摄

  大洲镇上垌村流转土地2000多亩发展产业基地。图为上垌村沃柑产业基地全景。李永健/摄

  罗苑铭 罗朝茂 莫新雄 莫舒华

  平南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有关决策部署,以改革试点为契机,结合“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聚焦目标、精准发力,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级集体经济与产业扶贫同步推进、同步发展。2020年,全县21个乡镇(街道)277个涉农行政村、6882个小组按时完成改革试点任务,验收综合得分排自治区第一;连续2年提前完成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目标任务。平南县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典型单位;丹竹镇东山村、大鹏镇景华村被推荐为全国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典型案例。

  1落实“三个保障”确保改革高效推进

  平南县坚持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一项稳基础、管长远的农村改革,加强领导、层层加压,以“三个保障”全力确保改革高效顺利推进。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县、镇、村三级改革工作机构,建立了改革领导小组成员联席会议制度,压紧压实三级书记主体责任。落实经费保障,除自治区、市级支持以外,县财政拨付专项经费1150万元,为加快改革进度提供经费保障。注重业务保障,县乡村三级共组织培训931期次,培训人数1.1万多人次,有效提升改革的成效和质量。

  2抓住“三个关键”科学有序铺开改革

  平南县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理清思路、突出重点,认真抓好“三个关键”环节助推改革:

  着力盘清资产总量。集中市县乡三级工作人员快速完成清产核资,以实物清单、政府资金项目清单、集体资源测绘结果清单“三个清单”保证清产核资数据的准确性。平南县共清理核实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1.37亿元、非经营性资产6.3亿元,资源性资产总面积为424.94万亩,盘清了全县农村集体资产总量。

  科学界定成员身份。按照“开展清查、登记造册、公开公示、确认资格、报送备案”程序,平南县21个乡镇(街道)、277个涉农行政村(社区)共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38.3万人,成为集体经济的“股东”。

  因地制宜折股量化。突出农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制定出台了农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及设置等相关文件和资产管理、处置办法,积极运用贡献股、教育股、计生股等创新股权设置方法,推进全县完成股权设置219.97万股,277个改革行政村均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并进行了登记赋码,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利益。

  3推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再上新台阶

  平南县坚持将产权改革与产业扶贫、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三变”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立足资源抓发展,耕地林地变资产。通过流转或入股合作的方式,将村民承包耕地与村集体未开发地、林地整合起来。截至2020年底,全县建成“一乡一品、一村一业”集体经济项目基地167个,共流转或入股土地2.1万亩,覆盖249个行政村,产业覆盖率达94%。

  ——脱贫致富一起抓,扶贫资金变股金。2020年,先后在扶贫资金中投入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8900多万元,发放产业奖补到户资金3647万元,引导农户入股村集体经济项目。例如引导32个村集体筹措60万元,入股建成贵港市首个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每个村年均可分红2万元以上,村民致富、集体增收实现双赢。

  ——突出特色建基地,集体村民变股东。大力推广大坡镇雅水村“基地+村集体+农户”发展扶贫产业经验模式,建立村级产业基地1.2万亩。以村产业基地为经营主体,吸引农户入股或参与劳动,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收入。2020年又大力推进葛根、玉桂等7个万亩规模产业项目,累计产值2.5亿元。

  通过推进“三变”改革,平南县培育了一批集体经济强、带动农民致富的典型。平南街道罗合社区周屋村民小组通过盘活周屋集体场地资源,集体经济收入比改革前增收10万多元;大鹏镇景华村依法以村集体17500亩山地入股参与北帝山景区开发建设,全村2251个村民变股东,2019年村集体获得分红50多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群众860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