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红色兴村”的五个典型村屯:红色热土展新姿

  中国红寨—龙塘寨。

  在“红军路”景区,村民为重走“红军路”的队伍送行。

  韦拔群故居。

  游客在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参观。

  通讯员李志雄 韦江萍  记者吴丽萍

  编者按

  红土覆忠骨,碧水映丹心。在广西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演绎了不少彪炳史册的革命传奇。

  进入新时代,革命先烈所留下的红色遗存,已经成为各地深厚的发展底色,激励着广大干部奋发有为,奋勇前进。

  从灌阳县的和睦村到兴安县的龙塘寨,从田东县的百谷村到龙州县的甫茶屯,再到东兰县的东里村,文章通过5个红色村屯的发展,展现新时代乡村的蓬勃生机,反映广西“红色兴村”的可喜成就。

  1和睦村的幸福

  流金七月,瓜果飘香。不少游客参观完酒海井红军纪念园,就来到和睦村的田间地头体验采摘之乐。成熟的雪梨、黑李、西瓜、西红柿,喜了游客,也乐了百姓。

  新圩阻击战是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的三大阻击战之一,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酒海井红军纪念园声名远扬,游客不断增多。今年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更是络绎不绝,1—6月,该园共接待游客131万人次。

  酒海井红军纪念园地处灌阳县新圩镇和睦村。因种植水果等经济作物,和睦村已于2015年脱贫摘帽。但发展后劲不足,制约了和睦村的振兴发展。旅游业带来的人流和消费,能否转化为发展新动能?

  “红色是新圩的底色,绿色是新圩的基础。红绿结合,是新圩发展的希望。”在灌阳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新圩镇和睦村提升原有的雪梨、黑李种植业,引入能人经营新型农场,大力发展特色观光休闲农业,开辟了“三农”发展新天地。

  “有了旅游业的加持,村里的农副产品成为抢手货,在家门口就能卖得好价钱,村民的收入大大增加了。”灌阳县文旅部门负责人说。

  返乡创业的蒋喜军,在果蔬农场的基础上,瞄准“创意农业”,增加300亩花田,种植各种花卉,四季可赏,既拓展了农旅融合路径,也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在家门口就业,每个月固定工资2000元,又方便照顾家人,这样的生活蛮好。”在农场务工的村民王丽平说。

  2龙塘寨的意境

  位于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同仁村的龙塘寨,高山流水,古木参天,风景别致。过去,龙塘寨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们生于山困于山,收入来源单一,日子清苦。

  近年来,这个当年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时途经的瑶寨,因红色遗迹丰富声名鹊起,前来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

  穷则思变,龙塘寨村民龙家友在自家试着挂起“农家乐,有饭吃”的招牌,没想到当天就来了30多名游客。“我是村里第一个开农家乐的,在我的带动下,村里农家乐一家接一家开起来,最多时有十多家。”龙家友说。

  进入全域旅游时代,低水平的业态满足不了游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可持续发展成为难题。“我们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基础上,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推动龙塘寨旅游发展提档升级。”兴安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兴安县立足红军、红枫、红豆杉、虹鳟鱼等“四红”文化,以“中国红寨”为定位,对全寨旅游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对村容村貌进行提升改造,打造集红色教育、特色餐饮、民俗体验、民宿休闲于一体的示范村。

  目前,龙塘寨已建起红军广场、红军小院、休闲步道、观鱼池、生态停车场等设施和景点,新建和改造提升接待餐厅10家,开发出有红寨特色的土菜宴,推出品六垌茶、打糍粑、喝油茶、跳竹竿舞等民俗体验活动。

  “在这里不仅可以体验长征文化,还可以感受高山流水的意境,不虚此行。”到寨子游玩的湖南游客姜先生不停夸赞。据介绍,自今年4月开寨以来,龙塘寨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收入260万元。

  3百谷村的歌声

  “建设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就是我们百谷村的梦想。”每到节假日,红军歌曲合唱团嘹亮的歌声响彻右江河畔百谷村上空,引来不少游人驻足观看。

  地处田东县平马镇的百谷村拥有深厚的红色历史。1929年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百色起义,百谷村86户人家有85户参加红军和赤卫队,先后有16位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人们把这个英雄的村庄称为“红军村”。

  为了传承红色基因,百谷村红军后代李瑞云等人收集40多首本土原创红军歌曲,牵头成立合唱队,传唱经典红歌。目前,合唱队已发展为拥有32名团员的合唱团。

  循着歌声走进百谷村,浓郁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在村民自发成立的广西第一个村级革命历史陈列室——百谷红军村陈列室,展示了当年红军、赤卫队使用过的长枪、短刀、马灯、水壶等珍贵实物和照片,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歌声里藏着无穷的力量。“当年的浴血奋斗就是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汲取红色力量,把百谷村建设好!”合唱团团长韦天朋说。

  凭借地域和资源优势,百谷村大力发展秋冬蔬菜、网箱养鱼、水稻种植等种养业,同时,以红色旅游为引擎,带动旅店、餐饮、运输等行业发展。目前,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百谷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百谷红军村将紧紧围绕红色文化,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引进资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质量的红色旅游示范村,让红色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百谷村党支部书记李海波说。

  4甫茶屯的生机

  “战士们”背上步枪,扛起弹药箱,挥舞着红旗,开始了4公里翻山越岭的红色之旅……近年来,到龙州县上龙乡新联村甫茶屯重走“红军路”的游客愈来愈多,为当地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从新联村甫茶屯到上龙村水陇屯,有一条古道。邓小平为领导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曾两次经过这条古道,龙州起义后,红八军又通过这条路外出开展革命,当地人称这条古道为“红军路”。

  新联村甫茶屯是“红军路”的起点。由于村里设施落后,环境脏乱,游客很少进村逗留。如何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2017年,甫茶屯纳入崇左市美丽乡村综合示范村创建名单,实施房屋立面改造,通过建设甫茶亭、舞台、红军雕塑、文化小广场等项目,打造了集红色体验、民俗体验和自然生态观光游于一体的美丽村屯。

  旧貌换新颜的甫茶屯,成为游客打卡热点,来甫茶屯开展红色研学、团建的机关单位、企事业团体日益增多。为了提高接待能力,去年10月,甫茶屯成立培训服务公司,为到访的游客提供餐饮后勤服务。公司推出土味十足的“红军餐”,受到游客青睐,生意很红火。

  有了旅游消费,村民开始受益,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这些食材都是从村民手里购买的,公司服务人员都来自本村,村民还能从公司收益中分红。”培训服务公司负责人说。

  乡村靓了,旅游旺了,返乡创业的青年也多起来了。他们的回归,解决了村庄“空心化”问题,让乡村发展焕发新的生机。

  5东里村的笑语

  “又脆又甜,回味起来还有玫瑰香味,这些葡萄真好吃!”夏日,东里村阳光玫瑰葡萄示范基地,一串串珍珠般的葡萄缀满枝头,散发出阵阵果香,引得游客争相采摘,现场一片欢声笑语。

  隶属东兰县武篆镇的东里村,是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的故乡,也是中国首个农民“共耕社”的发源地。90年前,邓小平和韦拔群在东里村带领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建设“共耕社”,开挖了一条长1300米的“共耕渠”,留下深厚的红色文化。

  进入新时代,“红色共耕”文化得到了新的弘扬和发展。2016年,东里村成立由5个专业种养合作社组成的“共耕联社”,各合作社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产业联建,为当地脱贫攻坚提供了有效的产业支撑,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社”。

  2017年,东里村引进了高品质的阳光玫瑰葡萄种植项目,通过农民土地流转、合作社、农民务工等方式推动项目发展,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2019年葡萄喜获丰收,产量达6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200余万元。

  “葡萄园紧邻国家4A级景区韦拔群故居,将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结合起来发展大有前途。”武篆镇政府加大力度,将阳光玫瑰葡萄园打造成集观光休闲、田园采摘、乡村体验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2020年成功获评四星级乡村旅游区。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东里村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热门打卡地。据统计,上半年东里村共接待游客20.4万人次,同比增长245.18%。

  红色与绿色的融合,夯实了村民致富的道路。“我在葡萄园务工,一年工资1.5万元。日子就像正在成熟的葡萄,越来越甜。”村民韦秀英欣慰地说。

  (图片均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提供)